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肖二平
摘 要: 兒童教育趁“好”不趁早,“焦躁”的家長需耐心等待孩子成熟,成熟是孩子發展的主要動力,成熟前給予孩子學習“準備”時間,“準備”好了,學習就會發生,教育與發展便事半功倍。做有參考權的家長,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給予適度期望,不超前也不過度教育。
關鍵詞: 成熟 格塞爾成熟發展理論 兒童發展
百年前,盧梭就提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然而,生在當前競爭激烈的時代,“焦躁”的家長迫不及待地將小小的“嫩芽”培養成“早熟的果實”,迎合家長需求的各種早期教育機構鼓吹“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積極開展“特色班”、“興趣班”等開發孩子的潛能。孩子不屬于自己,短短的童年一再被“壓榨”、“瓜分”,他們是縮小版的成人,是成人的“理想產品”。瘋狂過后,是否可以理智地思考:社會已然充斥著競爭,人的一生必然經歷無數競爭,何必讓小小的孩子過早地承受壓力?我們的“拔苗助長”到底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還是傷在起跑線上?到底是我牽著蝸牛去散步還是蝸牛牽著我去散步?也許,格塞爾的“準備—成熟—學習—發展”的兒童發展理論可以幫助成人們卸下“焦躁”,理智育兒,還孩子快樂無憂童年。
一、成熟是推動孩子發展的主要動力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格塞爾認為,發展過程經歷著有規律的固定順序,所謂的固定順序是由物種和生物的進化決定的,即遺傳過程中基因的排列順序決定的。所有兒童都以自己的速率遵循著固定的順序發展著,即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是按基因規定的順序有規則、有次序地進行的。他把通過基因指導發展過程的機制定義為成熟,成熟是推動兒童發展的主要動力。沒有足夠的成熟,就沒有真正的變化,脫離了成熟的條件,學習本身并不能推動發展。他的經典實驗“雙生子爬梯”充分論證了成熟對兒童發展的關鍵作用[1]。
由此看來,促進兒童任何一方面的發展,要想事半功倍,便要等待兒童達到生理成熟水平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否則事倍功半,勞財傷神。家長和孩子疲于奔波在各種培訓班之間,孩子失去了玩的時間,父母失去了親子共樂的時間;孩子笑得越來越少,父母越來越焦頭爛額;甚至有些孩子哭鬧、反抗去培訓班,家長不解、訓斥:“你怎么這么不懂事,我們都是為你好。”
筆者曾在培訓班親眼見過一年級的孩子完成學校布置的明面上的作業,還要完成四本課外作業,再加上培訓班的作業,明明三點多放學該回家的孩子直接被送到培訓班直到七點半才回家,有的孩子還要趕著去學習鋼琴、古箏、珠心算等。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一個一年級小男孩的日記本(學校要求寫的),內容不外乎三句話,“今天考試考了100分,我真高興,我下次還要考100分”、“今天考了98分,媽媽說不給我買玩具了,我下次要考好一點”。我教他寫其他內容,他說不知道寫什么。我說你可以寫在學校里發生的好玩的事情,比如下課你和同學玩什么了?或者周末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他還是說不知道。忙著學習的孩子,缺乏玩的孩子,他們已經沒有時間也不知道該如何發現生活的有趣,這真的是為孩子“好”?
真正的為孩子好,難道不是順從孩子的天性,允許他在該玩的年紀里盡情地玩,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周圍的世界,到了該學習的年紀,他自然就會學習。這并不是成人所說的:“這孩子突然開竅了,”因為在那段玩的時光里,他不是瞎玩,而是為將來學習做準備,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孩子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建構者。格塞爾認為,對于年幼兒童,脫離他們的生物學特點,即不顧他們的生理成熟水平而奢談教育,肯定是有害的,或者說,得益是暫時的,受害是永遠的。因此,請大方給予孩子“準備”的時間,等待他們生理成熟。
二、只要“準備”好了,學習就會發生
格塞爾認為,個體的發展取決于成熟,成熟的順序取決于基因決定的時間表。兒童在成熟之前處于學習的準備狀態。所謂準備,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機制的變化過程,只要準備好了,學習就會發生。準備是一個動態過程,是解釋學習的關鍵,因為成熟在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發展的過程不可能通過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在未準備之前,成人應該等待兒童達到對未來學習產生接受能力的水平[2]。
兒童的發展要經歷從內到外、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由一種發展水平發展到另一種發展水平,必然要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準備期。比如兒童都很喜歡到處涂涂畫畫,其實這是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逐漸掌握控制筆的力道,從最初簡單地抓握,到用大臂帶動涂鴉,再發展到用手指控制筆的運動,當這一切都準備好以后,孩子握筆寫字就不是一件難事。因此,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是兒童學習寫字的前提和基礎,換句話說,當手部沒有力氣的時候,并且精細動作發展有限的情況下,盲目要求孩子橫平豎直地寫字,便不恰當了。這種情況下,成人越是強迫,一遍遍擦掉重新寫,孩子越是討厭、害怕寫字,最后字沒寫好,反而傷害了雙方的關系。
