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竹娟 (深圳市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新生兒科,廣東 深圳 518000)
新生兒黃疸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新生兒時期臨床癥狀,主要是由于血清中膽紅素濃度異常增高,導致患兒皮膚、黏膜、鞏膜出現黃染,如未能及時得到治療,可能會損害中樞神經功能,危及患兒生命安全[1]。當前,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主要采取光療,常見的光療手段為藍光照射,其療效顯著,但在治療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護理風險因素,可能會影響到患兒的治療,導致其治療時間延長。因此,為保證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有必要對患兒實施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2-3]。綜合性護理干預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護理干預模式,在臨床護理中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旨在探討綜合性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為此,針對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2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于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間,將該階段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2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納入研究,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明確診斷為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其全身皮膚及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黃染情況,均接受藍光照射治療,且患兒家長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采取計算機隨機數字法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患兒的出生日齡為2~23 d,平均(16.73±0.29)d,共有男32例,女28例;觀察組患兒的出生日齡為3~24 d,平均(16.75±0.27)d,共有男33例,女27例。兩組新生兒黃疸患兒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兒均接受藍光照射治療,將患兒放置于雙面光療箱中,對其全身皮膚進行均勻照射。在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患兒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對患兒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并針對患兒及其家長進行簡單的健康宣教,告知其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
觀察組患兒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其護理措施具體如下:①健康宣教:結合患兒家長的認知程度、理解能力,采取面對面的方式,為患兒家長講解新生兒黃疸的相關知識,如發病原因、治療方法、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等,還可發放健康知識手冊或播放相關宣教視頻,耐心解答患兒家長的疑問,使患兒家長了解有關新生兒黃疸的知識和新生兒母乳喂養等育兒知識。②心理護理:在藍光照射治療時,由于患兒需與母親長時間分離,患兒往往會因缺乏安全感而哭鬧,護理人員應與患兒進行適當交流,如用輕柔的語言哄患兒,用手指輕輕觸摸患兒頭部皮膚。③預防不良反應護理:治療前,為患兒修剪指甲和洗溫水澡,戴好眼罩、手足套,并清潔光療箱,調整光療箱內溫度;治療時,將患兒擺放為仰臥位,間隔更換為側臥位,交替進行,并對患兒皮膚表面汗液進行及時擦拭;治療臨近結束時,將患兒衣物事先預熱好,做好保溫措施。在治療過程中,密切監測患兒的神志反應、體溫,并適當補充水分。④撫觸護理:將患兒放置于撫觸臺,抹上嬰兒潤膚油,對患兒全身進行撫觸、輕柔按摩,5 min/次,1 次/d。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24 h內排便次數、黃疸消退時間、膽紅素水平、不良反應發生率、家長健康知識知曉度及護理滿意度。療效分為:顯效:經治療,患兒全身皮膚及鞏膜黃染完全消退,臨床癥狀消失,血清膽紅素濃度降至正常水平;有效:經治療,患兒全身皮膚及鞏膜黃染部分消退,臨床癥狀好轉,血清膽紅素濃度下降;無效:經治療,患兒全身皮膚及鞏膜黃染消退不明顯,臨床癥狀未出現好轉,血清膽紅素濃度下降不明顯[4],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健康知識知曉情況采用自制的新生兒黃疸知識問卷進行調查,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即患兒家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度越高。護理滿意度采取百分制,即滿分100分,由患兒家長打分,得分越高,說明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越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軟件選擇SPSS19.0,χ2檢驗用于計數資料比較,以例數、百分比表示,t檢驗用于計量資料比較,以均值±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患兒則為81.67%,經比較,觀察組患兒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兒的排便次數、黃疸消退時間比較:觀察組患兒的24 h內排便次數多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黃疸消退時間早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排便次數、黃疸消退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兒的排便次數、黃疸消退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①P<0.05
組別 例數 24 h內排便次數(次) 黃疸消退時間(d)60 1.46±0.31 3.73±0.80觀察組 60 1.77±0.39① 2.96±0.74對照組①
2.3 兩組患兒的膽紅素水平比較:護理后,兩組患兒的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水平均較護理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護理后組間比較,觀察組患兒的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

表3 兩組患兒的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
注:與護理前相比,①P<0.05;與對照組相比,②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總膽紅素 直接膽紅素對照組 60 護理前127.01±32.91 43.27±11.65護理后 98.82±24.05① 31.92±9.27①觀察組 60 護理前 126.98±33.12 43.05±11.82護理后 75.43±20.79①② 23.24±8.09①②
2.4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5.0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1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患兒共出現2例腹瀉、1例發熱,對照組患兒共出現3例發熱、4例腹瀉、3例皮疹。
2.5 兩組患兒家長的健康知識知曉度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觀察組家長的健康知識知曉度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家長的健康知識知曉度、護理滿意度比較(,分)

表4 兩組患兒家長的健康知識知曉度、護理滿意度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①P<0.05
組別 例數 健康知識知曉度評分 護理滿意度評分對照組60 75.46±10.29 81.78±9.75觀察組 60 87.94±12.58① 92.04±10.32①
新生兒黃疸屬于新生兒生長期間常見的疾病,主要與新生兒機體內膽紅素代謝異常有關,可分為病理性黃疸和生理性黃疸。其中,生理性黃疸通常無需治療即可自愈,而病理性黃疸患兒如未能及時治療,容易引發嚴重后果,如膽紅素腦病,對患兒生命安全構成威脅[5-7],故應積極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現階段,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主要采取藍光照射治療,通過對患兒皮膚進行藍光照射,促使患兒體內的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衍生物,使其順利從尿液中排出體外,進而有效降低血清中膽紅素的濃度,促使黃染消退。其操作簡便,療效顯著[8-11],但在治療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可能影響到治療效果的護理因素[12],故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還需對患兒進行適當的護理干預。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心理護理、預防不良反應護理、撫觸護理。研究發現,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24 h內排便次數多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黃疸消退時間早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護理后的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兒家長的健康知識知曉度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綜合性護理干預應用于新生兒黃疸中具有顯著的護理效果,可有效保證臨床治療的順利進行,促進新生兒排便及黃疸消退,還可減少不良反應,確保治療安全性。這主要是因為綜合性護理干預的護理措施無統一標準,充分體現了護理措施的靈活性,是一系列護理措施的綜合體現,圍繞著護理風險因素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有利于全面規避醫療活動中存在的護理風險因素,從而保證患兒的治療效果[13-15]。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黃疸臨床護理中,采用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促進黃疸消退,降低膽紅素水平,減少不良反應,有利于保證臨床治療效果,還可提高患兒家長的健康知識認知程度,促使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更加滿意,有利于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