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慶
摘 要: 中國哲學和俄羅斯哲學都缺少西方哲學的思辨性,更多的是直覺思維。洛斯基的直覺主義是包括認識論、本體論和宗教倫理等方面的哲學體系,中庸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礎。本文從人與世界、人與人、人與自身等三個方面分析上述兩種哲學理論的共性和差異。
關鍵詞: 直覺 直覺主義 中庸
學術界通行的觀點認為,直覺是中國人主要的思維方式,缺乏嚴密的邏輯推理和理性論證,這也體現在中國的儒家哲學思想之中。特別是以梁漱溟等為代表新儒學推崇直覺,主張用直覺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無獨有偶,俄羅斯民族也是一個不長于思辨的民族,其對待事物的方式往往憑借直覺思維,而直覺也被視為俄羅宗教哲學的基礎。
無論是中國的儒家哲學,還是俄羅斯的宗教哲學,其直覺思維方式與傳統西方哲學格格不入,前者注重直覺感受,后者更注重理性思維,用邏輯推理方式分析二元對立的世界中人與客體、客體之間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是,這兩種哲學分屬東西方哲學,其淵源、內容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
俄羅斯宗教哲學家洛斯基①提出了直覺主義的認識論,是俄羅斯宗教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庸哲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論。總體上看,中庸哲學秉持直覺思想,摒棄理性主義,洛斯基的直覺主義宣稱要打破陳舊的二元論的認識論思想,但是它們所說的直覺是否是同一問題呢?它們在世界觀、方法論等方面表現出怎樣的多差異和共性呢?
1.兩種哲學理論的核心思想
洛斯基的直覺主義試圖解決思維如何認識存在這一認識論問題,其核心思想認為:客體是按照它原有的樣子被認識,進入意識之中的不是被認識之物的摹本、符號或現象,而是該事物本身。(徐鳳林,2007)換言之,人的認識活動不會賦予外部現實任何新的東西,認識的內容皆來自現實本身,不是對客觀現實的心理描寫、主觀映像和主觀改造,這就是直覺。作為直覺對象的外部世界是具有統一性和有機性,個體是這個有機統一整體的一部分,且與周圍其他個體組成統一的整體。
所謂中庸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礎和世界觀,它是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和處事準則,強調行事應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要達到中庸的高度,要以誠來追求天道,最終天道和人性合一,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從其核心的內容來看,直覺主義屬于哲學的認識論范疇,是大的西方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庸哲學探討人的道德和倫理問題,在西方哲學看來,屬于具有神秘主義的色彩東方哲學范疇。中庸哲學主要探討天人關系、人際關系和人自身的修養問題,直覺主義的研究內容從認識論延伸到宗教倫理,它們在研究內容方面存在一致關系。我們就從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身的關系三個方面對東西哲學進行比較。
2.人與世界的關系
中庸哲學持天人合一的觀點,并沒有刻意區分主體和客體,沒有將人與客觀世界區分開來,將其置于自己的對立面,而是融為一體,這也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最大分歧。
直覺主義反對傳統的二元的理性主義的認識論,旨在消除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鴻溝,但是它并沒有否定客體的存在,只是對主體認識客體的方式做出了改變。直觀主義認為,關于客體的知識來自直接關照,而不是對客體的主動的心理構建,不是客觀對象的主觀反映。這說明,在洛斯基的直觀主義哲學中,在主觀之外存在一個客觀世界。
也就是說,中庸哲學和直覺主義在對待主客體關系上存在差異。雖然如此,它們對世界認識也有相同之處。它們都認同世界的規律、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能動性。
2.1世界的規律性和規律的客觀性
中庸哲學中說“天命謂之性,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里的天命就是自然規律。按照中國傳統哲學認識,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萬物按照五行陰陽相生相克,往復循環。中庸中還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其意思是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就其位,萬物就能生長繁育。這就是說,世界萬物的發展有其規律,受到自然法則的制約。
直覺主義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整體,客體之間彼此聯系,這就是系統性。按照洛斯基的觀點,對象本身就包含有機性和系統性,這說明他的客觀世界是有規律的,我們能夠用直覺的方式感知其規律。
中庸哲學自天而下,包容天地萬物,突出其秩序和諧。直覺主義確認普遍觀念的實在性,這種觀念包含抽象和具體觀念,盡管洛斯基的具體觀念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觀念,但其還是客觀規律的體現。可以看出,它們都認同世界具有有客觀規律性。
2.2人的主觀能動性
人是客觀世界的觀察者和認識者,那么人如何認識世界,并獲得關于世界的知識呢?
