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富亞
摘 要: 本文論述了地方省屬本科院校大學生在就業形勢和就業質量兩方面存在的就業問題,從學生個人、地方院校和用人單位三個層面分析了就業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之道,希望為地方省屬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提供些許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地方省屬本科院校 大學生就業困境 對策
近年來,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地方省屬本科院校受辦學層次和地緣因素的影響,其畢業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缺乏優勢,從而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地方省屬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
1.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1999年國家實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后,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高等教育的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此同時,隨著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多,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的人數為512萬,2018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將達到820萬人,是2008年畢業生人數的1.6倍。在龐大的高校畢業生群體中,地方省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占據較高的比例,然而與重點高校或部屬高校相比,地方省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由于個人素質、專業素養和學校聲望等方面的原因,在就業競爭中并不占優勢。據有關學者研究,我國“本科生就業率因就讀高校性質不同而有較大差異:直屬高校就業率為92.1%(高出平均就業率),部委高校就業率為82.1%,地方高校就業率為75%(比平均就業率低15個百分點)”[1]。更有甚者,在一些傳統專業方面,由于傳統專業的人才需求較小,重點高校或部屬高校培養的畢業生足夠滿足社會需求,導致地方省屬本科院校傳統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形勢更是嚴峻。
2.畢業生就業質量偏低
隨著我國本科教育規模的不斷增長,社會對本科人才的需求正在逐年減少,部分行業、某些職位的人才日益飽和,導致我國本科畢業生的就業中心下移,就業質量逐年走低。
受社會形勢的影響,地方省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在擇業時只能不斷降低求職期望,與重點高校的畢業生相比,他們的就業質量下滑趨勢更加明顯。以筆者所在的H大學為例,H大學是一所以師范教育為主的地方院校,畢業生主要面向省內各中小學從事教育工作。近年來,隨著本省教師需求逐漸飽和,加之國家對教師編制的收緊,導致H大學的師范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一些師范生為了獲得教職,只能選擇去規模較小且沒有編制的私人輔導學校或者輔導班就職,嚴重影響到了學校畢業生就業的整體質量。
二、地方省屬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形成的原因
1.一些學生個人專業素養不足
現代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力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最核心的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尤其注重應聘者的綜合素質,專業素養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最核心的組成部分。與重點高校的學生相比,地方院校的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方面都有所欠缺,在校期間,一些學生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度日。在這樣的生活氛圍下,一些學生只求考試合格獲得學位,對就業問題思考甚少,更無心提高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因此,學習態度與生活態度的取向使得一些地方高校的學生不易在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上有所提升。
2.一些學生就業的自信心不足
地方省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與重點本科高校的畢業生相比,就業信心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首先,地方省屬本科院校大多屬于本科第二批次招生,學生高考成績與重點高校的錄取分數往往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學生在入學之初便產生了“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其次,地方高校學生對于所在院校的辦學規模、教學設備、專業設備、師資力量和社會知名度都抱有較大期望,然而許多地方省屬本科院校并不能滿足這種期望,導致畢業生對其母校的認同感降低,在就業時將自己定位在二流甚至三流畢業生的位置,在與重點高校畢業生競聘工作崗位時缺乏足夠的自信與勇氣。最后,在擇業過程中,地方省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難以克服自卑心理,導致就業思想存在被動性,在應聘時難以展現最佳狀態,導致就業效果不理想。
3.地方省屬本科院校對學生就業的支持略顯不足
高校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扮演著發起者、組織者和推薦者等多重角色,但一些地方省屬本科院校明顯沒有扮演好這些角色,在推動大學生就業的工作中存在重視程度不夠、支持力度不足等問題。一些地方高校僅僅將大學生就業工作看作是學生畢業前的例行公事,更有甚者部分地方高校所謂的大學生就業工作僅限于開設一門《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而對于企事業單位的招聘信息、國家的就業形勢和相關就業政策等重要信息,卻很少主動搜集、傳遞給畢業生。由于地域、資金和信息等方面的限制,地方省屬本科院校常常很難組織起一場大型的招聘會,畢業生只能自己搜集招聘信息,嚴重降低了就業效率。
4.用人單位的學歷偏見
