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平 (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人民醫院,四川 瀘州 646300)
對患有子宮腺肌病的患者而言,其治療方法是將子宮切除。隨著大眾對微創的認知程度越來越高,絕大多數的患者要求不但要緩解痛經,同時要保留宮頸,在進行宮頸癌檢查時為進行腹腔鏡下次全子宮切除術給予了有力的保障。該術式已經在臨床上推廣使用,但對已實施手術的患者,該術式對其生活水平影響有待研究。為探討實施腹腔鏡下次全子宮切除術對患者生活水平的影響[1],現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宮腺肌病患者60例,采用腹腔鏡次全子宮切除術,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宮腺肌病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年齡35~54歲,平均(40.15±3.75)歲。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次全子宮切除術,年齡36~54歲,平均(41.51±4.0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行腹腔鏡次全子宮切除術,將子宮兩側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輸卵管峽部切除,子宮峽部套扎1~2圈,旋切,取出子宮體,保留0.5~1 cm的殘端并保存子宮血管等。對照組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將子宮兩側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輸卵管峽部切除,打開膀肌腹膜將其下移到舉宮杯下方1 cm的位置,將子宮兩側的子宮動靜脈、主韌帶切除,于彎隆處將子宮切除,經陰道口將子宮取出,陰道斷端縫合。
1.3 觀察指標:①痛經緩解情況用VAS表示:0分為尚未感覺到痛經,10分為痛經無法承受,輕度、中度以及重度分別用1~3分、4~7分及8~10分表示。對患者進行手術前后的痛經評分。②更年期表現:詢問患者術后是否有潮熱、心悸、失眠等癥狀,每項計1分,分數的高低和更年期癥狀的明顯程度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前相關指標比較:兩組年齡、子宮大小和痛經評分、痛經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痛經評分、更年期癥狀、性生活比較:兩組患者術后3~24個月痛經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更年期癥狀和性生活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痛經緩解比較:觀察組術前術后痛經緩解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8.74)。對照組術前術后痛經緩解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12.11)。注:mean為平均值;sd為標準差

表1 兩組患者術前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后3~24個月痛經評分更年期癥狀及性生活質量比較
2.4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訪問情況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11~31 ml,平均24.71 ml,平均術后6 h內拔出導尿管,可以正常進食和下床小范圍內活動,術后24 h內機體恢復排氣,術后3~24個月進行回訪,有6例出現慢性腹痛,經治療無復發。對照組術中出血量21~41 ml,平均29.52 ml,平均術后48 h內拔出導尿管,可以正常進食和下床小范圍內活動,術后36 h內機體恢復排氣,術后3~24個月進行回訪,有7例出現慢性腹痛的癥狀,經治療無復發。
用藥物治療子宮腺肌取得的效果并不顯著,對于年輕患者而言,有生育能力需求,其他的患者在治療該病時,通常實施子宮切除術。近幾年,將組織器官保存下來已受到大部分婦科醫生的支持,同時隨著宮頸癌篩查工作的不斷深入,使得宮頸殘端癌的發生率大幅度下降[2]。
對痛經進行評估時發現,在手術之后的隨訪過程中,行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和行腹腔鏡下次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痛經緩解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對以上兩種術式前后的痛經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3]。究其原因或許是在進行腹腔鏡下次全子宮切除術時,經雙極電凝使子宮內膜(宮頸殘端)的活性喪失,進而改變痛經病癥,兩組均無復發的現象發生[4]。
卵巢功能的丟失和更年期有著直接的關系,子宮動脈上行支為卵巢提供了至少一半的血液,血液中的氧濃度和血液的供給量決定了卵巢激素的量。研究發現,將進行過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和腹腔鏡下次全子宮切除術兩種術式的患者術后比對發現,前者更年期延遲。
腹腔鏡下次全子宮切除術操作方便,同時出現并發癥的幾率低,在治療子宮腺肌病、減輕痛經方面,成效頗佳。但創面較大,會發生創面粘連,同時在保留宮頸術后,要長久的實施對宮頸癌的檢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