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波


摘 要: 能否順利渡過入職期,對新教師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民辦學校的新教師入職培訓,無論是法律制度還是培訓體系,都尚不完備。本文通過中外對比,梳理出保障民辦學校新教師享有保質保量的入職培訓的權利的各層級制度體系,以期對維護民辦學校新教師入職培訓的權利、對民辦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及民辦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
關鍵詞: 民辦學校 新教師入職培訓 制度 體系
一、法律政策回眸
與國外成熟的私立教育相比,我國民辦教育尚處于起步與探索階段,就民辦學校新教師入職培訓而言,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更加符合成人教育規律,更加符合新教師成長規律,更能促進新教師全面發展的入職培訓制度和體系缺乏政府的頂層明確部署與在下層級扎實落地,觸犯、違背民辦學校新教師入職培訓制度的成本幾乎為零。
從國家教育法律層面來講,我國并沒有就民辦學校新教師入職培訓,特別制定專門的、詳盡具體的法律制度,僅在部分文件中零散、籠統、模糊地略加提及,民辦學校新教師入職培訓的重要性并未凸顯。比如,1994年國家教委印發了《關于開展小學教師試用期培訓的意見的通知》,其中指出“新教師試用期考核的內容、要求、方法要根據培訓目標和培訓內容來制定,由教師進修學校、中心校和教師所在學校共同負責,并由教師進修學校考核,報教育行政部門備案”。那么,“培訓目標”和“培訓內容”根據什么制定呢?全國有統一的標準還是地方各自為政?“由教師進修學校、中心校和教師所在學校共同負責”,貌似責任落實,可各自的分工是什么呢?“由教師進修學校考核”,依據什么考核?另外,為什么只是“關于開展小學教師試用期培訓的意見的通知”,而不是“關于開展教師試用期培訓的意見的通知”?關鍵是“教師進修學校、中心校和教師所在學校”包含民辦學校嗎?總之,疑問重重。
1999年《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第九條提出“新任教師培訓:為新任教師在試用期內適應教育教學工作需要而設置的培訓,培訓時間應不少于120學時”。這則規定對民辦學校是否適用,沒有特別說明,而且其中對入職培訓目的的設定,也僅限于“工作需要”。即便在民辦學校遍地開花的廣東,也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維護民辦學校新教師完全享有入職培訓的權利。1999年《廣東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第七條提出“新任教師在試用期內必須參加以師德修養、教育教學能力訓練為主的培訓,時間不少于120學時”,培訓目標變成了“以師德修養、教育教學能力訓練為主”。至于民辦學校是否一定要守法對新教師進行入職培訓、如何為新教師提供入職培訓、提供什么樣的入職培訓、如何保障培訓質量,以及是否與公辦學校享有同等的、來源于國家或政府的資金支持、違規的官員、學校會受怎樣的處罰等,就沒有具體表述。國家層面允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自主制定新教師入職培訓的標準,客觀地造成了省、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制訂新教師入職培訓計劃時的各自為政,學校之間缺乏統一標準,這樣既浪費教育資源,又難以確保新教師入職培訓的質量。
因為國家法律不明確、執行缺乏統一標準、監督缺乏具體措施,民辦學校的新教師入職培訓,仿佛是中國教育領域“被遺忘的角落”,一些民辦學校的新教師入職培訓基本上流于走過場,新教師的權利毫無保障,入職培訓的質量更不敢奢望,這在當今法制的中國實在是匪夷所思。投資人對辦學成本的過分強調,更加影響了民辦學校在新教師入職培訓方面進行長遠規劃和建設。
二、新規新政凝思
2012年6月《教育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充分發揮民間資金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作用”“健全民辦教育管理和服務體系”。近日,中共中央黨組印發《關于在教育系統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意見》,決定把2018年作為教育系統“調查研究年”,其《意見》指出:“全面梳理研判教育制度體系中的短板和漏洞,有針對性地予以加強和完善,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18年2月11日,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提到的目標任務為:經過5年左右努力,辦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師教育院校和師范類專業,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基本健全,……教師培養培訓的內容方式不斷優化,……為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和人才支撐。為保障計劃的組織實施,《計劃》提出三項要求:明確責任主體;加強經費保障。教師培訓經費要列入財政預算;開展督導檢查。對實施不到位、敷衍塞責的,要追究相關部門負責人的領導責任。
