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 羅興婭
摘 要: 職業是人們展現政治理想、體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生抱負的平臺,是人生之路的顯著標志。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意識是凸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志。因此以生涯輔導為應用,以職業發展為主線,以生涯發展、選擇、適應為理論,以學業、心理、職業、創業輔導為內容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時期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
關鍵詞: 生涯輔導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應用內容研究
一、研究意義
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以生涯輔導為切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在個人生涯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特別是選擇和規劃好人生之路是高校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
“職業”是人們的生存之道、發展之道,是人們展現政治理想、體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生抱負的平臺,是人生之路的顯著標志。人們的職業表現更是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關鍵所在。而“生涯輔導”外延大于職業小于生活,是一種互動式教育實踐活動。借助和應用生涯輔導內容與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在生涯探索基礎上做出生涯規劃,實現理想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個人職業選擇與人生發展,更好地承載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因此,以“生涯輔導”為載體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將思想政治教育從長遠指引深化為現實關心,從理論灌輸深化為技能輔導。
二、研究現狀
通過幾十年的大量研究,“生涯輔導”在知識體系、理論架構、實踐運用及成果方面碩果累累,形成了科學的方法體系,兼具以目標為導向、終生探索為空間、生涯發展適應為目的、科學有效為方法等特點,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已廣泛實施,并將其作為學校教育和就業輔導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以帕森斯、霍蘭德為代表的生涯選擇體系,以舒伯為代表的生涯發展體系,以克倫伯茨、蘭特的生涯決策體系,以Savickas為代表的生涯適應體系。
在當今自主就業、創新創業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生涯問題日益凸顯,學業困惑、適應困難、人際交往困難、情感困擾增多、就業壓力增大、創業風險決策難等。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課題和新挑戰。從2008年起,我國已經探索以生涯輔導中的職業生涯輔導作為突破口[1],發揮思想引領的重要作用,嘗試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課題和新挑戰。
然而,經過多年實踐研究發現,僅以“職業生涯輔導”完全代替“生涯輔導”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成人是遠遠不夠的,以就業指導服務效果代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更是片面的。因此,以大學生“生涯問題”作為強有力的切入點和著力點,運用“生涯輔導”方法和工具,主動服務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幫助他們揚起理想風帆,堅定價值取向,樹起抱負航標,在個人生涯中為實現中國夢乘風破浪勇向前,從根本上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課題和新挑戰。
三、生涯輔導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內容研究
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堅持做精做細做實。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多維視角,尋大學生發展之“惑”;以深度辨析,把大學生發展之“脈”;以選準基點,解大學生發展之“憂”。因此,面對當今大學生的“生涯問題”,應以生涯輔導為切入點,從學業、心理、職業、創業四個生涯輔導維度,走進學生心里、解答學生困惑、幫助學生規劃、處理學生難題,更好地服務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切實增強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和吸引力。
1.大學生學業生涯輔導
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以下三種現象:一是面對大學自主學習模式,部分學生毫無計劃能力,面對自主學習時間感覺無聊無事可做。二是將學習目標以分數為向導,毫無就業準備意識。三是崇尚快餐式的學習方式,學分多的就認真點,學分少的就敷衍下。因此,大一新生們經歷了高考的緊張和焦慮后,較難適應自主學習模式,普遍出現認知和體驗上的迷茫和瞎忙兩種狀態。對此,幫助他們進行具有個性特點的學業規劃是十分必要的。
借助生涯輔導方法開展學業輔導的具體做法:一是專業認同:幫助他們充分了解專業要求、就業形勢和行業走向,再在自我探索過程中找尋個人興趣、優勢與專業行業發展最匹配的契合點。二是學涯定位:從大一開始,按照前瞻性和發展性的原則,根據未來職業的知識技能、專業技能等要求,確立大學期間全程性和階段性的學業愿景、學業定位。三是方法運用:幫助他們運用平衡論、決策平衡單、番茄工作法等工具,確定行動方向、規劃行動時間、制定行動方案和及時評估、調整方案。
