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衿
摘 要: 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機構,承擔著為國家輸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力量的重任,是立德樹人工作的主要陣營之一,高校立德樹人問題是一段時間以來國內高教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問題,學術界發表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在如何把握立德樹人命題的含義,如何按照立德樹人要求開展高校德育工作和人才培養工作,培養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等展開,作者從事高職高專西班牙語教學一線工作多年,主要結合高職高專西班牙語翻譯課的授課實踐,淺談高職高專教學中如何開展立德樹人工作。
關鍵詞: 立德樹人 高職高專 西班牙語翻譯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綜合能力強的外語類人才供不應求。西班牙語作為世界第三大語言,是二十多個國家的官方語言,使用地區分布多個大洲,在中國對外交往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西班牙語翻譯課程由于其課程特點,涉及較多的跨文化交際,并極具實踐性,而高職高專西班牙語教學,相對于本科西班牙語教學,面對的授課對象總體而言專業基礎和專業綜合技能相對較差,高職高專的教學特點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學生實踐機會較多,實踐意愿比較強烈。故以高職高專應用西班牙語翻譯課程教學為例,研究高職高專教學中如何開展立德樹人工作,對培養新時期政治覺悟強、思想道德好、文化技能高、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有較好的參考借鑒價值。
立德樹人,立德為先,樹人為要。首先,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其在社會交往中具有良好的品行,其次,由于人的社會屬性不僅意味著人必須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具有良好品德,合乎理性地善良生存,還需要具有與其智能相適應的創造性,有能力創造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社會,因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真正的“立德樹人”。筆者認為,為在西班牙語翻譯教學中更好開展立德樹人工作,可在講授課程要求的翻譯知識的基礎上,突出中國翻譯史和中國典籍翻譯及時政翻譯兩大大方面落實。
一、中國翻譯史
中國的翻譯事業迄今已經歷四次大高潮,即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西學翻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今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的翻譯。筆者認為,將各時期中國翻譯情況、代表人物及其重要翻譯理論介紹解釋給學生,既讓學生深化對翻譯的認識,對翻譯理論及方法有基本的把握,提高綜合能力,又有利于增加其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加強其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同時能增強事業的歸屬感。
在講授高職高專西班牙語翻譯課程時,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程教學相結合,可以在學期上課伊始簡要梳理中國翻譯史發展軌跡之后,每90分鐘課程分配約五到十分鐘重點講述中國古今翻譯高潮、著名代表人物及其理論、經典譯論討論等,從而讓學生通過翻譯課,既能對專業知識有系統化掌握,具備西班牙語翻譯的基本能力,又對我國翻譯高峰、翻譯理論的發展脈絡、重要譯者及其作品等都有較清晰的認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型人才。
加入對中國翻譯史的講解,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精神風貌,如按時間發展順序歸納翻譯高潮時,教師可以舉例唐代玄奘翻譯佛經,有效團結龐大的僧團進行翻譯工作,各有分工,各司其職,不僅盡力減少原文與譯文的出入,還有專人負責最后對譯文反復朗誦,確保譯文朗朗上口保證佛經翻譯的質量,鳩摩羅什則傾向于對原文加以改動以適應中國的文體,但同時又竭力在譯作中體現原文風格,通過這類歷史故事讓學生學習到前人團結一致精益求精的精神,再如明代萬歷年間,徐光啟與利馬竇合作翻譯了多部外國科學著作,徐光啟、李之藻和王征等有識之士除了奉旨參與歷局譯書之外,還翻譯了西方幾何、測量、算學、農業、水利、機械及哲學等有關書籍,他們自覺學習傳播彼時外國先進知識,鼓勵學生開放眼界中外求索的翻譯思路。教師可以按某一時期譯者群體進行歸納,讓學生思路條理清晰,又可以啟發學生在學習之外做更多的學業思考,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專題講解近代中國翻譯史上的閩籍譯者,可以同學生一起從經濟發展、教育傳統和愛國歷史出發,探討近代翻譯史上福州翻譯事業繁榮的成因。通過對成因的深入研究,學生能看到近代福州譯家在譯介傳播先進理念時發揮的積極作用,但同時由于自身的思想局限性,一些譯者雖然接受新思想的熏陶,但仍然在中西文化碰撞過程中找不到出路,因而教育學生要學習他們認真謹慎的翻譯精神和愛國情懷,也要以史為鑒,避免出現相同的疑問和困惑,在翻譯的道路上繼續前行。還可以補充觀點不同的譯論或翻譯方法,打開學生靈活變通善于思考的翻譯思路,如道安的“五失本”及“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嚴復的“信、達、雅”、徐光啟的“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傅雷的“神似”、錢鐘書的“化境”、魯迅的“硬譯”、許淵沖的“三美論”等,通過介紹中國譯屆百花齊放的翻譯思想,不僅能讓學生多維度思考翻譯行為,而且能激發出學生對本民族文化和思想更強的自信心。
