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恒孝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功能的依據、定位及邊界、類型與內容、功能的發揮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治理研究從治理的緊迫性、內容與要求、實現路徑三方面展開。現有研究存在學理性欠缺、系統性不足和連續性不夠等問題,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界定"治理"概念,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功能與自身治理的相關性研究,推進跨學科研究。
關鍵詞:現代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治理
引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后,很多學科圍繞“治理”展開熱烈討論。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理念、制度設計和實踐戰略。把治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務治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運用治理理念、方式和思維,實現現代轉型的迫切需要。當前治理研究興起于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法學、教育學等學科領域,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方興未艾,開始得到學界關注。反思探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對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治理的理論自洽、價值契合、實踐互動,助力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革新治理體系所賴以存在的價值理念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治理的理論關聯
當前人類政治過程的重心正在從統治走向治理,從善政走向善治,政治權力的運行逐漸遠離依靠軍事、戰爭為主要手段的強制性物質暴力,呈現出越來越文明化、柔和化、人道化的特點,主要使用法治的、商談的、協商的、民主的方式運作。強化治理的制度建設與法治保障,激活復雜性、多元化價值觀社會生態中以人們的價值觀念的互動生成、選擇認同為主要方式的價值觀實踐,增強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與人本性、價值性,實現國家、政府、社會、個人之間的規范有序、互動共生,以及人的本質和存在意義的全面展現與社會共同體的和諧共存,既是治理的應有之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由以生成發展的實踐土壤。它意味著在價值理念上,權力的運行由統治到管理,最終走向治理,實現由主要依靠制度法律的強制力所保障的自上而下的單向性價值主導走向一元主導與多元價值互動共生的治理與善治。因為我們不僅要從法律、制度的角度來思考政治穩定、社會和諧與國家治理問題,還要深入到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的活躍、豐富、差異和自覺認同的角度,思考政治秩序的穩定質量和治理的成本及其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應在人們的理論辯駁、思想交流交鋒、價值觀念博弈過程中通過理論方針政策的宣傳、說服、引領、教育、溝通等方式完成政治活動,推進人們公正有序、民主理性、積極多元的社會參與和政治實踐,達至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和個人自治的和諧統一。這種由政治的意識到意識的政治的互動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理念升華與生動實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的本體論定位。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與治理共生契合的價值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對人的思想價值觀念施加影響來完成政治活動的精神性政治,其本身就是一種治理理念、治理價值和治理的實踐形態。它之于治理理論與實踐具有觀念革新、價值生成以及價值觀踐行的現實能動作用。深化治理的理論理解和現實把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應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體與本質的澄明基礎上,彰顯思想政治教育之于治理的合工具性、合目的性與合價值性及其統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地位、主體性及其能動作用。
2培育實踐性治理主體及其公共精神,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治理的價值契合
治理主體是治理體系的基本要素,它既包括治理主體,也包括被治理主體。無論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國家治理、社會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意識形態治理等,其積極作用的發揮,都離不開作為其構成主體的個體公民身份的激活及其公共意識和公共精神的培育。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中培育何種治理主體、如何培育現代治理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目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內在要求與實踐依托。而治理所內含的秩序理念和民主價值表征著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訓性和解放性,它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規訓性教育與解放性教育統一的過程中培育治理主體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價值理念和踐行法治的社會規范意識。因此,發揮國家治理現代化作為“制度規范的外在教育與制度價值的內在涵育”的雙重教育意義,推進治理主體成長為積極參與的現代公民,培育其公共精神,既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制度化實踐過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應有之義。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應對治理的風險,內化治理的價值目標,積極運用治理實踐平臺,在人們的公共生活實踐中涵育人的公共性品質。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塑造獨善其身的守法公民,更要塑造相善其群的好公民,引導公民走向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積極參與社會公共實踐,培育公民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和公共技能。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公共人的目標要求,也是治理視域下啟發和提升公民公共精神,實現公民、社會和國家和諧善治的現實實踐。
3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評析與展望
總體來看,學界關注現實問題,堅守學科意識,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方面已經形成初級框架。但研究時間尚短,難免存在局限和瑕疵:一是以經驗性研究為主,學理性有所欠缺。研究是從現實中引申出來的學術議題,既要面向實際,又要進行學理分析。但現有研究未能平衡好二者的關系,對“治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等概念缺乏精準的解釋,作為獨立學術命題的理論價值難以彰顯;尚未形成分析的科學框架,主觀隨意性較強。二是研究系統性不足,諸多研究主題尚未得到充分探討。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功能和自身治理兩大分支,很少關注其他研究主題,影響研究的系統性。
4結語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不僅具有功能定位,而且理應是主動的價值觀實踐和能動的社會建構。治理、善治既是研究展開的理論視角,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目標取向、制度設計與行動策略。
參考文獻:
[1]孫其昂,張宇.論思想政治教育與治理——基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2]俞可平.論國家治理現代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