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韓紅宇
摘 要: 上官昭容是唐初著名宮廷女詩人,同時是一位很有見地的詩歌評論家。對上官昭容的詩歌結句藝術的研究,能進一步認識上官昭容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及其對唐代詩風轉變的貢獻。
關鍵詞: 上官昭容 結句批評 結句藝術
引言
上官婉兒不僅在初唐時期的政壇上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初唐文壇上有一定的地位。她才華卓絕,創造了不少詩歌作品,同時是很有見地的詩歌品評家。她的詩歌,既有對“上官體”形式技巧的繼承,更在詩歌的題材范圍、抒情特征及格調氣度等方面對此前的宮廷詩有所超越,從而為詩歌從初唐宮廷詩的歌功頌德、綺錯婉媚邁向波瀾壯闊、盡善盡美的盛唐之音,跨出了重要一步。近年來學術界越來越重視對上官婉兒的詩歌研究。有從作品自身出發,對上官婉兒的詩歌進行詞語考證,如《上官婉兒詩歌語詞考釋》。有從接受角度出發,研究上官婉兒詩歌的藝術特征,如《論上官婉兒詩歌對楚辭的接受》。有從其文學活動出發,論述了上官婉兒的文學成就,如《才藝天真無人及詩意健舉流來葉》。其余論文大概包括政治地位、政治措施、文學才能、詩歌評價才能、詩歌創作、女性意識及這些方面對初唐文壇的重要影響。
這些研究從不同的方面對上官婉兒的詩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取得了較豐的成果。然而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雖然多篇論文涉及上官婉兒稱量文士的文學活動,指出了上官婉兒詩歌評價及創作對初唐文風的影響,但是忽略了對上官婉兒的結句批評作細致的總結和深入的研究。
一、上官昭容對詩歌結句藝術的批評
《新唐書》本傳載其年十四,就因才華橫溢而得到武后的重視。她才思敏捷,常常代帝后、長寧、安樂兩位公主同時賦詩,且能做到“眾篇并作,而采麗益新”??梢娝谖膶W方面的造詣及在宮廷詩發展中的影響。
《唐詩紀事》記載: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賦詩,群臣應制百余篇。帳殿前結彩樓,命昭容選一首為新翻御制曲。從臣悉集其下,須臾,紙落如飛,各認其名而懷之。既進,惟沈、宋二詩不下。又移時,一紙飛墜,競取而觀,乃沈詩也。及聞其評曰:“二詩工力悉敵,沈詩落句云‘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蓋詞氣已竭。宋詩云‘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猶陟健舉?!鄙蚰朔?,不敢復爭。
沈、宋兩大文豪,詩風相近,上官婉兒亦評價二人“工力悉故”。但上官婉兒卻從結句出發,認為沈佺期詩作結句“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才”過于謙恭,導致其結句“詞氣已竭”;宋之問的結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宕開一筆,思出天外,詩情壯闊,“猶陟健舉”,因而定其勝出。
這里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以結句作為詩歌評價標準的文學評論觀;二是批評結句“詞氣”不足;三是褒揚結句“健舉”。
在上官昭容之前,目前未見有專門以詩歌的結句評價詩歌的?!段男牡颀垺分卸啻翁岬轿恼碌慕Y尾,如《定勢》:“劉楨云:‘文之體指實強弱,使其辭已盡而勢有余。”即文章氣勢的強弱取決于文章結尾處是否辭盡而意無窮?!堕F裁》提出“首尾圓合”,《章句》提到“首尾一體”?!陡綍贰爸剖滓酝ㄎ病薄笆孜蚕嘣?,都是要求文章結尾與開頭的文義連接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文章的結尾對于文章氣勢的強弱,意思的連貫起著重要的作用,文章結尾必須言盡意不盡,語意還要與文章開頭相呼應。這雖然不是講詩歌,但是文章和詩歌的首尾結構藝術歷來有相通之處,劉勰的認識對詩歌結尾有一定的啟發作用。鐘嶸的《詩品》評價謝朓“善自發詩端,而末篇多躓,此意銳而才弱也”。即認為謝朓的詩善于開頭,卻沒有好的結尾,給人氣衰力弱的印象。雖然是直接從詩的角度出發肯定詩歌結尾對詩的作用,但是,鐘嶸沒有明確提出落句的概念及具體評價的標準。
而上官昭容之后的詩學理論,則有專門的章節介紹結句理論。比上官昭容稍晚的王昌齡在《詩格》十七勢中總結了詩歌落句方式,第十“含思落句勢”和第十七“心期落句勢”。
