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秦華
【摘要】本文從英漢詩歌互譯過程中的不可譯現象著手,通過英漢詩歌對比來分析造成英漢詩歌不可譯現象的因素。就對比而論,本文主要從語言方面來進行:在語言方面,本文具體從語音、文字形態結構二個層面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分析,發現英漢詩歌在語言上存在著一些差異。在語言方面具體表現為,英漢詩歌具有不同的語音系統和文字形態結構以及獨特的修辭手法。因此得出結論,這些差異是造成英漢詩歌不可譯現象的主要因素,最后,通過對不可譯因素成因的分析,提出一些相對應的補償手段和解決辦法。
【關鍵詞】英漢詩歌 翻譯 不可譯因素
1 介紹
文學作品是一種由語言創造的藝術。文學翻譯需要使用另一種語言工具來傳達原作的內容,以便讀者在閱讀原始作品時能夠受到啟發和感動。詩歌也是一種文學體裁,它以濃縮的語言表達了人類的情感和世界的形象,這些情感和意象構成了詩歌的特征。詩歌代表了這個國家獨特的精神面貌。因此,在詩歌翻譯中,不僅要強調聲音和形式的美,還要注重特征的表達。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起源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英漢詩歌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在英漢詩歌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著文化交流的鴻溝(稱為“不可譯現象”)。摘要英漢翻譯中的不可譯現象一直是翻譯領域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在Nida的“互惠原則”中,有人提到“不可能實現語言之間的完全對等。”因此,沒有準確的翻譯。翻譯的一般效果只會接近原文,但要和原來的作品一樣是很難的。”在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中,英國語言學家Cartfold將不可翻譯的因素劃分為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原因。摘要本文從語言和文化兩個角度探討了漢語和英語詩歌翻譯的不可譯因素;然后,理解英漢詩歌翻譯中的困難;最后,根據不可譯因素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和補償措施,以增進對英漢詩歌文化的理解,促進中西詩歌的文化交流。
2 語言不可譯的因素
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是語音字母表,是一種綜合語言;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這是一種表意性的語言,是一種分析語言。英語和漢語有不同的語音系統、詞結構和修辭手段,這使得翻譯人員很難甚至不可能在其他語言中找到等同的語言。語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系統的每個元素都給翻譯帶來不同程度的困難。本文將從語音系統、詞結構和修辭手段等方面分析英漢詩歌不可譯的因素。
語音中不可譯的因素,任何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語音系統,英語和漢語也不例外。英語和漢語有非常不同的語音模式,~些語音現象在其他語言中是不存在的,這使得它們不可能反映在目標語言中,尤其是在詩歌語言中。
從語音的角度看:首先,漢語是單音節語言,英語是一種結合單音節、雙音節和多音節的語言。第二,漢語是一種強調平面度的多音語言,而英語則注重語調的起伏,因此,在翻譯中,在聲音、文字結構和文化中實現其美是很困難的。以翁賢良翻譯的“春”(春曉)來說明,孟浩然《春曉》原詩如下: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翁賢良,一位著名的翻譯,把這首詩翻譯成:“晚了!在這個春天的早晨,當我醒來的時候,我知道,在我周圍,鳥兒在哭泣,哭泣。昨晚的暴風雨,我感覺到它的憤怒,我想知道,有多少人倒下了,可憐的花兒。”
最初的詩是表達對春天的珍惜。可以看出,翁賢良的翻譯確實傳達了對花和樹的愛,尤其是翻譯的最后兩行,再現了原詩中春天的悲傷。然而,翻譯只能傳達原詩的形象,而不反映中國詩歌的美。原來的詩是一種五字的四行詩,其效果是簡潔的語言并行性,美妙的聲音和朗朗上口的音調;但是翻譯的文本沒有達到這種效果。與中國詩歌中的韻文相似,英語詩歌往往以押韻的形式出現,使其聽起來朗朗上口或有節奏。如克里斯蒂娜羅塞蒂(英國著名女詩人)的“歌”,是一首有著優美旋律的詩,現在選擇下面的詩句來說明:當我死了,我的至愛,不要為我唱悲傷的歌;不要在我頭上栽玫瑰,和陰暗的柏樹樹:在我的頭頂上是綠草,淋浴和露珠都濕了;如果你愿意,記住,如果你愿意,就忘了。(克里斯蒂娜·羅塞蒂:歌曲)
3 詞結構中不可譯的因素
漢字是表意的,而英語單詞是語音的,它們在寫作上是非常不同的。毫無疑問,中國詩歌在其整潔和美麗方面是不可譯的美學特征,而在英語詩歌中也有一些結構特征,在翻譯中是無法保存的。這些特征需要在翻譯中被保留的原因是它們也參與了詩歌的意義。如果結構特征不能被翻譯,那么詩歌的完美翻譯就無法實現。
3 結論
總之,不可變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由于英漢語言結構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差異,英漢詩歌翻譯中不可譯的因素的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譯者應深刻理解這兩種語言的特點,努力減少英漢詩歌翻譯中不可譯因素對翻譯的影響。簡而言之,美麗的詩歌只有通過生動的詮釋才能再現其文學和藝術美。在翻譯中,我們必須考慮到詩歌的節奏、形式和意義的統一,努力使譯文再現原文的意境。我們不僅要讓外國讀者感受到中國詩歌的獨特魅力,還要讓他們體驗豐富的精神內涵。一方面,只有當兩種語言相互協調實現交際的目的可以實現的內容,這樣可以實現等效翻譯的原始語言的功能,這有利于英語和漢語詩歌的傳播和交流文化。另一方面,隨著文化交流與交流的不斷深化,不可翻譯的部分將逐步得到糾正。
參考文獻:
[l]Katan, (2004). Translating Cultur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Lefevere, (2004).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豐華瞻.中西詩歌比較[M].北京:三聯書店,1987.87 - 93.
[4]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