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軍
【摘要】傳統民族音樂起源于民間傳統文化,是人類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主要功能有兩個,首先是娛樂大眾的藝術功能,其次是以音樂藝術的力量凝聚人心,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社會功能。基層群眾文化生活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傳統音樂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該被提到足夠重視的位置。傳統音樂展現當地民族和地區的風土人情,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傳統音樂 基層群眾文化 建設
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傳統民族音樂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基層群眾文化作為一種廣為流傳普及范圍最高的文化形式,應該大力發展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使其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磚加瓦。傳統民族音樂從其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來看,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具有的深層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從功能性上來看,傳統民族音樂豐富了大眾的文化生活。傳統民族音樂最大的特點是在于可以將現在和過去聯結,跨越時空的將我國從古至今的音樂文化傳承下來。傳統音樂淵源悠久,從古至今凝結了當地民族文化的精華,起源于民間,發展與民間,最后走上舞臺被世界熟知的過程中不斷的根據群眾精神文明水平進行升華,最終服務于人民群眾,豐富群眾生活。1982年,榆林小曲作為榆林民歌隨榆林歌舞團上京演出,受到國內外音樂界一致好評。流行與榆林,陜北等地的明間小調,小曲,山歌,“信天游”等統稱陜北民歌,這些小曲小調尤其是“信天游”流傳于陜北民間,男女老少幾乎都會傳唱而且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改編,這種文化形式的普及程度是其他文化形式無法比擬的。傳統民族音樂最大限度的娛樂群眾生活,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打下基礎。相對的這種民間音樂的形式載體是群眾,流傳于群眾間,其靈感源泉也發源于群眾。人民群眾將其不斷的傳唱和改編,使其更加豐富。由此可見傳統民族音樂豐富了群眾生活,也是群眾生產實踐的產物。產于社會服務于社會,這種音樂形式形象的再現了人民群眾真實的生活圖景和文化風貌,民間音樂從民間走上舞臺,
也將當地的人民生活狀態推向世界,弘揚了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特色。
其次從社會性上看,傳統民族音樂凝聚了社會學家曾經說過,文化是把人民聯結起來的重要因素。文化決定了人民的意識,擁有同一種文化的人民世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擁有同樣的信仰和觀念,傳統獨有的文化可以增強人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民間音樂就是這樣一種傳統的獨有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體現著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況和民俗風情。對于人民群眾而言,他們的音樂文化來源于長久以來同一種思維方式,這是維系民族的精神紐帶。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多數圍繞著某民族的節日,婚喪嫁娶,民族節日等,這些都是一個民族重要特色。例如浙江省的儀式歌,是指在一定的民間禮儀活動場合所演唱的民歌。在浙江流行的儀式歌主要有婚儀歌、蠶儀歌和祭祀歌三種。其中婚儀歌有舟山群島的”賀郎曲”和杭嘉湖平原的”浪柳園”。而蠶儀歌則最具浙江特色,在杭嘉湖地區尤其盛行。傳統音樂對于民族的凝聚力,對于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基層群眾文化應該著力發展傳統音樂教育和活動,傳統音樂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形式,更是一種民族凝聚力。
第三從教育性上來看,傳統音樂是一種“軟力量”,對群眾具有規范作用。傳統音樂中傳遞的正能量以及歌詞中的正面教育意義是學校教育所不能比擬的,傳統音樂以一種更加柔和和富有娛樂性的方式對人民進行規范和引導。傳統音樂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對群眾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精神文明的提高代表了整體民族水平的提高。傳統音樂與基層群眾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傳統音樂是群眾文化的重要表達形式,而基層群眾文化是傳統音樂的靈感源泉。群眾文化和傳統音樂的淵源幾乎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最初的群眾文化形式就是地區民族在節日和宗教活動中的樂器和音樂的表達。當前廣東省經濟總量達到較高水平;全省人均GDP高于全國平均水平,GDP總值的居高直接證明我省經濟的發展速度,伴隨著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必須跟上腳步。因此我省近年來著重發展基層群眾文化,各市各縣建立文化館和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在這種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呼聲日漸高漲之時,必須根據我省傳統文化特色,大力發展傳統音樂文化,為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服務。首先,省市政府應該重視傳統音樂的發展,倡導各地區文化館舉辦各種形式的傳統音樂比賽,并給與地方文化館一定的人力和財力支持。其次,傳統音樂源于群眾,發展與群眾,回歸于群眾。各市各縣的群文建設進程中應該著重培養專業傳統音樂家,帶領群眾領會傳統音樂精髓,指導群眾學習傳統音樂。第三,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該注重傳統音樂的發展和鑒賞。各地區文化館和文化機構定期舉辦當地傳統音樂展,讓民族音樂普及到群眾中,使群眾收到傳統音樂的熏陶,增強民族凝聚力
第四,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擁有多元化的傳統音樂形式,各民族各地區間應該互通有無,交流成長,將自己民族的音樂文化與別的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文化領域的溝通學習。
綜上所述基層群眾文化是自然界的一種精神產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基層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上也跟隨精神文明的水平呈現出了藝術性的魅力,而不僅僅是民間自發組織的一些簡單的文化活動。而傳統音樂與基層群眾文化淵源頗深,傳統音樂傳承民族千年的歷史和民俗風情,又跟隨者時代的變遷不斷進步融入新的元素,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通過聲音將人們的生活狀態,情感變化表達出來。傳統音樂產生于基層群眾文化中,又服務于群眾文化建設,成文基層群眾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因此我國各省市地區文化機構,文化館應該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階梯式傳統音樂文化扶持體系,從政府到文化館到傳統音樂人,大力發展傳統音樂,支持基層群眾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孫前軍.基礎層群眾文化活動三議[J].大眾文藝,2011(1).
[2]陳四海.蘇軾與民間音樂[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