李皓
〔摘 要〕旅行紀錄片《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展示了多個國家不同城市的地區風貌,民風人情。編導者沒有刻意選擇生活光鮮亮麗的年輕人作為表現對象,而是以尊重、關懷的態度,去記錄旅途當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對于生活當中的困境和矛盾,既不渲染也不回避,向觀眾展示一個并不完美但充滿溫情的真實世界,喚起我們對于生命的反思與思考。
〔關鍵詞〕旅行紀錄片;創新
紀錄片《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是90后導演楊帆的摩托車旅行全紀錄。與其他旅行題材紀錄片不同,導演在跨越亞歐大陸的同時,尋找與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并將這些不同國家的同齡人的生活用影像語言記錄下來。這部紀錄片不僅是楊帆本人的青春紀念冊,也成為國內眾多年輕人的成長啟示錄。該片在內容上表達著對全世界年輕一代的人文關注,在形式上使用了較多創新性的手段,令人耳目一新。
一、個體敘事展示別樣青春
《世界上的另一個我》乍看之下是一部旅行紀錄片,其實“青春”才是蘊含其中一以貫之的主題,這部紀錄片以個體作為切入點,放眼世界,展示一代人的青春面貌。
在《世界上的另一個我》中,“個體”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層面,是導演本身。楊帆雖然年輕,但具有比較豐富的人生經歷,13歲退學之后,從成都騎行到拉薩,在父親的影響下開始拍攝紀錄片并獲得國際提名……這與國內大部分同齡人的成長軌跡大相徑庭。楊帆的經歷在國內來說雖不常見,但有很多人心向往之,因此觀眾能夠通過他的“環球摩旅”獲得替代性的滿足。此外,楊帆的旅程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尋人”——在全世界尋找和他同樣出生于1990年10月5日的人,并且記錄他們的故事,這種人生體驗也是非常罕見的。當片中的楊帆找到了世界上的另一個他之后,觀眾也會隨之產生聯想,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在哪里?這會為觀眾帶來非常奇妙的情感體驗。盡管楊帆并不能作為一個典型的人物來概括整個一代人,但他所具有的勇敢、果斷、直接的特質是當下90后青年所共有的,該片片頭多次出現的“去做”二字,是這一代人人生態度的一種宣揚。
片中“個體”的第二個層面,是片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這些出生在1990年10月5日的年輕人,擁有著同樣的生命起點,卻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書寫著不同的青春。在這些同齡的年輕人中,有為孩子的未來辛苦打拼的蒙古國小夫妻,有西班牙戲劇舞臺精靈,有和妥瑞士綜合征頑強斗爭的比利時男孩,也有明明財力允許卻偏偏喜歡窮游的塞爾維亞牙醫。如果說用特立獨行來形容導演楊帆,那么這些外國年輕人的經歷足以稱得上是驚世駭俗,他們身體力行地詮釋了生活的多種可能。這部紀錄片用紀實性的影像將多個青春故事展示在觀眾面前,除了帶領觀眾進行不同的情感體驗,更重要的是,片中的人物無一例外地向觀眾傳遞著年輕人的活力與勇氣,傳遞著一種積極的正能量,使觀眾飽受感染與激勵。
二、直面矛盾體現人文關懷
《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在頌揚青春的激情與美好之外,也將鏡頭對準了在困境中掙扎的年輕人,對人生困境的關注使該片被賦予了真誠的核心品質。在片中,病痛折磨、親人離世、失業焦慮、理想與學業的抉擇等人生課題通過個體的生活得以表現,并與觀眾分享矛盾到和解的過程。矛盾的呈現使這部紀錄片具有了更多的現實意義,而化解過程則呈現著主人公的成長,該片帶給觀眾心靈上的啟迪是一般旅行題材紀錄片少有的。
