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鑾珠 邱林晚
摘 要: 海南大學工商管理類專業自2015年開始推行“大類招生”變革。調查發現目前專業分流過程中存在分流依據相對單一、分流時間不夠科學、分流指導工作不足、學生對專業情感認知滯后、班級歸屬感低等問題。學校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培養理念,加強對學生的志愿引導和分流前后的教學管理,實施彈性人才培養方案,切實提高人才供給質量。
關鍵詞: 工商管理類專業 大類招生 專業分流
一、研究背景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后全國掀起調整經濟結構、優化配置生產要素、促進經濟增長的產業革命。企業轉型、創新發展,必須有人才支撐。高校要積極進行供給側改革,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調整學科布局和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教育模式,正是近年來高校探索培養實用新型人才,緩解人才供需錯位矛盾的有意義的改革實踐。
二、“大類招生”模式的主要做法
2001年北京大學首創推出“元培計劃”,隨后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紛紛效仿,推行“大類招生、大類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2017年清華大學宣布所有本科專業開始大類招生。“大類招生”作為高考改革的一種探索,已逐漸成為高校招生的主流方式。
目前我國高校“大類招生”主要分為五種類別:(1)在同一院系中不分專業,只按院系招生培養;(2)在一級學科內大類招生培養;(3)跨學科相近專業大類招生培養;(4)不分院系也不分專業的大類招生培養;(5)采取“基地班”、“實驗班”形式等。
“大類招生”模式有著特有的眾多優勢。從學生的角度看:(1)經過一兩年的通識教育,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結合自身的興趣及特征選擇專業,可降低專業選擇的盲目性[1];(2)自主選擇專業的愿望達成,可充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積極性;(3)可提升學生文化修養,有利于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4)提高學生興趣與未來就業結合的匹配度,避免出現學非所用的局面。從學校的角度看:(1)有利于整合師資、教學設備等教學資源,提高辦學效益[2];(2)有利于綜合多學科優勢,平衡冷熱專業,促進學科專業的發展;(3)不同學科之間的生源競爭,有利于促進教師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4)學校要更準確地預測社會發展的趨勢,使所開設專業更加符合社會的需求,有利于提高高校的辦學水平。
三、海南大學工商管理“大類招生”專業分流的實證分析
為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海南大學自2015年開始對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行“大類招生”。但是由于剛開始嘗試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不管是學校還是教師都處在探索階段,在專業分流、學生管理、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辦學經驗明顯不足。因此,本課題組借助問卷星網站,對海南大學工商管理類專業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大類招生的直觀感受與滿意度,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485份。其中大一占4.58%;大二占53.75%;大三36.67%;大四占5%。已完成專業分流的大二學生與大三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一)海南大學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偏好分析
1.學生選擇分流專業的依據
調查結果顯示,海南大學工商管理類學生選擇分流專業時主要考慮專業發展前景(82.92%)和個人興趣(79.58%),而考慮親朋意見(34.58%)、專業老師講課好(23.33%)、隨大流(7.92%)、學習容易(7.92%)、保研有優勢(6.67%)等的學生比例少很多。這與學者楊戈寧等(2016)對南昌大學經管類專業的研究結果相同[3]。表明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日益重視就業的問題,父母親朋對孩子專業選擇的影響與干預日趨減少。
2.學生對大類招生的認同度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0%工商管理類學生對“大類招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影響給予了正面評價。認為通過前兩年的廣度學習各學科知識,可加深對各行業的認知,幫助了解自己想從事的領域,從而提前做好各種準備。但有近38%的學生認為“大類招生”對自己未來職業的選擇沒有給予多大指導性建議,反而對未來職業的選擇更加迷茫困惑。
(二)海南大學工商管理類專業分流過程存在的不足
1.學生的選擇空間較小
從海南大學經管學院專業分流方案可以看出,學生只能在所屬學科大類中的專業進行選擇。如工商管理類包括會計學、財務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五個專業,能選擇的專業很有限。如果學生在入校前由于認識偏差等原因誤選學科大類,選上心儀專業的機會就很小。盡管學生在第二學期開學初有機會跨學科大類或跨院系轉專業,但由于轉專業有非常嚴格的成績和比例限制,最終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夠實現轉專業愿望。
2.分流依據相對單一
目前海南大學經管學院專業分流主要堅持“自愿報名、成績優先、專業容量”相結合的原則。由于專業分流時主要依據的是考試績點,學生為了應對“熱門專業”的篩選,埋頭于主干課程學習,與專業選擇結果無關的社會實踐、校園活動基本放棄,對不屬于心儀專業的課程學習則抱著消極應付的態度,違背大類招生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初衷。
3.分流的時間安排不夠科學
海南大學經管學院目前專業分流時間過早且過短。以2016級為例,雖然第三學期開設了各分支專業的原理課程,如會計學基礎、工商管理概論、人力資源管理導論等。但第三周開始試分流時,這些課程才開始授課,學生對相關學科體系仍未有清晰認知。而且從公布專業分流方案到公布預分流名單只有一個月,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過短,很容易跟風。
4.學院的指導工作有待加強
該學院只是將專業分流的方案傳達到各個班級,同時舉辦專業分流動員大會,由各專業負責人介紹本專業的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及發展動態等。一個專業寥寥二十分鐘的介紹,對學生的幫助其實并不大。調查發現,40.83%的學生認為目前學院對專業分流的工作指導僅達到了解目的,27.08%的學生認為比較模糊。近四成學生的專業選擇是完全盲目的,只是道聽途說這個專業前景不錯或者專業老師不錯做出選擇。
(三)海南大學工商管理類專業分流后的效果分析
1.分流后的學生滿意度不高
海南大學經管學院出于平衡冷熱專業、爭取優質生源的目的,把“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打包成一個大類。學校的初衷是好的,但實施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入選會計、財務管理等“熱門”專業的學生抱怨前面的通識教育占用過多時間,分流后只有一年多時間學習專業課,基礎打不扎實。一些進入“冷門”專業的學生存在失落情緒。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3.33%學生對分流結果感覺基本滿意,36.25%的學生感覺一般,30.42%的學生感覺不滿意。