在中庸哲學中,天是萬物的主宰,四時運行,萬物的茲長皆由上天決定,作為天地之間的人能做到的就是按照天道去行事,被動接受自然規律,不能改變自然。人雖然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可以主動修為,學習并遵循中庸之道。中庸本身就是方法論,是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同時是最終的目標。
直覺主義認為,作為主體的人可以直接觀照客體,主體不會影響客體,客體不會因為主體的介入而改變,人的意識不是鏡像性的反映世界,一定會對觀照的客體形成普遍性的認識。
傳統的二元論的認識論中,要么主體從屬與客體,存在決定意識,要么客體從屬于主義,意識決定存在。為了消除意識和存在之間的矛盾,洛斯基提出,認識規律應是主體和對象之間的認識論協調,或者說,認識的內容就是主體和對象之間的關系。那么這種關系是什么呢?
“主體與外在對象之協調是由于這樣一種世界結構,甚至電子,也像其他一切實體活動者一樣,其相互吸引和排斥行為都按照一定的時空理念和數學理念進行的。這些理念在一切實體中不只是相近的,而是完全同一的。因此,整個世界的一切實體活動者作為理念的承擔者而聯結為一個整體……這種一切實體活動者之間的彼此內在聯系,就是協調”(轉引自徐鳳林,俄羅斯宗教哲學,190頁)
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出,世界是按照一定的理念構成的有機統一體,理念具有普遍性,理念的承載者叫做實體活動者。實體活動者就是通過觀照獲得的關于世界的知識。
從認識過程看,我們先獲得關于世界的經驗,然后得到抽象的概念。洛斯基將觀念存在分為抽象的觀念存在和具體的觀念存在。具體觀念存在高于經驗和抽象觀念存在,又有別于它們,具有超時空性質,但又不具有普遍性,而是個性的存在。這種具體觀念存在是世界運行和發展的原因、源泉和本質,具有能動性、動態性和創造性,這就是“實體活動者”。
在世界的每一個組成部分、復雜系統、事件、現象、有機體等之背后存在著具體的、獨特的、自由的實體活動者,它們創造了世界的全部多樣性好,是時空中存在的萬事萬物之源泉,其自身也處在有機的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徐鳳林,俄羅斯宗教哲學,194頁)
借助這一概念,直覺主義解決了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確定了觀照的內容和結果,既保持了客觀規律的獨立性,又解決了認識的動態和發展問題,這樣認識就不再是純粹的鏡像的反映。
相比較而言,直覺主義哲學較為合理論述了主體和客觀世界的關系及主體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方式,中庸哲學對主體對客體的關系沒有清晰的表達,這反映出其認知方式上由于偏重于直覺思維,缺乏嚴密的邏輯推理和理性論證。
3.我與他人的關系
中庸哲學本身就是倫理哲學,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是其關注的中心問題,直覺主義將其直覺主義的認識論和本體論植入其宗教倫理學,用有機體的整體統一解決人神關系、人與人的關系。
3.1個體與群體
中庸認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關系是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構成社會關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整體的社會關系。要處理好此五種關系才能達到中庸的要求。處理這五種關系的手段就是智、仁、勇,同時也是人的品德。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智就是知識才能、規律和道理,仁就是仁愛,對待他人要持仁愛之心,勇就是勇氣,無所畏懼和勇于踐行。
洛斯基的宗教倫理學與直覺主義認識論和本體論具有理論的一致性,洛斯基將之概括為“一切內在與一切”。根據這一原則,個體都不是為自身而存在,而是為他者而存在。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系,同時又表達出個人與對他人的同情、愛及善良。這樣整個社會就構成一個完善的整體,達到有機的和諧。
顯見,在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中,中庸哲學看重人的主動性,依靠自身的學習解決現實問題,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洛斯基的宗教倫理學較多強調人對集體的責任和義務,要求個體服從集體,局部為整體而存。