當前我們落實立德樹人,要做好“兩個教育”: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二是加強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是核心的要求。在高職高專西班牙語翻譯教學過程中,通過穿插教授中國翻譯史,教師能在文化技能教育的同時,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歷史,總結前人成就,面對外來譯論時,有民族自信心和開闊的胸懷,做符合當代發展趨勢的新世紀人才。
二、中國典籍翻譯及時政翻譯
由于西班牙語翻譯課程在我國開設時間不長,目前國內西班牙語翻譯教材比較單一,在西班牙語翻譯教學中,不管是本科學生還是高職高專學生,使用的多是盛力教授編著的教材,該書深入淺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普及和認可程度較高。但舊版的翻譯課程在實例方面比較保守,雖然不缺公文合同翻譯,但有的內容難度較大,不適合高職高專學習。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在參考盛力教授所編著的教材之外,結合高職高專教學的實際和“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有意識地在課堂上穿插中國古代典籍翻譯及時政翻譯,這既與上文提到的通過學習中國翻譯史加強和完善對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呼應,又能使學生在接受以“立德樹人”思想為指導的理論教學之外,在翻譯實踐上得到鍛煉,成為真正全面發展的人才。
中國典籍汗牛充棟,如何為高職高專學生選擇適當的作品進行翻譯訓練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可選擇寓言類小故事或詩歌供學生翻譯練習,原因有三:一是高職高專學生基礎較薄弱,對大篇幅的文章翻譯普遍望而卻步,尤其是文言文詞義艱深的文章,而寓言類小故事或詩歌篇幅相對較短,因此學生心理上不會有太多抗拒情緒;二是寓言類故事或詩歌,相對于單純的議論文,較有趣味性,因此能讓學生保持長時間的興趣和關注;三是高職高專主要為培養國家應用型人才,應用西班牙語專業學生,更要注意在實踐中與人交往等應用能力,因此在課堂上訓練其翻譯寓言類故事或詩歌,能幫助學生在日后對外交流時,遇到需要宣傳或引用介紹中華文化的場合,順利迅速地完成工作。
時政翻譯,是學生在回顧中華璀璨文明的基礎上,聯系當今實際,跟隨時代步伐的必要方法。筆者認為,可選擇習主席重要講話或語錄進行翻譯練習,原因有三:一是翻譯素材極具時代性,緊密貼合中國實際,并具有極強的戰略眼光,能正確引導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對政策的認同感和對祖國發展的使命感;二是原文一般都有英語甚至西班牙語譯文做參考,能讓學生進行譯作對比借鑒,找出自己需要提高改進的地方;三是該類文章用詞精準,格式規范,學生在翻譯前熟讀原文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學會書寫此類正式文體的基本要點,從而為今后工作中的實際運用打下良好基礎。
此外,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內容,不僅是寓教于樂的基本追求,而且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一本教科書,教師授課時的思路方法、授課內容和形式、人格魅力對學生本身就是一種隱性的德育體驗。
近年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線,而人才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核心。培養人才,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引領素質教育,是全面加強素質教育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內在要求。由于外語人才起著聯系中外交流、推介中國政策、宣傳中國形象的重要作用,為響應時代發展,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關注如何開展立德樹人工作,培養全方面發展的外語人才。本文以高職高專西班牙語翻譯課程為例,探討在教學中穿插中國翻譯史和中國典籍及時政翻譯,以期培養學生將個人理想奮斗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奮斗之中,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楊興林.關于高校立德樹人問題的思考[J].重慶高教研究,2018,6(1):118-127.
[2]戴銳,曹紅玲.“立德樹人”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方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3]田慧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5(1).
[4]李俊儒,李雪梅,李小紅.立德樹人視角下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探索[J].中國培訓,2017(9).
[5]孫躍鵬,葛向宇,張新勇.高等學校翻譯教學體系中人才培養模式的整合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
[6]井琳.從翻譯高潮看中國傳統翻譯理論發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