很多成人可能會困惑,如何判讀孩子是處于成熟前的準備期還是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呢?筆者認為,成人首先可以閱讀資料,比如《解讀0—3歲寶寶的203個細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豐富自身科學育兒知識,只要保持耐心,安心等待,仔細觀察就可以了,因為當孩子成熟時,他會用一系列表現告訴你他已經準備好了,此時,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便會事半功倍。如果成人沒有耐心等到這個時間到來,急于訓練,那么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你被孩子搞得心煩意亂,孩子也絕不屈服。
三、孩子在“準備”,父母也需要“做準備”
王振宇老師說,在現實生活中,兒童在成人的催趕下,童年過得太匆忙。成人對兒童的教導又過于急功近利,以至于孩子們無暇享受童年這一美好的人生階段。其結果必然導致兒童變成成人后的失落及父母變成老年后的悔恨。如果再不大聲疾呼引起重視,心理問題就不可避免地演變成社會問題[3]。
不可否認,有些人“不會做”父母,“不會做”父母的不是不愛孩子,恰恰是太愛孩子了,愛到不管孩子的自身需求和接受能力,只想把自己覺得好的、有用的東西統統塞給他。把孩子當作灌輸知識的容器。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催趕著培養出來的孩子失去了可貴的童年,父母也不能保證他們擁有幸福的未來。在孩子生理成熟之前,請成人們給孩子們足夠的“準備”時間,耐心等待,在等待的時間里做好準備,做好“做父母”的準備。在孩子生理成熟之前,請成人們給孩子們足夠的“準備”時間,耐心等待,在等待的時間里做好準備,做好“做父母”的準備,做好“做好老師”的準備。
格塞爾的同事阿彌士曾向父母提出忠告:(1)不要認為你的孩子成為怎么樣的人完全是你的責任,你不要抓緊每一分鐘去“教育”他。(2)學會欣賞孩子的成長,觀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現的發展新事實。(3)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尚未成熟時,要耐心等待。(4)不要老想“下一步應發展什么了”,應該讓你和孩子一道充分體驗每一階段的樂趣[4]。
(一)解放思想:孩子的人生,父母有參考權,沒有決定權。
人生充滿著不確定性,提前規劃趕不上隨時變化,父母規劃好的美好人生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兩代人的人生是平行的,因而父母不要把自己未竟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苛求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與其勞心勞力地規劃著不可控的人生,不如陪孩子共享其快樂童年,共同探索這個神奇的世界。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教會孩子生活,發現生活的美,從小做一個美好的人,這比什么都重要。因為比起遙不可及的未來,比起虛無縹緲的成功,孩子身心健康地、心懷希望地美好地活著最重要。至于未來,等到他們足夠成熟時,他們自會規劃,父母只需提出參考意見。
(二)適度的期望:用發展的眼光欣賞兒童的成長。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的愿望。尤其在今天,父母深知社會競爭的激烈,因而“賭不起”、“輸不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早地認字、學英語、算算術、培養特長,從幼兒園甚至更早開始賽跑,全然不顧孩子的發展水平和速度[5]。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和擠過高考的獨木橋,造成了父母的普遍焦慮,給予孩子過度的期望和重重的壓力。家長們想方設法為孩子創造優越的學習條件,以為“萬事俱備”,孩子成才是理所應當的。事實上超越兒童生理成熟度的任何干預都會給兒童正常發育帶來近期或遠期的傷害,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每個兒童在遵循發展普遍規律的同時,都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在各個方面或快或慢地發展,家長們不必用同樣的標準要求所有孩子,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學會欣賞孩子的每一點變化,只要他在原有基礎上有了進步,就是值得肯定的。
(三)正確看待孩子的發展:在孩子成熟之前耐心等待,避免過度教育和提前教育。
兒童的身心發展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我們無法改變兒童固有的發展規律,能做的只有遵循發展規律,遵循兒童的天性,根據兒童的需要提供適合的材料和環境,才能引導他們探索、學習周圍的世界,學會生存。兒童在成熟之前,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大方給予孩子足夠的“準備時間”,不急不躁,用心陪伴孩子,耐心等待兒童具備學習水平和條件。在等待的時間里,學習以豐富自身的育兒知識,學會觀察、指導、欣賞孩子。面對高考單一的評價機制,家長緊張焦慮是無可厚非的,一些機構利用家長的“焦慮”,提倡提前甚至超前教育,給兒童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打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孩子出現逆反情緒。因此,家長們請耐心等待孩子做好“準備”,理智對待各種花式培訓班。
參考文獻:
[1][2][3][4]王振宇.兒童心理發展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5]郭雨欣.論格塞爾的成熟發展理論對學前教育的影響[J].當代學前教育幼教大觀,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