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前剛
摘 要: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一個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會終生受益,有利于未來的發展。在學校,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遏制不良習慣。本文對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課堂是教給學生知識、教會學生方法、培養學生能力、健全學生人格的主要渠道,是師生兩個人的舞臺,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的主陣地,是在教師引導下促使學生成長和進步的主要場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在教育心理學領域有一句經典名言:“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小學階段是學生進入正式學習的最初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普遍呈現心智、心態各方面都比較稚嫩的狀態;而這一階段的學生在行為習慣方面還沒有絕對的自控能力;需要教師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指示。教師對于小學生行為方式的指導最多體現在教學課堂活動中,課堂教學是進行行為規范教育的最經常、最基本的途徑和陣地。一個人能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關鍵在于小學階段的教育。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養成教育,提高學生的文明素養,也是我們每個教師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自覺地根據教材內容、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挖掘、提煉。并在執行各科課堂教學常規的各個環節中,滲透行為規范教育。在課堂教學原則上,堅持“所有學生全面發展、全體發展”的原則,積極推行成功教育與和諧教育,努力尋求在教育效果上有實質性的突破。下面,具體談一談在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注重培養學生課堂動手操作的行為習慣
小學生正是處于思維活躍以及充滿好奇心的時候,對于很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喜歡豐富多彩的課堂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越來越多的教師注重多樣化的課堂學習方式,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為了使小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而且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多動手,從動手操作中學習數學、感悟數學,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數學的邏輯思維。例如,小學生在學習加減乘除以及一些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課程時,教師就可以安排小學生進行分組合作,讓小學生動手去組合和拼圖,對于一些立體圖形,教師可以讓每位小組成員都各自做一個不同的立體圖形,然后學生可以利用立體圖形來進行組合,在此基礎上認真觀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于立體圖形的認識,這樣在學習立體圖形的三視圖時,學生就能很容易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識。而對于一些加減乘除法的計算來說,小學生在剛開始的時候很不熟練,尤其是不明白乘法的運算。因此,教師可以讓小學生用一些道具來進行擺放和練習,從而從動手中了解乘法運算的道理。這樣小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遇到難題時就會自己主動習慣去動手操作來思考問題,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師,就要培養高中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加強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的實踐能力,從而在良好的行為習慣中學好數學。
二、培養獨立思考與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科,任何一門的學習離不開自身的獨立思考以及相互合作。小學生正是處于行為習慣養成的時期,對于以后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結合小學生的思維學習模式,重視在前期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之后在遇到問題或者很難進行下去的時候再去與同學討論,此外,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也要注重讓學生要養成樂于分享和團結合作的習慣,從而提升課堂學習的效率。例如,小學生會學到很多的數,包括自然數、整數、奇數、偶數、質數、公倍數、合數等,學生在經過了大量的數的學習之后就很有可能會混淆一些數的用法,這時候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互相進行提問與回答,從而通過小組之間的團結合作加強學生知識學習的印象,使小學生熟練掌握對于數的應用。其次,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學習到一些比較難的兩位數的減法、乘法以及除法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進行計算和思考,在探究中進一步了解這些運算的特點以及方法,這樣小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就會對運算有自己的想法,之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就能恍然大悟,達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讓小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同時也保證小學生在思考之后的學習中進行合作,相互探究與相互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能夠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開拓小學生的學習視野。因此,養成良好的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以及團結合作的互助精神,有助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加強學生課前預習與課后鞏固的好習慣
對于很多的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成績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從小沒有養成提前預習以及認真完成課后作業的好習慣。小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行為習慣的養成相對較為容易。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就要重視小學生平時學習、作業的習慣,讓小學生在正確的學習方法中更加有效的學習數學。例如,在學習一些平面圖形以及立體圖形的折疊、對稱等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自己先預習,然后在正式上課之前可以適當的對小學生預習的內容進行提問、互動以及交流,從而了解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整體情況,這樣在經過長期的課前預習訓練之后,小學生就會自覺在學習新課程內容之前主動去預習,從而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行為習慣,保證小學生事先了解自己對于將要學習的整個知識框架的了解,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梳理。另外教師還要重視小學生養成課后鞏固與練習的好習慣。因為對于小學生的學習來說,他們可能記憶很快,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新學過的內容很容易就會忘記,為了保證小學生知識學習的牢固,教師就要讓小學生經常去復習已經學習過的內容,讓小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不忘記以前學的知識。課前的預習與課后的鞏固是學生學習的前提與基礎,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手段,對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因此,作為教師來說,要重視培養小學生從小養成課前預習與課后鞏固的學習習慣,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學習的效率。
通過對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行為習慣的研究,指出了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培養善于思考的習慣、認真聽的習慣、提高表達能力的習慣、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與其他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這些習慣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他們會認真對待每件事、與同事能夠合作融洽、認真傾聽別人等等。另外,還指出了表揚和懲罰在行為習慣的應用,發現將表揚和懲罰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郭靈英.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好習慣將受益終生[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1:57.
[2]南嶺梅.試論數學學習習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研究[J].亞太教育,2015,3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