《世界上的另一個我》不回避生活的殘酷,但不以殘酷去刺痛人,而是以主人公的精神去感染人。《身體里住著一只野獸》的主人公是來自比利時的馬丁,患有妥瑞士綜合癥,在片中,我們會直觀看到馬丁的身體不時抽動,并且無法控制自己。我們直觀地了解馬丁的病情,對他感同身受,但編導者的意圖絕不是要尋求一種視覺上的沖擊和廉價的同情,而是表達對一個生活強者的充分尊重,因為“戰斗”才是這一集的主題,情感的升華才是創作的最終目的。“你不能回避患病的事實,這不是我的錯,我生來就有這個病,但我要接受有病的事實,我需要為了更好的未來而奮斗。”“無論你的過去怎樣,過去就是過去,對于過去你什么都做不了,你現在唯一可以做的,是改變現狀,也許我不能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但我可以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這是馬丁的真實心聲,同時,配以馬丁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鏡頭,觀眾會直觀地看到,馬丁真的如戰士一般在與命運作斗爭,他頑強的精神為自己帶來了強壯的體魄和樂觀的心態,也使觀眾的心靈倍感震撼。
《世界上的另一個我》中,將個體作為出發點,記錄他們在面對困境時的心路,更重要的是,對于每個困境中的人物,該片能夠做出解答,這樣,帶給觀眾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在歐洲季第二集,中法混血女孩羅蕊希望退學去進行音樂方面的專業學習,她的父母則不同意,兩代人的爭論時常發生,片中通過冷靜、克制的鏡頭表現了羅蕊與父母的爭論。由此可見,“代溝”這個問題困擾著全世界的年輕人。不過,作為一部以年輕人為表現對象的紀錄片,編導者給了年輕人足夠的空間去表達自己,通過羅蕊的陳述和歌詞,以及她獨自在房間中寫歌、唱歌、睡覺的狀態表現了她內心的孤獨。最終,父母做出了妥協,同意羅蕊去廣州學習音樂,而羅蕊也在努力追逐夢想,以此感謝父母的理解。羅蕊的父親在這一集的結尾說:“我希望他們擁有快樂的人生,做喜歡的事業。”這句話為羅蕊的未來給出了答案,也使所有面臨分歧的年輕人得到慰藉,使他們既得到了情感上的共鳴和宣泄的出口,也增加對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在《世界上的另一個我》中,主人公有著相同的人生起點,但由于環境、家庭及先天生理原因,每個個體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軌跡,當這些真實的經歷被呈現出來后,觀眾難免會有“命運不公”的宿命感。但是,該片帶給觀眾更多的是一種關懷和溫度,片中的每一個人都獲得了充分的尊重,無論他們是正在與疾病斗爭,還是深陷失業的漩渦,這些看起來并不光鮮的故事都被有尊嚴地講述著,使每個主人公都能成為世間獨一無二的存在,也使處于同一困境的觀眾內心產生共鳴。
三、視聽語言帶來獨特質感
1.聲音語言感染力強
(1)同期聲塑造人物
同期聲是紀錄片真實性的有力憑證,也是營造氛圍、表現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強調的是對個體形象的展示,因此人物的同期聲成為觀眾通向人物內心的重要渠道。通過聆聽人物的語言,觀眾能夠直觀地了解到人物的性格、身份、處境。在《90后媽媽》這集中,蒙古青年鐵木爾說:“有的人見到我說,你怎么修鞋去了,我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我是靠自己的手藝去生存,讓自己的孩子們上個好學校,讓他學到好的知識好的本領,長大了不能過像我這樣的生活,給兩個孩子好的生活,不能給孩子比別人差的生活,不能比別人差,這是我的心愿。”與孩子未出生時候相比,鐵木爾明顯穩重了許多,言語間也變得更加深沉,他的這段話非常樸實,但飽含著一位父親對孩子和家庭的擔當。運用同期聲,讓人物講出自己的內心感受,使這一段落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也使一個年輕父親的形象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比起他人的講解,人物的同期聲無疑有巨大的震撼力。
此外,人物的同期聲還有助于改變觀眾對某一群體的臉譜化印象。《離去與重生,為愛歸家》中的主人公帕特里西亞是一位助產士,父親的病逝是她永遠的痛,在經歷了生命的起源和終結之后,她對親情有了深刻的感悟,“生與死之間,在此刻我有幸可以陪伴這些人”“很多人更愿意跟他們的朋友待在一起,但我無論做什么都和我的家人在一起,我的媽媽和姐姐對我來說,就是我生命中最好的朋友。”長期以來我們對歐美國家的年輕人容易產生一種誤解,認為他們獨立很早,因此家庭觀念會比較淡薄。而帕特里西亞的這番話無疑改變了這種誤解,讓我們知道,親情是屬于全人類的一種感情,家庭是所有人的港灣,不分國界與種族。
