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茜
【摘要】協調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內容和五大發展理念組成之一。近年來,重慶市渝北區始終秉和踐行承協調發展理念,取得突出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本文立足渝北區推進協調發展的現實狀況,深入分析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并針對性地提出助推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重慶市渝北區 協調發展 現狀 對策
一、重慶市渝北區協調發展現狀概述
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制勝要訣。近年來,渝北區按照重慶市委市政府要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依循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協調的工作方法,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構建立體交通網絡體系、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發展基礎不斷鞏固、發展結構趨于優化,協調發展水平明顯提高。2017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2016年的2.23縮小到2.21,遠低于全國2.71和全市2.55的水平。
二、重慶市渝北區推進協調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協調發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對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前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主要體現在:
(一)城鎮化進程滯后于經濟發展
總體而言,全區城市集聚功能和規模經濟較弱,汽車、筆電等相對單一的經濟增長極無法創造較高的規模效應,就業機會及較強的外部擴散效益,對城鎮化帶動作用有限。城鎮產業布局分散,中心城鎮的功能不強,且經濟發展以大型工業為主要支撐點。“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然突出,部分農民聚居區由于撤并場鎮,導致鎮政府搬遷、國有機構撤離、工廠遷建,加之城市“磁場”效應,人、財、物等優勢資源被“抽血”,資金投入、政策扶持力度持續減弱。部分未納入中心村建設范圍的撤并場鎮,政策投入有所減少,產業基礎薄弱,消費能力大幅下降,商業功能逐步萎縮,逐漸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二)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
渝北區農村面積大、農業人口多、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的區情、農情依然沒有改變,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為一體的特征仍然沒有改變,仍處于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破除農業農村機制體制深層次矛盾時期。近年來,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遭遇“溫飽陷阱”。2017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收入36414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16513元。城鎮與農村之間在教育環境、就業形勢、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差距依然明顯。
(三)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目前,渝北區產業結構總體上仍不夠協調。2012-2016年,二產業貢獻率每年都超過50%,而三產業貢獻率雖總體呈上升趨勢,但與二產業發展需求不相適應;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成品價格利潤“雙低”,行業性虧損普遍;制造業中汽車產業占比過高,易導致經濟大起大落、一損俱損。農業發展雖取得長足進步,但仍存在特色農產品優勢不明顯,銷售滯后,優質綜合觀光旅游產業群尚未形成,科技創新不足等問題。臨空旅游業同樣面臨社會資源未得到充分整合,全域旅游發展協調管理機制未建立,景區景點同質化嚴重,附加產業鏈低端化等現實問題。
(四)區域發展與資源環境存在沖突
當前,在謀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潛在沖突。近年來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占用大量耕地,征用耕地多為水田,致使高等級耕地面積急劇減少,新增耕地質量在三級左右,降低了全區耕地地力平均水平。由于對片區開發、土地整治工程、房屋拆遷等防塵管理不夠,對城市垃圾、渣土密閉運輸的執法不嚴,對道路清掃保潔重視不夠,導致部分地區塵污染嚴重,建筑揚塵、道路揚塵及城市交通、工業企業、飲食服務業排放的廢氣成為主要污染源。
(五)經濟發展與民生事業存在不協調
當前,渝北區一些民生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以鄉村醫療為例,在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背景下,鄉村醫生行業仍然存在待遇低、流失嚴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平均年收入與在職職工相比差距較大(鄉村醫生年均工資3萬左右,城鎮私營單位職工年均5萬元左右),嚴重制約基層衛生服務網點的穩定。此外,高山貧困人口搬遷、撤并村不通公路、部分地區人畜飲水、醫療衛生、危舊房屋改造、社區便民設施、農村義務教育營養餐以及養老、社會保障等問題亟待有效解決,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制約因素。
三、進一步推進重慶市渝北區協調發展的對策思考
立足渝北協調發展現實狀況,必須精準聚焦找短板,精準發力補短板,不斷開創渝北協調發展新局面。
(一)進一步統籌城鄉關系,促進城鄉發展同頻共振
一是加快推進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突出城區國際航空城市特色,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一步增強二三產業對統籌城鄉發展的支撐作用和城市化在城鄉一體化中的帶動作用。二是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圍繞建設美麗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研究部署,不斷增強農村的經濟實力和社會活力,進一步發揮對城市的促進作用。三是重點推動“六個一體化”,即城鄉經濟一體化、城鄉勞動就業一體化、城鄉建設一體化、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一體化、區域發展一體化、城鄉經濟社會體制一體化。
(二)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效益多輪驅動
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特色產業,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一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實施“四基”強化工程和“機器換人”計劃,推進智能制造試點項目建設,大幅提高企業生產效率。二是加快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加快體驗科技產業園、智能裝備產業園、機器人產業園等特色園區建設。三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金融、電子商務、商貿總部等新業態,力促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超過第二產業。四是提速發展工業經濟,以增量帶動結構優化,以創新推動轉型升級,促進工業經濟加快發展。五是積極發展特色產業,結合臨空現代都市農業對產業轉型的需求,通過發展生態旅游業,尋求一條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進一步調節發展模式,促進“發展”“保護”協調并進
沒有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就談不上真正意義的協調。要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路子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打出一套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一是夯實基礎。嚴格執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收緊、控制污染的“出口”。同時,積極推進規劃環評,嚴格實行建設項目環評和信息公開,充分保證公眾參與。二是完善機制。以“立標、對標、達標”工作方法,加強清單管理,確保工作落實。進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明確職責分工,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落實情況納人區級目標考核體系和全區重大事項督查。三是推進試點。在大力發展鎮域經濟的基礎上,推進示范試點,進一步保護耕地紅線的同時,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特色旅游等,讓綠色發展行之有道。四是強化監管。認真開展“環境監管執法專項行動”,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下重拳、出狠招”,決不把污泥濁水、臟亂差環境帶入全面小康,確保渝北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四)進一步補齊民生短板,促進公共服務優質均衡
一是補上教育短板,加快推進區內學校建設,統籌調配區內學校資源,促進教育均衡化發展。二是補上醫療衛生短板,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提高鄉村醫師待遇,推進分級診療,著力緩解就醫難問題。三是加快改善市容環境,實施好“清潔工程”,加快污染處理相關建設與改造。四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提升鄉村建筑品質,妥善解決農村飲水安全、道路交通等問題。五是提高社會保障能力,穩步推進社保擴面提標,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實施鎮街敬老院提檔升級工程,拆除一批規模小、設施陳舊的敬老院,改建一批規模適中、符合修繕條件的敬老院,新建一批規模大、管理規范的區域示范性敬老院,優先保障特困供養人員集中供養需求和其他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共浙江省委中心組.推進協調發展理念的浙江新實踐——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J].求實,2016(6).
[2]李偉.習近平總書記協調發展重要思想的理論和實踐意義[EB/OL].http://www.drc.gov.cn/zxxw/20170711/1-223-2893937.htm,2017-07-11/2018-06-09.
[3]五大理念的蘇州實踐協調發展共繁榮[EB/OL].http://news.2500sz.com/doc/2017/10/22/168060.shtml,2017-10-22/2018-06-10.
[4]重慶市統計局.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7.
[5]重慶市渝北區統計局.渝北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