第十,含思落句勢。含思落句勢者,每至落句,常須含思,不能令語盡思窮;或深意堪愁,不可具說,即上句為意語,下句以一景物堪愁,與深意相愜便道,仍須意出成感人始好。昌齡《送別》詩云:“醉后不能語,鄉山雨雰雰。”又落句云:“日夕辨靈藥,空山松桂香?!庇帧靶媛溆袘芽h,長煙溪樹邊?!庇掷钫吭娫疲骸按诵膹秃我?,新月清江長?!?/p>
這里提到“每至落句,常須含思,不能令語盡思窮”,也就是結尾是要言有盡而意無窮,不可把話說完。如詩句“醉后不能語,鄉山雨雰雰”含不盡之語卻不說出,只寄托在煙雨之中,即對“空山”“松桂”“長煙”等景物的描寫,更在于“香”“懷”所體現境界的思緒深遠和韻味無窮。
第十七勢,心期落句勢。心期落句勢者,心有所期是也。昌齡詩云:“青桂花未吐,江中獨鳴琴。”又詩云:“還舟望炎海,楚葉下秋水?!?/p>
“琴獨鳴”“下秋水”這兩句都是以景物結尾,在結尾中又含不盡之情,將心中期待之情蘊含在景物之中。
這兩種結句方式,總結來說就是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不可將含義說盡,使其含有悠遠不盡或者深沉思緒之義,讓讀者體會到一種含蓄不盡的詩意。對于結句的重要性及結句的方式在之后的詩話中也有體現。
姜夔《白石詩話》提出“一篇全在尾句”。李佳《左庵詞話》中亦曰:“作詞結處,須有悠然不盡之意,最忌說煞,便直白無趣。”從中可以看出,詩詞的結句最緊要,也最難。要情韻悠長,不能言盡意盡。結句往往是詩詞感情的升華,是詩詞得失成敗的關鍵。一個好的結尾,應當言盡而意不盡。
由此可見,結句及以結句為標準的詩歌理論對詩歌藝術發展的重要性。雖然上官婉兒沒有對結句批評提出明確而系統的理論,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才華橫溢的宮廷女官,這一結句概念的提出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并對唐初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引起了后來的文學批評家的進一步思考。并且其評語說沈詩不如宋詩是因為“詞氣已竭”,可見上官昭容認為沈詩之所以落敗,是因為結句沒有將詩歌總的氣勢意蘊延伸,而是言盡意盡。上官昭容的詩歌結句藝術批評,不僅是對劉勰、鐘嶸文學思想的繼承,更是對后世的詩歌結句批評理論起到了啟發作用。
二、上官昭容評價詩歌結句藝術的含義
上官昭容在結句評價中所說的“詞氣”是什么意思呢?這就要回到上官昭容所評價的詩歌本身。上官昭容評價的兩首詩,一首是沈佺期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全文如下:
法駕乘春轉,神湖象漢回。雙星移舊石,孤月隱殘灰。
戰鶿逢時去,恩魚望幸來。山花緹騎繞,堤柳幔城開。
思逸橫洌唱,歡留宴鎬懷。微臣衰朽質,羞睹豫章材。
這首詩,開首兩句,以雄偉之筆起勢,天子車駕是乘著春風而來的。昆明湖就像是銀河星漢在迂回。氣勢恢宏,筆力雄健。接著筆鋒一轉,從地上直寫到天上,“雙星移舊石,孤月隱殘灰”兩句將天上景物寫得寂寥深遠,別有天地,同時寫出了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之深意,“殘灰”二字是用了漢武帝的典故。五六句這兩句不僅對仗而且運用了借代修辭,“戰鶿”是船頭畫有鹢的戰船,這里代指戰爭?!岸黥~”指身配金、銀、銅制的魚袋的功臣和高官?!皯瘊\”在這升平時代離去,“恩魚”受皇上恩澤,既寫景,又比喻如今戰事已停,是太平盛世。第七八句承接升平盛世而談,正是在這和平氛圍下,昆明池才有這等好春光。山花爛漫,翠柳如煙。第九十句從景寫到人,回歸到歡宴的場景。這里運用了周武王建設了鎬京,與群臣飲宴的故事。這兩句點明主題,將君臣幸宴昆明池的情致氣象推向了高潮。然而到結尾兩句“微臣衰朽質,羞睹豫章材”氣勢卻突然斷裂。一首詩的結尾是非常重要的,“思逸橫洌唱,歡留宴鎬懷”已經將歡宴的情景推向高潮,理應有更加高亢激昂的詩句開拓意境,但是沈佺期用“微臣衰朽質,羞睹豫章材”結尾,這兩句詩已經離開了規定的題目,屬于硬湊作數,并且詩句意思是“我好比朽木,羞愧看到別人的佳作”。乃是自謙之語,氣勢上落了下風,言盡意窮,而且言雖謙虛而意卻短淺。
另一首是宋之問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全文如下:
春豫靈池會,滄波帳殿開。舟凌石鯨度,槎拂斗?;?。
節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燒劫辨沉灰。