(2)解說詞烘托情感
解說詞在紀錄片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電視紀錄片中,往往是以講故事的方法來結構整部片子。有故事情節,有沖突,有細節描繪,有情感和意境等,而這些效果都需要靠解說詞與畫面、背景音樂等的配合來實現。”①《世界上的另一個我》的解說詞也是導演的摩托旅行日記,解說詞以第一人稱進行講述,使觀眾能夠跟隨片中的“我”( 導演)去尋找“另一個我”(拍攝對象),具有極強的代入感。同時,該片的解說詞也在烘托情感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90后媽媽》中,導演回顧了與蒙古女孩巴森扈的三次見面,感慨時光飛逝,“時間對一切摧枯拉朽,水滴石穿,唯有對孩子網開一面,情有獨鐘。上一次見騰格斯,他還在襁褓中,像一個嫩芽,如今他已出落成一個男孩。”楊帆的配音舒緩、低沉,配合悠揚的馬頭琴樂曲,讓人感慨萬分,同時在畫面處理上,將騰格斯剛出生的鏡頭和一歲之后的鏡頭疊化處理,讓人感覺仿佛騰格斯一夜之間就長大了,進一步表現時間的流逝是不易察覺的,又是毫不客氣的,這無疑會給觀眾帶來很大的震撼。
《讓腎上腺素飆一會兒》這一集,一段解說詞開啟了導演的旅途:“飛馳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我的皮膚上流淌著樹蔭釀的水,我在維爾紐斯的靜脈里旋轉,撲面而來的是迷醉的苯基乙胺和各種優美的化學因子。我想拉開荷爾蒙星球的手榴彈,引爆所有經緯。”配合這段解說詞的,是一組維爾紐斯街景鏡頭的快速剪輯,教堂、建筑、街道、樹木以及型男美女構成了導演對維爾紐斯的初體驗。之所以對維爾紐斯有這樣的印象,除了這個城市原本的魅力之外,更多地是由于這是導演楊帆在經歷右臂嚴重骨折、艱難復健后重新開始的旅途,被束縛很久的身體和心靈終于可以得到釋放,激動之情自不必說,因此這一段也成為導演內心情緒的真實寫照。這段解說詞為本集奠定了一種激情燃燒的情緒基調,觀眾的情緒也被畫面和語言充分調動起來,對接下來將要出場的主人公充滿期待。
2.蒙太奇手法的靈活運用
《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在堅持紀實性的前提下,靈活運用表現蒙太奇手段,拓展了紀錄片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些為數不多的蒙太奇段落,不僅構成了該片中的敘事亮點,也使這部紀錄片更具年輕活力,呼應了全片的敘事基調。
《紫色女孩》的開頭,首先講述了導演在赫爾辛基尋找“另一個我”的過程,隱喻蒙太奇的使用使這一段落極富魅力,表現了尋人過程的艱辛和最終找到時的驚喜。這一段落的解說詞是,“漢娜的出現,就像一場90分鐘的拉鋸戰,最后時刻進的那個球,閃爍著神奇的光澤”。此時畫面中是楊帆尋人和足球比賽鏡頭的交替剪輯,令人焦灼的足球比賽隱喻尋人過程的艱難和迷茫,而一個進球的鏡頭,則讓觀眾和編導者一起體會到了找到漢娜的驚喜和激動。表現蒙太奇在紀錄片當中并不常見,但恰當的運用使一些紀錄片段落具有了強大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作為一部以旅行尋人為主題的紀錄片,《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展示了多個國家不同城市的地區風貌,民風人情。同時,設置了“1990年10月5日”這一篩選條件,將鏡頭對準旅途中找到的所有出生于這一天的人。通過記錄他們的生活狀態,為觀眾另辟蹊徑,打開了解世界的大門。《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最可貴的是,編導者沒有刻意選擇生活光鮮亮麗的年輕人作為表現對象,而是以尊重、關懷的態度,去記錄旅途當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對于生活當中的困境和矛盾,既不渲染也不回避,向觀眾展示一個并不完美但充滿溫情的真實世界,喚起我們對于生命的反思與思考。
(責任編輯:劉小紅)
注 釋:
①劉紅平,胡明華.電視紀錄片解說詞的敘述特點——以紀錄片《臺北故宮》為例. 青年記者,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