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亞娜 徐暢
摘 要: 作為建筑設計課的入門啟蒙環節,建筑設計基礎課對后期的設計專業課學習、方案訓練、規范制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一開始抓好基礎課程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教學困境,學生的空間思維、藝術思維難以發散,在后期專業學習方案設計中容易思維定式,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本文針對教學過程中的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革探討的方法,旨在為今后的課程改革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 建筑設計基礎 空間思維 藝術思維 創造力
目前國內各個建筑院校間的課程設計方法沒有統一的模式,其中一些高職院校在設計基礎課程設置上沿襲了早期的教育模式,沒有依據本身的特色加以設置,雖然近幾年一直在不斷地改進、調整,但目前還存在一些有待探討的問題。
國外的一些建筑院校在設置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時候教學方式相對靈活,這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我們可以嘗試著學習和借鑒。但要考慮到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及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針對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改革要依據本國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整,比如從國情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動等方面綜合考慮,主要是為了培養出適合本國國情和社會需要的專業設計人才。
根據我近幾年的教學體會及對一些院校關于設計基礎課程的調研,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表現比較突出:一是學生美術功底薄弱,對建筑表達及建筑美學的理解比較淺顯。二是思維定式,空間感弱,缺乏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三是理論和實際不能靈活轉換,融會貫通。
所以針對以上問題進行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有利于抓住課程改革的重點,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快速準確地解決學習中的難點,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幫助他們發散思維,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做出別具特色的方案并且更好地實現理論和實際的轉換。
一、通過加強素描、色彩的美術功底訓練,培養學生的建筑和形體表達能力及對藝術美感的欣賞能力。
1.在這一過程中,老師的正確指導和示范作用很重要。美術基礎薄弱的學生也會有一些好的想法,但由于沒有足夠的繪畫經驗而無法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教師的親身示范以讓學生清楚了解作品的創作方法和實現過程,從而加深對構圖、層次、比例、明暗、色彩搭配等的理解。
2.老師除了親自指導示范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很多學生對自己畫的優缺點沒有明確的認識,這就需要老師及時地總結學生的作品,指出值得繼續保持的地方及還需改進提升的地方,讓學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朝著更好的方向努力。
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互評,通過各個學生不同的視角和想法對作品給予評價,表達自己對每幅作品從構圖到明暗再到空間關系的想法,讓學生重視彼此間的交流,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達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是對學生設計思維的一種鍛煉。
3.除了課堂練習外,鼓勵學生課外要博覽多練,向優秀的作品學習。畢竟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要讓學生更好地提高美術功底和美學理解力就要求學生更加勤奮、主動地學習。當然老師在每周的課堂教學中可以示范引導學生進行一些大師作品的賞析,言簡意賅地闡明建筑、畫作的典范之處,讓學生了解精華。課后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好課余時間,用老師示范的方法多欣賞一些中外名家的優秀作品,學著總結和體會其中的內涵和技巧。通過多看多學,從優秀的作品中吸取經驗,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和賞析水平,這會對以后的繪畫能力、設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二、拓展思維訓練,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空間感知能力和學習興趣。
1.強化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可借助設計基礎課程初期的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引導學生去聯想、組合、變形、破壞,轉換思維方式,利用形象思維或逆向思維打破常規,以產生新的意念,并激發學生進行創新思維,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2.激發學生的設計潛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建筑學涉及的知識面很廣,所以在一開始的建筑設計基礎環節就要以多角度多學科為學習指導思想,通過觀察能力、思維方式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更大的開放空間以挖掘他們的設計潛能。而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核心又是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在課程的初始環節激發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和設計創新能力,在課程設計中一定要合理安排對應的構成訓練、建筑表達訓練及圖解訓練,以加深他們對形態、空間、動勢的理解。
3.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引發他們對于空間、三維的認識。觀察和體驗是獲取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觀察和體驗,激發其對建筑及空間尺度的興趣。為了讓學生盡快地掌握空間尺度,可以引導他們從熟悉的建筑空間入手,通過觀察空間的大小、房間的尺度及其與人之間的行為關系,進而分析更深層次的空間功能、空間特征等。這樣循序漸進,從小空間小尺度到大空間大尺度,讓學生逐步感受空間的變化。
4.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和學習興趣。設計課是一門比較特殊的課程,除了基礎的理論知識講授部分外,更重要的是設計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學生各做各的,而是大家一起交流討論,交換彼此的想法,從而既活躍課堂的氣氛,又拓展思路,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習興趣。
三、理論聯系實際,把圖紙與三維模型、實際案例相結合。
1.在初期課程中就強調教學實踐,通過比例換算把圖紙轉化為真實的建筑模型。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在每一個設計任務中都有所體現,這是學生認識積累、科學思維養成及創造能力提高的過程,而這些過程初期的形式表現在建筑圖紙上,但為了加深學生對于實際尺度、規范及三維空間的理解,要求學生在方案后期實現圖紙向實際模型的轉換。這個過程需要學生手與腦的高度統一,要將建筑中的平面、立面、剖面這些二維圖形的數據轉化為三維的模型,培養學生的三維空間尺度感,讓大家親身體驗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在模型建立的過程中,學生有時會發現二維方案階段的數據偏差,從而及時地調整,實現方案與實際模型的優勢互補,為以后方案設計過程中的尺度精準打下基礎。
2.在設計基礎課程的初期,引入簡單的實際案例。建筑設計基礎課的開端會有相應的理論、規范的介紹,但純講這些理論學生無法理解,這就需要老師找一些與這些理論相符合的案例,通過實際案例的講解加深學生對于建筑理論的理解。當然一個實際案例從初期任務書到草圖設想、方案定稿、方案深化、方案實施是一連串的,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多個不同案例講解或者只選一個優秀案例的完整過程給學生串講,以達到教學目的和良好的課堂效果。
總之,設計基礎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針對不同的環節,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教學目的與任務要求,使大家在入門時就調動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并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掌握正確的設計方法,為之后的課程設計培養良好的設計習慣,打下夯實的設計基礎。
以上三大點是我在近幾年的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思路和體會,希望能夠通過新的教學改革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及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設計水平。這是本次對《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改革研究的最大目的,期待能形成獨具特色的設計基礎教學體系,并把以思維模式的開拓為核心的系統教學指導思想用于之后的教學實踐,形成主動性與創造性、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系統發展的方法論體系及科學高效的教學技術手段。
參考文獻:
[1]田學哲.建筑初步[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3.
[3]劉盛璜.人體工程學與室內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4]陳永昌.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31-33,48.
[5]毛開宇.學習遷移理論在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思考[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58-59.
[6]張大治.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建筑設計專業色彩基礎教學的思考[J].職業技術,20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