3.2人與人的地位關系
洛斯基的宗教倫理學認為,個人為他人而存在,彼此之間是平等的關系,彼此不排斥,共同創造一個統一的和諧世界。人與分的區別在于善惡的選擇,對上帝和他人的愛即為善,否則即為惡。
中庸哲學中的人與人的地位是非平等的。中庸哲學認為,君子追求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原因是君子能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才會肆無忌憚,專走極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在于德行,表現為行為。中庸還持“以人治人”的主張。按照孔子的話,知道智、仁、勇,就能夠管理他人和治理國家。治人者和被治者的關系同樣是有德行決定的,有德行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地位應該與他的德行相匹配,否則就不會被認同。誠然,中庸也談平等,就是每個人,包括普通男女,都有修道的權利。
3.3行事方式——中和與和諧
中庸是孔子的哲學思想,是一種道德素養和為人處世的準則。所謂中庸是將兩個對立物中合理的因素結合起來,是“執兩用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龐樸先生將之概括為“一分為三”,也有臺灣地區學者稱之為“三分法”,就是在兩極之間選擇一個合理的折中的辦法。這就造就了中國人中道的行為方式,追求中正和諧。
俄羅斯人的思維方式是“二元對撞”,表現為極端的二元對立,意即非此即彼。洛斯基宗教倫理的和諧也是兩元的選擇方式,如果選擇對上帝和他人的愛,就達到和諧和的理想王國,否則就會陷于物性的世界。
對待他人不同的意見,中庸哲學提倡“和而不同”,意義是與人和諧相處,但不同流合污,可以理解為求同存異。它不僅是古人的道德箴言,更是一條政治守則和一種社會理想。俄羅斯人以宗教觀很難理解“和”的內涵,他們更愿意“去異求同”,要么同意,要么反對。
人與人的關系中,中庸哲學歸結用智、仁、勇調節的倫理關系,洛斯基強調個體間相互的關愛和責任;中庸哲學以德行確定人的地位,洛斯基更強到個體間的平等關系;中庸哲學中人的處事方式無不過無不及,宗教哲學還是受二元對立的影響,更多采取非此即彼的處事方式。
4.人與自身
人與自身的關系就是如何看待自己,提高自己,達到理想境界。中庸哲學中的君子觀是一個重要的命題。君子是中庸的承載者,中庸是最高的德行,君子要做的是做到中庸。洛斯基的直覺主義的倫理觀中,活動主體最終要進入和諧友愛的上帝之國,但是要努力自我完善和自我認可。
4.1自我完善的內容
做到天人合一,或者說天道與人道的結合,就要追求真誠。中庸的天地是道義的宇宙,其核心是誠。誠是上天的原則,是世界的本體,世界萬物存在的依據,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作為君子擁有了誠,就能將人的品行和天道結合起來,進而達到中和。因此,誠是君子修習的主要方面。
洛斯基認為,絕對肯定的價值就是至善,就是存在的神的完滿性,相對價值是心理—物質王國中善惡并存或者善的不完善性。活動主體具有追求存在之完滿性的意向,也就是加入能夠實現絕對價值的王國。俄羅斯宗教學中,人具有神性,通過自我的道德完善就趨近于神。可見,洛斯基的理論中,人的自我完善就是對神性的追求。
4.2自我完善的方法和途徑
如何達到誠呢?《中庸》中說: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要做到真誠,就要選擇明確的目標并執著努力,學習廣泛的知識,詳細的詢問不懂的地方,縝密地思考,明辨是非善惡,切實地做好每一步。誠是宇宙間最大的法則,至誠是沒有止境的,因此要持之以恒,付出百分的努力去堅守。
《中庸》: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世故均于誠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成也,所以成物也。誠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和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這段話告訴人們,真誠是自我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誠是天道,是宇宙運行的最大的道,是事物的根本規律、發端和歸宿,仁和智是人性。君子學到了誠,然后通過仁和智實踐學得的理論,教化庸人和治理國家。