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這首詩與也是游昆明湖應制而作。首句起筆敘述了春天參加宴會,池邊設帳的盛事。第二聯則從陸地自然轉到湖中,自然描繪出船在昆明湖中游覽的情形?!爸哿枋L度,槎拂斗?;亍贝瑒澾^湖中石鯨,好像從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回來,想象豐富,比喻壯闊優美。第三聯由湖上風光引出春色姍姍,運用擬人手法,連柳樹都暗暗催春色。第四聯這兩句不再是柳煙春色,境界一轉為闊大,北海無涯,落日更顯壯麗。這兩句皆為用典,而且“燒劫成灰”和上首沈佺期的“殘灰”用了一樣的典故。之后轉為皇帝宴飲,這一聯前一句用周武王歷史上第一次宴飲大臣的典故,后一句用了漢武帝第一次君臣唱和的典故,這里巧用典故以應景,又暗將李顯比作周王、漢武,更為最后一句高潮到來進行了鋪墊,“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繼續用漢武的典故。傳說漢武帝曾經救過一條大魚,后來大魚為了報恩,在昆明池旁送了一對夜明珠給漢武帝。即承繼了上句將李顯比作漢武帝,同時典故中的地點正是在昆明池旁。典故用得恰到好處。不愁游玩到天黑,沒有明月,您同樣會有報恩明珠送來。使游玩不因為天黑而掃興,同時扣住主題,十分有氣勢。至此,整首詩如一曲的完美的樂曲,情致飛揚,氣勢連貫。
這兩首詩結句之前的部分,都是運用幾乎相同的歷史典故和修辭手法,將場景寫得秀麗壯美,氣勢飛動。結構上都是由景及人,由昆明池風光轉到宴會場景。所以上官昭容評價二人的詩歌,說他們是“工力悉敵”。然而沈佺期最后結局“微臣衰朽質,羞睹豫章材”,突然收束全詩,使氣勢戛然而止。“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不僅氣勢恢宏,而且將詩歌意境思想拓展,言盡而意不盡。再回顧上官昭容對二人結句的評語“二詩工力悉敵……宋詩云‘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猶陟健舉”。她認為“詞氣”首先需要有闊大的氣勢,與此同時也要將詩歌思想情感拓展延伸,引向高潮。才符合“健舉”。
想理解“詞氣”的含義,除了結合以上分析外,再看“詞氣”一詞的來源。
“詞氣”與“辭氣”相通?!稗o氣”一詞最早出于《論語》,是儒家所重視的修身之要的一個方面?!墩撜Z·泰伯》記曾子的話:“君子所貴乎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元鄙倍矣。”這里是要教人言辭和聲調避免鄙陋粗野和錯誤。這里的辭氣還指語言風格。還沒有用到詩歌批評中。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說:“故書者,舒也。舒布其言,陳之簡牘,取象于夬,貴在明決而已。三代政暇,文翰頗疏。春秋聘繁,書介彌盛……及七國獻書,詭麗輻輳;漢來筆札,辭氣紛紜?!睗h代手書留下不少佳作,氣勢宏大,奔涌。從此處可以看出,這里的“辭氣”是指文章的風格氣勢闊大。
到了清朝黃圖珌《看山閣閑筆》云:“詞之有氣,如花之有香,勿厭其秾艷,最喜其清幽;既難其纖長,猶貴其純細,風吹不斷,雨潤還凝。是氣也,得之于造物,流之于文運……出之于鮮花活卉,入之于絕響奇音也?!睂υ~氣做了詳盡的解釋,這里可以看出他對詞氣的解釋,要求詞氣充滿意蘊,清幽綿長。
從《文心雕龍》來看,在漢魏時期,對“詞氣”的理解多偏向作品的風格和氣勢。發展到清朝黃圖珌《看山閣集閑筆》已經對詞氣做了解釋,開始向意境的發展。處在過渡階段的上官昭容,雖然沒有對“詞氣”做出詳盡說明,但顯然她一手牽著過去,一手發展著未來,對“詞氣”的觀念做到了繼承創新。
目前筆者尚未發現在唐以前有“健舉”這一詞的提出。這里“健舉”一詞是上官昭容針對“詞氣已竭”這一概念,相對提出的,顯然和“已竭”相反,代表著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味,而且充滿詩歌審美的力量和氣勢。這一思想也在后世對“健舉”概念的詮釋中得到體現。在《各臻其美》一書中的《結尾健舉發人深思——魯迅郁達夫散文健舉美比較札記》章節中提到清代著名的詩歌評論家王漁洋在《然鐙紀聞》中提到“為詩結尾處總要健舉”。并舉出王維觀獵的結句例子,“回首射雕處,千里暮云平”贊其“何等氣概”??梢?,健舉和氣概是相關的。有著昂揚的含義。清趙翼《甌北詩話·白香山詩》:“《北征》、《南山》皆用仄韻,故氣力健舉?!庇纱颂幙梢钥闯?,健舉也和文章的氣勢是相關的。提到氣勢,并不是陌生的概念。鐘嶸在《詩品》中評價劉楨的詩是“貞骨凌霜,高風跨俗”。即認為劉楨的詩歌很有氣勢。可見評論家早已開始注重詩歌的氣勢。上官昭容將詩歌的氣勢換成“健舉”的概念,并把這一概念運用到了詩歌的結句批評中,對后世產生了影響。