2.學生對專業情感認知滯后
部分學生在專業分流前由于歸屬不明確,無法全身心投入專業學習;專業分流后,剛開始培養對本專業的了解與認知,卻已經進入專業課程學習的沖刺階段。學生每天都要完成一波波任課老師布置的作業與學習任務,個個疲于奔命,叫苦連天。對專業的情感認知滯后于專業學習的主觀要求,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專業素養的培養不利。
3.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調查顯示,66.67%的學生認為專業分流中存在忽略自身發展特質,盲目從眾選擇“熱門”專業現象。部分學學雖然入選“熱門”專業,但因發現課程安排與預期不符,大大影響學習興趣。“冷門”專業的學生本身就存在抵觸情緒。由于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難以與教師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課堂整體氛圍較差,會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形成惡性循環。
4.學生的班級歸屬感低
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大一是新生培養感情的最佳階段。但在大類招生模式下,專業分流前學生對所屬班級會有一種臨時心態,班集體的榮譽感不強。專業分流后,直接進入緊張的專業學習階段,但學生還要重新經歷認識和熟悉過程,影響班集體的凝聚力與向心力。調查結果顯示,42.5%的學生認為對班級缺乏歸屬感,適應新班級需要更多時間。
四、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分流工作的改進對策
高等教育承擔著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合適人才的重任。在供給側改革大潮下,工商管理“大類招生”模式應該以社會要求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把重心放在培養“專業對口,適銷對路”的復合實用人才上,確保“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機制長期有效暢通。
(一)提高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知度
學生普遍反映專業分流時間過遲,沒有足夠的時間系統深入地進行專業學習,前面所學課程過于寬泛,與分流后專業關聯性不強,沒有價值。這與“大類招生”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因此,應加強新生的引導教育,讓學生明白開展通識教育,雖然從短期內看不到功利性的實用價值,但長期來看是自我人格與文化底蘊的滋養、熏陶與提升,是能力與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復合型知識的畢業生有著更強大的市場競爭力與社會適應力。
(二)做好專業分流的志愿引導工作
一方面從新生入學起就要抓好專業介紹工作,讓學生清楚了解各專業的學科差異。學院可指派專人負責信息咨詢,包括專業發展方向、教學特點、師資力量等;開設新生導學論,介紹各專業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從業體會等;組織專業分流講座或新老學生見面會,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心儀專業。另一方面應幫助學生認知自身能力、性格優勢和興趣點。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請心理專家、職業生涯咨詢專家坐診等手段,幫助學生明晰自身特長和職業發展方向,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三)加強專業分流前后的教學管理
社會認同理論與群體風氣理論認為,組織成員會受到群體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良好的班風學風對學生行為的正面培養與塑造至關重要。專業分流前,可選拔一批品學兼優的學長作為新生之友,加強對學生專業選擇的個性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對專業分流的困惑問題。分流后要指定認真負責、經驗豐富的專業老師擔任班主任,盡快扭轉學風、班風,抓緊時間打好專業基礎。尤其是要做好對“冷門”專業學生的心理調適工作,通過舉辦各種知識競賽、知識講座、學習交流會等,營造濃厚的專業學習氛圍,提高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
(四)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培養理念
學生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體,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學生的密切配合,因此教育供給側改革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體會和感受。調查發現,71.25%學生希望專業分流后,做到專業化定制課程;60.83%的學生希望實行導師制管理;47.5%學生希望實行小班教學;42.08%的學生希望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編排課表。超過一半的學生希望教師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實施體驗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多種新的教學手段。因此,海南大學經管學院應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環節做到為學生個性的釋放與能力的完善提供指導和助力,真正達到“因材施教,分類培養”的效果。
(五)實行彈性的人才培養方案
工商管理類專業屬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多接觸社會,熟悉企業管理的現行做法及國際企業管理的慣例與規則,了解企業對相關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需求,畢業后才能盡快實現無縫對接。調查發現,53.75%的學生希望在專業分流前,到大企業中參訪學習;42.92%的學生希望增加第二校園經歷、海外學習經歷;42.5%的學生希望采取認知實習與專業實習結合的實習培養方案;37.08%的學生希望在專業分流前,到企業工作實踐半年。因此,學校可實行彈性的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寬口徑的人才培養體系,增加學生社會經歷,提高其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實現知行合一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姣姣,陳莉.“大類招生、分流培養”運行機制的困境和對策——以工商管理類專業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8):81-83.
[2]錢保俐.高校實行大類招生模式的優化策略[J].教育評論,2015(4):43-45.
[3]楊戈寧,張清華,樊星辰.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下經管類專業分流問題研究[J].科技廣場,2016(1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