洛斯基宗教哲學的自我完善就是做到神的無私和博愛。要做到自我完善,就要與上帝合一,成為上帝之國的成員,于此達到絕對的存在和最高的完善。至于如何做到愛,洛斯基提出了“自由”理念。自由是愛的可能性的重要條件。洛斯基用神靈王國表示上帝之國,用心理—物質存在之國表示背離上帝的個人狀態。上帝創造的是自由的活動主體,他就具有自主的意識指向性,就為他擺脫利己主義,奔向神靈王國提供了可能性。在上帝之國中,每個個體存在都具有獨特性,每個活動主體都可以運用創造力完善自己,進而成為神國的一員。
中庸哲學的自我完善是對誠的修為,達到天道,進而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實踐中提高德行,因而中庸哲學為個人的修為指明了具體道路,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洛斯基對個人的自我完善給出的道路是進入神的王國,做到至善至愛是條件和手段。相較于中庸哲學,他注重的是人的精神層面,主張發揚人本身神性的一邊,最終脫離物質世界的束縛,克服利己主義,達到神的規范和要求。他所說的上帝之國、自由、愛都是抽象的概念,是脫離現實世界的精神實體。
5.中庸的直覺與洛斯基的直覺
中庸哲學和洛斯基的直覺主義在內容和方法論方面都存在差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它們都強調直覺,那么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看待中庸的直覺和洛斯基的直覺的關系?這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西方的直覺主義、洛斯基的直覺主義和中庸哲學的直覺主義。
5.1西方直覺主義
西方哲學傳統上是理性主義居于統治地位,直到19世紀下半葉反理性主義興起,人們開始關注直覺。直覺主義并不是一個哲學流派,而是一種獨特的認識論傾向,如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伯格森的生命哲學、新黑格爾主義的絕對經驗論及其后來的現象學的本質直觀等,都可以列入泛直覺主義的認識論的范疇。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有伯格森、克羅齊、摩爾等人。
伯格森給直覺下了定義:“所謂直覺,就是一種理智的交融,這種交融使人們自己置身于對象之內,以便與其中獨特的、從而是無法表達的東西相符合。”(伯格森,《形而上學導言》,第3-4頁)
伯格森認為:理性只能認識事物的表面,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因為理性是居于事物的對立面的;通過理性獲得認識是靜止的,不能把握實在的運動性,因為人的推理和判斷要借助概念,概念是固定和靜止的符號,不能用靜止的概念把握運動的東西;理性不能分析內在的生命,因為它是處于空間之外的、不可分的東西;理性的認識是主觀的,不具備完全客觀性。因此,只有直覺才能深入事物內部,整體上把握不斷運動的客觀事物,獲得關于客觀事物的知識。
直覺是克羅齊美學的核心概念。他認為:直覺是一種能力,憑借直覺就能直接認識和領悟事物的真相,無須推理和分析因此;直覺是對客觀事物整體的認識。他提出,藝術即直覺,直覺即表現。
摩爾直觀主義的倫理學認為,善的價值只能通過直覺進行判斷,不能從得到經驗證實的命題中推導出來,它們是不可定義的、只能直覺到的物質。
直覺是上述哲學的方法論基礎,直覺的對象都是抽象的客體,如生命、意識、心靈、美等,這些客體都不能進行具體的切分,對其不能進行推理,只能從整體上認識它們。
5.2洛斯基的直覺主義
洛斯基的直覺主義屬于認識論范疇,其核心在于主體如何認識客體。在洛斯基的直覺主義中,主體能夠直接關照客體,并獲得關于客體的知識,被認識的客體按照其本身固有的樣子被認識,進入人的意識的只有客體本身,而不包含關于客體的概念、符號等主觀內容。因此,洛斯基將對客體的直接關照叫做直覺,將自己的認識論稱作直覺主義。
洛斯基的直覺主義旨在克服傳統認識論的缺陷。按照傳統二元論的思想,主體的關于客體的認識都是主觀的心理狀態,將客體經過主觀加工納入主體之中,這樣將主觀的意識加于客體,客體被動接受,這樣的知識不是純粹的關于客體的知識,而是帶有主觀的色彩。在洛斯基的直覺思想中,客體被主體直接關照,而且客體及其客體之間的關系也是客觀存在的,不因主體的介入而改變。
5.3中庸哲學的直覺
儒家思想本質上是直覺的,但是以直覺主義分析傳統哲學思想還是五四運動以后的事情。新儒學一方面在堅持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在思維方式上推崇直覺思維。