由此可見,上官昭容主張詩歌的結句要有所深化,須提升詩歌的審美境界,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有氣概。反對言盡其意,詞竭氣衰。這顯然對后代詩歌評論家產生重要影響。
三、上官昭容詩歌結句的藝術實踐
上官昭容的詩歌創作,也是對她理論的實踐。她的詩歌不僅追求形式美、聲律美,在奉和應制詩中,也表現出了恢宏的氣勢?!队伍L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中幾首寫景:
登山一長望,正遇九春初。結駟填街術,閭閻滿邑居。
斗雪梅先吐,驚風柳未舒。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虛。
登山長望,便是滿目春光。駿馬盈街,百姓滿戶。以恢宏的氣勢寫出天朝的盛世?!岸费┟废韧隆备潜磉_詩人堅毅之情,“驚風柳未舒”雖然將常見景物寫出凄愴之感,雖然會“直愁”斜陽落下,但是結句“不畏酒尊虛”一筆宕開,她并不擔心獨自一人,表達了自己豁達的心境。行文流暢,氣勢凜然。
其他幾首寫景詩,如“巖壑恣登臨,瑩目復怡心。風篁類長笛,流水當鳴琴”結句在山巖深壑之中,風吹竹林發出空曠聲響只當做清幽的笛聲,流水激蕩也只當成優雅的琴聲。一位女詩人,有這樣的胸襟氣度實在難得。
結語
上官昭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詩人,其一生不僅是政治上,更在文學上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詩歌理論主張,不僅在聲律格式上推動了詩歌的發展,更在批評理論上對扭轉唐初宮廷詩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她將這些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為其他宮廷詩人提供了范例。可以說,對后來聲律和風骨兼備的盛唐詩風的形成,上官昭容起著重要的過渡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上海:中華書局,1975.
[2]計有功.唐書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嚴羽.滄浪詩話[M].上海:中華書局,2014.
[4]鐘嶸著,曹旭校注.詩品集注[M].上海:上古籍出版社,1994.
[5]王世貞.藝苑卮言[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6]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7]寇效信.曹丕“文以氣為主”辯[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
[8]解葳.援氣入情,互補互化——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中的情氣關系辨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6).
[9]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北京東方圣碟科貿有限責任公司,2009.
[10]鄭志文.各臻其美[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11]劉勰著,范文瀾校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2]弘法大師,王利器.文鏡秘府論校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13]姜夔著.白石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14]孔子,陳曉芬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5]趙翼著,江守義,李成玉校注.甌北詩話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16]黃圖珌.看山閣閑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