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閃閃
摘 要: 當前學界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開展了深入的探討,本文在分析當前學界研究的基礎上,從學生個人、家庭、社會層面出發展開細致的研究,提出一些提升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方法和措施,以期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適應能力 提升機制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從原來只注重身體健康到現在越來越關注身心健康。鑒于此,近年來,國內各大高校越來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證研究上面不斷努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主題集中在學校、家庭、個人、社會等層面,當前學界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就學校這個教育主體開展深入的探討,學校主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咨詢等手段展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主要從學生個人、家庭、社會層面出發展開深入細致的研究,提出系列的提升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方法和措施,以期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一、學生個人應注重自我心理素養的養成,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關鍵在教育,重點在個人。學生個人應注重自我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主動進行自我身心健康教育,積極參與學校組織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爭做德智體美身心健康發展的大學生。
1.為自己設定成長目標,努力奮斗。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讀書是為了增長知識,有了知識才能找到好工作。當然,人與人之間對上大學有不同的期許,對大學象牙塔似的憧憬是大多數中學生的追求,與不讀大學相比,獲得一種更好的謀生手段是最初的目標,但是,為自己儲備全面發展的素養才是根本任務,所以在大學期間,不僅是學好專業知識,專業知識不一定是最前沿,但是一般是某個行業的基礎知識,要立足本專業獲得更好的發展,培養自己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樣重要,因為社會在進步,人類在發展,各行業都是在不斷創新中發展,10年前的中國和10年后中國社會發展程度肯定有巨大的不同,社會的發展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同樣,對于每一個大學生來說,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工作、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獨立等一個合格的社會人該有的最基本生存技能是必須掌握的,中學期間,可能只會學習,但是走過大學,就是走出學校這個保護層,獨立面對自己的人生,所以大學期間要設定自己的成長目標,為以后走進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2.注重角色轉換,演繹好每一段大學生活。豐富的大學生活讓學生以很多角色生活在大學校園里,認真學習時是學生,舞臺表演時是演員,為同學老師服務時是學生干部,校外兼職實習時是員工,男女之間講情分,朋友之間講友誼,師生之間講感恩,父子之間講孝敬,上下級之間是服從,學會扮演好不同的身份,學會處理好不同的關系,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需要修煉一門“課程”,能否“及格”關乎自己人生的發展高度。所以大學生要懂得主動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努力培養自己成為一名身心健康綜合能力強的優秀大學生,使自己以后的路越走越寬。
3.樹立綜合發展意識,培養自己獨立生存的能力。一般來講,大學學習密集度、學習壓力不像中學期間那么大,課余時間相對比較多,對于學生來說,就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對于大多數大學生來說,現在處于身體已經發展成熟而心理逐漸走向成熟階段,在校期間的學費、生活費一般是靠父母供給的,經濟不獨立,只有極少數學生可以自己養活自己,大部分學生都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利用兼職、志愿服務等機會嘗試鍛煉自己獨立生存的技能,也有很多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學生活動,鍛煉自己的膽量、自信心、語言表達能力。
4.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恰當地進行自我評價。擁有良好的自我意識,全面認識自我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生活中,我們可以對著鏡子穿衣打扮,努力使自己成為理想中的自己。而我們很難清楚地全面發現和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這就相當于心理學家對心理學的研究、社會學家對人類社會的不斷探索一樣,我們在不斷挖掘自己的,希望盡早“認清”自我,實際上有時候需要通過一次次失敗和一次次挫折看清自己。大學生面對走向社會的最后一道路程,需要利用在大學期間遇到的每一個機遇和挑戰發現自己的美補缺自己的短板,盡自己的最大可能鍛造自己成為合格的準社會人。
5.學會心理調適,打造自己最健康的狀態。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大學生相對于中學生來說,不僅要面對學習壓力,還要面對工作壓力、發展壓力、生存壓力、家庭壓力等壓力,存在攀比心理、競爭心理、嫉妒心理、戀愛與性心理等,大學生正處在從半社會人到社會人的轉化,想獨立而無法真正獨立起來,有時存在怨恨自己、討厭自己、鄙視自己等不良情緒,雖然不至于一定會發展為心理問題、心理疾病,但是一段時間的悲觀或煩躁心理必將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需要大學生學會調整心理,學會為自己的心理補充“維生素”,健康快樂地生活,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是一個人擁抱“青春”最好的“秘方”,學會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是當今社會良好生存發展的必備技能。
二、家庭應注重教育和引導,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發展