2.大學生生涯心理輔導
大學生普遍存在心理依賴強、抗挫能力差的行為特點和情緒心境化、自我調節能力弱的情感特點。因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大學生活適應困難、自我迷茫、人際交往困難、情感困擾增多、職業選擇困惑等問題。然而高校傳統的心理輔導更多關注的是有抑郁、焦慮和強迫癥等有明顯心理異常的學生,而多數學生因生涯適應、生涯發展、生涯決策帶來的心理困惑、迷茫等問題卻成為盲區。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戰。
借助生涯輔導方法開展心理輔導的具體做法,一是通過克朗伯茲生涯決定社會學習理論和克內菲爾坎姆的生涯認知發展理論,幫助大學生認識到只有提高生涯覺察與生涯規劃能力,才能在生涯選擇、生涯定向、生涯承諾過程中更有可控性,才能接納在選擇、適應、定向等過程中產生的情緒;二是通過開展生涯決策咨詢,運用決策平衡單解決生涯選擇中遇到的困惑,同時運用理性情緒療法(RET)促進個體認知改變和行為的改變,幫助學生減少負性情緒,達到心理調適、心理疏導的作用;三是通過心理測驗,幫助學生科學評估個人能力、職業興趣、人格傾向及生涯成熟度,為科學的生涯規劃提供定性分析,為決策提供參考。通過生涯心理輔導的人文關懷,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
就業是個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的民生之本,是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關系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國家的社會穩定、政權的鞏固,更是檢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關鍵平臺。盡管政府出政策、企業出崗位、學校出資源,但依然連續多年出現最難就業季,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大的挑戰。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在于個人能力與崗位要求不匹配,傳統的就業指導更多的是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崗位,制作簡歷,對原有經歷和能力進行文字加工和內容編排,僅在形式上加以指導,只起到“治標不治本”的作用,很難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增強就業指導效果,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職業生涯輔導,就是以能力提升為核心,以VIP-KST理論為基礎,充分利用能力積累有效期,實現個性化和可量化的實施計劃。具體做法:一是低年級學生,以“適應與規劃”為主題,開展“生涯啟航月”、“職業規劃大賽”等活動;二是高年級學生,以“就業與發展”為主題,開展“挑戰職場”培訓班、“贏在職場”訓練營、“求職技能展示”等活動,通過情景模擬、模擬招聘、禮儀展示等著重強化學生能力。三是畢業班學生開展“飛翔助力五個一行動”:一份就業能力提升計劃、一次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一次求職簡歷指導、一次面試技巧培訓、一個就業崗位推薦。以此將職業生涯輔導工作個性化貫穿整個大學生生活。
4.大學生創業生涯輔導
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國家戰略之后,創業創新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更加重視雙創,在國家和政府的幫助扶持下,高校開展了各類創業大賽和雙創訓練計劃,以此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參與學生人數與日俱增。
然而新的問題來了,學生狹隘地理解“創新創業”的意義,認為僅僅是掙到錢。因此部分學生拋棄所學專業,開始做電商、產品代理、開水吧、做餐飲這樣低門檻、低科技、低核心競爭力的創業項目。這與國家倡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初衷相違背,不僅不能體現大學生應有的社會價值,其個人價值也很難在其中體現。甚至有些學生在毫無充分準備和創業經驗的情況下,休學或退學參與創業,不僅失敗的風險高,帶來與父母家庭關系緊張等矛盾。這樣的盲目創業和棄學創業,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更難以施展大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才華。不僅影響高校的發展、大學生的前途,更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戰。
因此,運用生涯輔導的理念和方法進行創業輔導,旨在真正將創業作為最高層次的就業,作為展現個人價值的最佳途徑。具體方法:一是幫助大學生對內自我探索,發現自身創業特質(領導力、職業韌性、創新性等),運用霍蘭德理論分析自身在創業團隊中可承擔的個人角色;二是幫助大學生對外信息收集,了解專業、行業發展趨勢和客戶剛需,了解職業環境知識,發現專業、行業與創業項目的有機結合,鼓勵大學生們開展與專業相關的創業項目;三是借助生涯方法,幫助大學生運用決策平衡單進行決策分析,運用“六頂帽子法”進行理性決策,通過階段規劃法厘清創業實施計劃等;四是開展團體輔導和個體咨詢,以沙盤模擬和“創業經驗分享”等團體輔導活動幫助大學生提升創業能力、了解創業過程、分享創業經驗,強化創業實踐。
綜上所述,生涯輔導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貼近大學生的身邊事,有助于解決一些大學生職業困惑、創業困難等問題,有效提升大學生的生涯選擇、決策、適應、發展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明晰化、對象主體化、內容具體化、方法科學化、途徑多樣化,必將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2004〕16號,2004.
[2]陳德明.青年生涯輔導的價值取向及其局限性[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