在當前本科畢業生日益增多的現實下,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時,往往對地方院校的畢業生存在偏見,認為地方院校教學質量不高、學生能力較低。因此,在招聘時常常設置許多招聘條件:“只招收或優先招收‘211、‘985院校的畢業生。”[2]近年來,隨著“雙一流”建設方案的實施,一些用人單位打出了“只招收雙一流建設高校畢業生”的招聘條件。這種盲目跟風,不考慮單位實際人才需求,完全忽視畢業生個人能力的招聘門檻,使得地方院校的畢業生喪失了許多面試機會,與此同時,學歷的歧視更加劇了地方院校畢業生的自卑心理,導致其在應聘時無法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展示自我。
三、擺脫地方省屬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對策
1.加強地方省屬院校實力建設
與重點院校相比,地方省屬院校社會聲譽較低,在校園文化、教學設備、學科設置、師資力量和學生培養等方面都還處于發展階段,要達到被社會和用人單位認可甚至青睞還有需要很長的歷程,而在此期間,加強地方省屬院校實力建設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所在。
首先,地方省屬院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學風,通過加強學生日常管理、班集體建設與量化考核、學生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教師課堂教學管理、考風考紀教育與管理、晚自習管理考勤等手段,以抓學生自修晨讀、考風考紀、專業技能、職業素質為核心,以提高學生的成績為重點,真正實現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形成濃厚的學習學術風氣。
其次,地方省屬院校要進一步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所謂“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可見師資力量的建設是高校實力建設的關鍵要素。因而,省屬院校應做好“人才強校”戰略的頂層設計,從待遇、情感等方面吸引海內外高端人才,促進學校整體實力的增強。
再次,地方省屬院校應繼續加強教學改革。課程設置必須與時俱進,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適當增加實踐課程,做到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并駕齊驅。通過實踐課程的教學,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培養出能夠適應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2.提高對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
首先,學校應定期對分管就業工作的領導與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強化其就業指導工作的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水平。學生就業工作指導人員是畢業生就業的推動者、咨詢者和保障者,其業務水平直接關系到畢業生的就業效率與就業質量。因此,加強學生就業工作隊伍建設對于促進地方省屬院校畢業生就業至關重要。
其次,深入了解社會就業形勢,盡早部署,提前準備,將大學生就業工作貫穿整個本科培養過程。通過任課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干部全面了解學生的就業取向,對不同就業取向的學生進行分類,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各類學生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就業計劃,幫助學生實現就業愿望。
再次,學校應加強與用人單位聯系,多方搜集用人單位招聘信息,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方針,積極向社會各界推介本校畢業生,定期舉辦各類招聘會,邀請用人單位來校招聘,為畢業生就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平臺。
3.提高學生的素養
首先,地方省屬院校的學生應加強專業學習。盡管目前部分用人單位對地方院校的畢業生存在一些偏見,但在選聘職員時,大多數用人單位依然十分看重應聘者的專業能力。因此,與重點院校的學生相比,地方院校的學生若想在職位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要更加注重自身專業技能的學習。
其次,在強化專業學習的同時,地方省屬院校的學生還應注重職業素質的培養。職業素養包括語言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協同創新能力等。大學生在完成學校規定的學業任務的基礎上,應積極參加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職業素養,為適應職場做好準備。
再次,認清自我合理定位。在求職過程中,不少地方院校的畢業生存在自卑心理,錯過了許多就業機會,導致就業質量不理想。因此,能否真實地認清自我,客觀地評估自身的能力,對于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十分重要。地方院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應理性地看待自身的優劣條件,在認識到母校在社會聲譽、學校實力等方面不足的同時,也應客觀地分析自身在專業技能、人際交往、組織管理和團隊意識等方面是否存在優勢,一旦發現自身的優勢,就應勇于展現出來,從而不斷增強自信,把握就業機會。
4.建構公正合理的招聘機制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發布了《關于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確要求,凡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招聘活動,要嚴格做到“三個嚴禁”: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布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應嚴格遵守教育部相關規定,公平、公正地看待每一位應聘者,避免“重名校輕能力”局面的發生。此外,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監督,對用人單位存在的學歷、性別和戶籍等歧視現象予以及時糾正,維持人才市場的公平公正。
綜上所述,地方省屬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困境的產生既有自身的原因,又與當前的就業形勢和用人單位的學歷歧視等因素相關。要解決這一難題,需要政府、地方省屬本科院校、大學生自身、用人單位等多方合作,只有各方協調共同努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地方省屬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困境。
參考文獻:
[1]王晉光.當前大學生就業困境及對策研究[J].太原:中北大學,2011.
[2]熊懿清,李賀偉.大學畢業生就業中學校檔次、學歷歧視問題探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0(6):3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安徽省教育廳重點項目(SK 2017A034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