中庸哲學所謂的中和既是認識的方法,又是道德標準。如何做到中和,如何運用中庸之道呢?中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辦法使其度量化,不能做理性的分析,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來衡量它,只能通過直覺的方式來認識它。中和屬于形而上的范疇,對事物的調和是宇宙法則,是對客觀事物的整體把握,中庸就是直覺的認知方式。
另外,中庸哲學所說的誠、仁、智、勇等都不是理性的概念,而是直覺。中庸的宇宙是充滿誠的宇宙,誠是君子修為追求的天道和個人品行,對誠的衡量要依靠直覺,而不是邏輯和推理。新儒學的代表人物梁簌溟提出,仁就是直覺,是人的本能的情感,而直覺是天理。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洛斯基的直覺主義不同于西方哲學中的直覺主義:洛斯基的直覺主義包含更多的理性成分,因為它對客觀知識的獲得過程做了理性的分析,改變的僅僅是強調關于客體的知識不應存在主觀的因素,西方直覺主義看中直覺的思維,強調從整體上把握事物,而不是將其分解和剖開進行分析;從研究內容看,洛斯基的直覺主義屬于認識論,其后延伸至宗教倫理學而西方哲學中主要的直覺主義哲學關注的對象是意志、生命等抽象概念,研究領域涉及生命哲學、美學、倫理學等。
中庸哲學的直覺體現為對“天道”的體悟,達到天人合一、真善統一的境界。中庸哲學相較于西方直覺主義和洛斯基的直覺主義認識論,更多的是倫理道義,是達到形上本體的唯一通路。于個體而言,中庸所說的直覺體驗是頓悟,是超越具體、感性的存在,使得個體與宇宙本體融合為一。相較于洛斯基的直覺主義,中庸哲學屬于純粹的直覺,直覺地把握世界是中庸哲學的思維方法,因為它本身既是認識方法,又是倫理道德標準。與西方的直覺主義相比,中庸哲學與其有相契合的地方,無論是直覺主義的生命科學,還是美學直覺,都是屬于情感倫理范疇,這是中庸哲學和西方直覺主義的相同之處。
通過對比可以看到,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上,洛斯基直覺主義還主張主體與客體對立,并沒有完全打破二元對立關系,僅僅是主體對客體的認知方式不是理性的因果關系,而是直接的觀照,中庸哲學沒有將人和世界對立起來,而是謀求主客體的融合;在人與人的關系方面,中庸哲學主張用仁愛處理倫理關系,用品行劃分人的等級,在洛斯基的宗教倫理學中,除去上帝以外的個體都是平等的關系;在個人自我修養方面,中庸哲學提高個人德行遵循從天道到人道的道路,注重在實踐中的修煉,洛斯基強調自我道德上完善,培養和發揚人的神性的方面。另外,較之洛斯基的直覺主義,中庸哲學的直覺更具有西方哲學所說直覺性質,而洛斯基哲學具有更多的理性成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中庸哲學,還是洛斯基的直覺主義,都是復雜而完整的哲學體系,我們所做的比較僅就它們的某些方面而進行,并不能展現其全部內容。
注釋:
①尼古拉·洛斯基(1870—1965年)俄國白銀時代最著名的哲學家。
參考文獻:
[1]Н. О. Лоский. Обснование интуитивизма. 3-е, Берлин, 1924. с. 67.
[2]徐鳳林.俄羅斯宗教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張雅萍.洛斯基和他的《價值與存在》[J].世界宗教與文化,1999(6):59-61.
[4]伯格森.形而上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5]任建濤.中庸:作為普世倫理的考量[J].廈門大學學報,2002(1):33-42.
[6]車玉玲.俄羅斯宗教哲學對西方理性主義的批判[J].哲學研究,2013(1):87-91.
[7]馬寅卯.白銀時代俄羅斯宗教哲學的思想路向和主要貢獻[J].浙江學刊,1999(6):25-32.
[8]朱達秋.俄羅斯東正教與中國儒學的比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1):112-115.
[9]陳明.對西方直覺主義認識論的評述[J].安徽省委黨校學報,1988(3):37-40.
[10]鐵省林.直覺及其問題[J].河南大學學報,2004(2):23-26.
[11]鄭家棟.直覺思維和現代新儒學[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8(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