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輝 趙乾 吳洪波
摘 要: 高校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是高校教師獲得學術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礎,而學術幸福感是高校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終極目標與至高境界。增強自主專業成長與發展的意識,自我制定科學合理的專業發展規劃,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專業技能的提高,注重自我批判、反思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加強自主專業發展管理與更新能力,是實現高校教師自主專業發展和學術幸福感的重要路徑和必然抉擇。
關鍵詞: 學術幸福感 高校教師 自主專業發展
一、何為學術幸福感
幸福是一個具體的整體,“是一個多元的概念,追求健康、崇尚美德、追求個體的自由發展,都是幸福的組成部分”[1]。幸福不僅是指一種物質上的滿足、一種感官上的娛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積極體驗與主觀享受。
幸福感,既是一種對生活的客觀條件與狀態的事實判斷,又是一種對生活的主觀意義與滿足程度的價值判斷,它是在生活滿意度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亞里士多德完善論的基礎上,主要涉及良好的心理機能、生命意義、自我實現等,是一種對實現個體真實潛能與才能的完美追求,不僅注重人們的主觀情感體驗,更注重人們的自我成長、發展與完善。其中Ryff等人總結了心理幸福感的六個維度,即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生活目標(purpose in life)、良好關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s)、環境控制(environment master)和獨立自主(autonomy)。而我國的邢占軍等人通過借鑒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構建了中國城市居民心理幸福感量表,抽取了九個維度:自我成長與進取心(GR)、人際適應(AD)、自我滿足感(SA)、成就感(AC)、創新意識(CR)、自我管理(MA)、自主感(AU)、壓力感(PR)和未來感(FU),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以心理幸福感的理論為基礎,學術幸福感不僅指學術主體在做學術的過程中獲得的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愉悅與享受等積極的心理體驗,而且指學術主體自我潛能的充分發揮和自我價值的充分實現,是一種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的至高境界。具體理解如下:
(1)“學術幸福感”中的“學術”包括學科學術和教學學術兩大部分。1990年時任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主席的博耶在其出版的《學術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點》一書中提出了“教學學術”的概念,他認為大學里學術的內涵不應僅僅指專業的科學研究,更應該包括相互聯系的四個方面,即探究的學術、整合的學術、應用知識的學術和傳播知識的學術(教學學術)。他讓我們認識到,除了知識的生產、知識的應用是一種學術以外,知識的傳播是一種學術、一門科學,即教學是一種學術。
(2)學術幸福感的主體是高校教師。高校教師是高校里科研與教學的主體,可以稱為學術群體的主體,那么學術幸福感就是指高校教師的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最終目標與永恒追求,其學術幸福感關乎著學生的幸福、關乎著教師的職業幸福、關乎著整個大學的長遠發展,理當受到關注與保證。
(3)學術幸福感是指一種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滿足、愉悅與享受,是指高校教師在從事學科學術和教學學術的過程中感受的一種滿足、愉悅之感與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以高校教師為主體的主觀層面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是一種主體內心深處的自我愿望之滿足、自我心情之愉悅、自我價值之實現,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高級需要的追求與滿足。它既包含教師的學術自由、學術主體性與學術自主性,又包含教師的學術熱誠與學術追求,同時絕不可能回避或排除教師的學術理性、責任與使命。
(4)學術幸福感主要體現為高校教師對知識的一種熱切渴望,對真理的一種由衷追求,對事業的一種自主規劃,對學術的一種自主創新與奉獻,對自我實現的無限追求與滿足,主要包括以下六個維度:自主成長與進取心、自我發展與規劃、自我滿足感、自我成就感、自主創新意識、自我管理與更新。
二、高校教師學術幸福感與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關系
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是指高校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專業訓練、培訓與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實施專業自主,提升專業素養,逐步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與創造者的專業成長過程。而高校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自主選擇與規劃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教學與科研等實踐活動的需求和需要,不斷學習與拓展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不斷發展和提升專業精神、專業素質的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主要包括:自主專業發展意識、自主專業發展規劃、自主專業發展能力、自主專業發展管理、自主專業發展更新等內容。高校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是其實現學術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礎,學術幸福是高校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終極目標與永恒追求。
(一)自主專業發展是高校教師獲得學術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礎
馬斯洛提出的人的最高級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一種精神方面的需要,這種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高級需要的滿足得到的是一種精神幸福感。高校教師自主專業發展使得教師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教育理念、專業精神和專業智慧等方面經歷一個由不成熟到相對成熟的自我發展歷程,同時也是一個教師自我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自我價值得到充分實現的自我實現和完善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高校教師增強自主專業成長與發展的意識,確立先進獨特的教育信念,自制科學合理的專業發展規劃,鍛煉并提高自主專業發展能力、管理能力和更新能力,并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恪守信念、付諸實踐,使自己平凡的工作變得富有價值,學術工作獲得一定的成就與肯定,各方面的成果獲得相應的尊重與認可,從而產生一種自我滿足感、自我實現感,這些正是他們學術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礎。
(二)學術幸福感是高校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至高境界
“所謂至善,就是指絕對的目的善,是任何時候都無條件地是目的而不作為手段的善,是不假外求的善”[2]。柏拉圖說:“追問一個人為什么欲求幸福是毫無必要的,因為欲求幸福就是最終的答案。”[3]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選取,而永不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后的。看起來,只有這個東西才有資格作為幸福。”[4]學術幸福是高校教師職業生涯中的至善,是絕對的目的善,不可作為其他任何需要或目的的手段,它應是最后和最終的目的。而自主專業發展作為高校教師自我潛能之充分發揮與自我價值之完美實現的一個關鍵環節和重要途徑,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們實現學術幸福感的必要途徑和手段,學術幸福可謂是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終極目標與永恒追求。高校教師在自主專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充實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修煉專業道德、提升專業素養,并在努力拼搏和奮斗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己、超越自己,實現職業理想與人生價值,達到自己的學術追求,從而不斷逼近學術幸福的至高境界。
三、自主專業發展——實現高校教師學術幸福感的必經路徑
“精神幸福就是指精神生活的幸福,是人的精神方面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實現的幸福,主要包括認知需要得到滿足的幸福和審美需要得到滿足的幸福”[5]。其主要表現為實現自我特別是精神領域的創造潛能,并達到自我實現的一個終極目標,它是一個人獲得精神財富和精神滿足的積極的主觀心理體驗。高校教師的學術幸福感是一種精神幸福,不僅是指學術主體在做學術的過程中所獲得的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愉悅與享受等積極的心理體驗,更是指學術主體自我潛能的充分發揮和自我價值的充分實現,是一種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的至高境界。高校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是其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和關鍵環節,也是進行創造性勞動、發揮創造性潛能的必要條件,同時,它對教師學術幸福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實現教師學術幸福感的必經路徑。那么,到底該如何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促進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從而實現其至上的學術幸福感呢?