家庭教育在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孩子健康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的物質需要,更要關心他們心理的發展,在孩子不同心理成長期以符合時期特點的教育方式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1.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當前大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尤其“00后”中學生開始走進大學。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經濟收入增加,父母對孩子物質生活上的投入不斷增加,除了個別孩子家庭特別貧困外,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父母呵護下長大的,從小學到大學,大多數孩子雖然不至于“錦衣玉食”但也是“吃穿不愁”的,這一代孩子是伴隨著中國網絡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所以他們獲得信息的速度比較快,思想新銳,一日千里。有時,我們發現不是孩子不想獨立,而是父母保護過度,總把他們“當小孩”,殊不知他們早就可以自己“爬樓梯”,不再需要父母的牽手。父母應該學會放手,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孩子鍛煉自己、磨煉自己。
2.主動與學校聯系,家校合作共同培養孩子健康發展。從心理學研究出發,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教育和影響是深遠的,有時甚至是終身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父母的性格脾氣等,原生家庭的生存和發展制約和影響著一個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對于大學生來說,他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人格發展等個人綜合素養受個人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影響,基本上已經相當穩定,但不是不可改變的,為了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家長應與學校輔導員多聯系,學校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家長也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孩子在學校的狀態,家校合作不僅是中小學幼兒園應該做的事情,大學同樣重要,以學生為中心,家校加強溝通和交流,共同努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仍然需要努力的方向,這是鞭策學生更好更快發展的手段。
三、國家應加強基層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關注居民的身心健康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近年來,我們看到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已經大大提升,精神生活需要也在不斷提高。從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角度出發,筆者以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在社區或鄉村衛生機構建立心理健康服務站,提升國家基層工作單位整體服務水平。在社區或鄉村衛生機構建立心理健康服務站,首先,方便學生家長正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心理問題正常化看待;其次,方便大學生就近進行心理咨詢,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問題嚴重的及時就醫及時治療;再次,心理健康服務站的建立在方便人們咨詢治療的同時,提升國家基層辦事機構的整體服務水平。
2.加強基層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提高人們心理健康自助和助人能力。在社區或鄉村,使用宣傳欄、微信、網站等新舊媒體形式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宣傳,首先,有助于人們自覺加強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質量;其次,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多層次知識補給途徑;再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和諧家庭、和諧社區建設,提升人們心理健康自助和助人能力。
3.關愛特殊群體家庭,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社區或街道工作人員定期走訪關愛貧困家庭、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家庭、長期家暴家庭、家庭關系長期不和諧等特殊家庭,緩解這些家庭的家庭沖突,給予這些家庭更多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尤其是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家庭,不僅有助于維護社區的安定團結,更有助于這些家庭中的大學生走出心中陰霾,樹立健康發展的人生觀。
總之,大學生心理適應是一種生存能力,也是一種發展技能,需要學校、個人、家庭、社會四方綜合努力,多方面著手,全方位努力,以立足學生的全面成長,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通過實施系列方法和措施,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文秋,程宇.大學生心理適應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2005(06):13-15.
[2]張艷芬,牛秀平.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調查與分析[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04):68-69.
[3]葉玉清.大學生入學適應中的心理問題及調適[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105-107.
[4]馬瑩.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與神經生理特點及相關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06):425-426.
[5]馬會軍.大學生人際適應與心理健康研究[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