相信中國的教育改革必將得到系統推進,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民辦學校新教師入職培訓制度和體系似乎指日可待。但如果以“出什么樣的政策,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的邏輯解讀政策那么也許是不通的。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時說:“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這充分說明,出臺什么樣的政策,提什么改革藍圖都不重要,關鍵看政策和規劃能否執行和落實到位。
中國教師的身份地位是有區別的,呈“編制內”、“編制外”的二元結構,公辦學校教師和民辦學校教師參加社會保險費采用“雙軌制”。二元結構不破解、雙軌制不廢除,民辦學校新教師在入職培訓中能享有“更加公平的教育”嗎?廣大民辦學校教師對《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癡盼“一分部署”,渴望“九分落實”。
民辦學校應認清形勢:國家對公辦學校的投入持續增加,公辦學校日趨強大,對民辦學校的發展產生了巨大沖擊,早期辦學的經濟邏輯、企業思維已抵“天花板”,科學發展之路已成為民辦學校抵抗外界壓力、生存強大的不二之選。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是提升教育質量的動力源泉,新教師入職培訓是民辦學校提升辦學質量的非常重要的工作,甚至可以說,是衡量一個民辦學校辦學水準的標尺。路漫漫其修遠兮,民辦學校何不秉承一貫的作風,不等不靠、獨立自主,自己廓清新教師入職培訓所需保障制度、自己探索認證一套符合辦學特色的培訓體系呢?
三、鑒他山之石以攻玉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且看日本的“新任教師研修制度”和我國“民辦學校新教師入職培訓制度”思維導圖:
從以上思維導圖看,日本的新任教師研修制度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①法律政策的強制化;②制度體系的規范、可操作化;③研修方式的多樣化;④研修機構的專業化;⑤個性教育的科學化。
相比之下,我國民辦學校新教師入職培訓的制度體系存在以下問題:①針對民辦學校的教育政策模糊,缺乏實質性的條例;②培訓制度不統一、不規范,可操作性極差,各級地方政府實施責任不明確;③培訓方式單一;④社會培訓機構幾乎沒有;⑤培訓的內容、方式少人性化。經費自籌,是民辦學校在新教師入職培訓上的癥結所在。
四、盼“部署”,望“落實”
我國民辦學校新教師在入職培訓的制度和體系方面,癡盼國家的“一分部署”為:一視同仁,明確立法,強制實施。渴望的“九分落實”為:1.明確侵犯新教師入職培訓的權利應負的法律責任;2.遵循成人教育規律,促進教師全面發展;3.國家統一培訓目標;4.培訓方式多樣化,校內培訓、校外培訓相結合;5.培訓內容、時間具體化、規范化;6.規范培訓期間的工作量,保障受訓的時間和質量;7.培訓經費投入由國家統籌;8.施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問責制;9.成立專業培訓機構委托代培。
當前諸多民辦學校的主辦者已經認清了形勢,超越了既往的利益導向思維,自覺摒棄單一的投資理念、企業思維,自覺遵循教育規律,樹立大愛的教育情懷,專注于教育質量的提升、社會責任的擔當和師生合法權益的保障。但是,教育畢竟是公益事業,公辦、民辦殊途同歸,政府理應承擔民辦學校教師權益實現的相應責任,不應只是頂層設計者,更應保障這些政策落地,對民辦學校的新教師培訓制度體系建設,“不應只是監督者,還應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否則將引發民辦教育對政府教育治理能力的危機”。
總之,對待民辦學校教師的編制采用二元結構、福利待遇采用雙軌制,教育公平就不存在,民辦教育就難以振興。民辦學校新教師入職培訓制度體系建設,是教師教育振興的一面明亮的鏡子。
民辦學校新教師入職培訓制度體系建設,盼“一分部署”,望“九分落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開展小學新教師試用期培訓的意見[Z].師〔1994〕5號,1994.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7號,1999.09.
[3]廣東省教育局.廣東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Z].1999.10.
[4]鳳凰網-人民日報.教育部“22條”清理對民辦學校的歧視政策[EB/OL].2012.07.
[5]新浪財經.如何評估政策有效性:一分部署九分落實[EB/OL].2016.05.
[6]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政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12.
[7]職初期教師發展支持體系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