(一)增強自主專業成長與發展的意識
自主發展的意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條件。“馬克思曾經指出人之于動物的區別首先在于人有意識和自我意識,他還進一步強調指出,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6]。Larsen-Freeman認為:“在教師發展中教師要具備高度的自覺和自我意識,要有隨時準備接受改變的積極態度,以改變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結構。”[7]作為高校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不應只是緣于外在的壓力和強制性的要求,不應只是簡單的指導與培訓,而應是高校教師的一種發自內心的熱切渴求,是教師自覺地主動地要求成長、希望發展的強烈愿望,是教師熱切期望超越自我、實現自我的內在的無限追求。葉瀾教授認為,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從時間維度上看,包括對自己過去專業發展過程的意識、對自己現在專業發展狀態和水平的意識及對自己未來專業發展的規劃意識。自我專業發展意識能將教師過去的發展過程、目前的發展狀態和以后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結合起來,使得教師“理智地復現自己、籌劃未來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為”,使得“已有的發展水平影響今后的發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來發展目標支配今日的行為”[8]。
(二)自我制定科學合理的專業發展規劃
自主專業發展規劃是指高校教師在結合內外部因素之基礎上,對自己未來專業發展的各種內容、形式、階段、重點等多個方面做出科學、合理而系統的長遠規劃。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大的時代背景與教育環境、現實的國情與校情等,內部因素主要是指教師自身的專業基礎、專業能力、專業素養與專業潛力、興趣和人格等各方面的具體狀況。在此基礎上,高校教師可以精心擬定未來專業發展的個人理想與目標、科學設計“合身”的專業素養內容與結構、合理選擇并規劃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創新等方面投入與付出的的比例和權重、全面規劃布置專業發展各階段的任務與措施,爭取做出各自“量體裁衣”式的合理選擇與規劃,從而為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設計了一個宏偉“藍圖”,為教師選擇、引領、反思、管理并監控自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參照框架,為其全面、協調而可持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三)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專業技能的提高
對于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斷地積累、更新、研究并創新專業知識是不可或缺的,不斷地鍛煉并提高自身的各項專業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教師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內容的積累、專業知識結構的更新,還要對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的學習、探索與鉆研,并在實踐教學中對其不斷地應用、檢驗與完善,既要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又要滿足學校和學生的要求和需求,更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提升自身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之上,將自己掌握的知識以更好的技能更加全面、更加通俗、更加深刻地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開發并管理好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獲得教師的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并由衷地產生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最終獲得一定程度上的學術幸福感。
(四)注重自我批判、反思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反思是一種與自我相聯系的、有助于自我發展的高隨品質。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于1989年提出的關于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可見,反思對高校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高校教師應當樹立自我批判、自我反思的專業發展理念,重視在學術活動與實踐中加強反思與自評,并使自己在反思中不斷成長。在經歷持久的自我批判與反思的實踐過程中,高校教師必然會不斷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困惑、探尋新方法,在批判與反思中不斷檢驗和學習,在批判與反思中不斷改進與創新。反思是創新的前提和動力,是高校教師永葆生機的源泉。高校教師在自主專業發展的過程中,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教育實踐反思者與研究者,在反思實踐和潛心研究中創新知識、創新實踐、創新手段,在反思與創新中提升自己、發展自己、超越自己。
(五)努力增強自主專業發展管理與更新能力
高校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既需要各種制度、規范等外在管理,更需要教師的自我管理,因為外在的各種管理并不足以替代教師自身的影響作用。高校教師在自主管理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握好教師角色的獨特性和本質特征,并在綜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之上認清并確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扮演好、管理好、發展好自己的角色。其次,高校教師既需要組織、協調、規劃好專業發展整體的目標、內容、形式、手段之間的關系,又需要調配好專業發展各個階段的各個內容、各個方面的比例與權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發展潛力,使得高校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達到最佳效果。最后,在自我管理過程中,對自我專業發展的實施過程、途徑、方法、效果等還需進行及時有效的自我控制與監督,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檢查、反思、評價、調整與更新,及時把握和更新最近的發展狀態和發展動向,努力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實現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01.
[2][3][5]孫英.幸福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143,144-145,35.
[4]亞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譯.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10.
[6]俞吾金.俞吾金集[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221-222.
[7]Kathleen M.Bailey,Andy Curtis,David Nunan.追求專業化發展——以自己為資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7.
[8]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基金項目:江蘇省大學生村官研究所2018年度立項課題“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中大學生村官的作用研究——基于布迪厄場域理論的視角”(項目編號:JSCG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