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 一般認為,漢語句子的主語表達已知信息,而賓語則表達未知新信息。漢語“有+NP+VP”中的NP一般也是無定的。可以說,有定NP在“有+NP+VP”句限制使用是有其哲學原因的。但是在自然語言中存在有定NP的使用。本文從老舍的作品入手,從預設角度分析了有定NP在“有+NP+VP”句中合理存在的理據,探討了有定NP與包含存在句的復句的兼容性,其語用價值在于提醒和強調。
關鍵詞: 有+NP+VP 有定NP 復句 邏輯 語用
引言
國內外不少語言學者認為,漢語句子的主語指確定的、已知的事物,賓語一般表達不確定、未知的事物,例如:朱德熙(1982):“因此,漢語有一種很強的傾向,即讓主語表示已知的確定的事物,而賓語去表示不確定的事物。”①劉月華等(1983):“因此,漢語的主語有一種總的傾向——一般都是定指的,即已經提到過的或者已經知道的事情。”②鄧守信(1975):“漢語的一個普遍傾向是,在表層結構中無定名詞出現在動詞后,不論動詞是何種類型。”③房玉清(2001):“主語說明已知信息,謂語說明新信息。”④在現代漢語“有”字句中有一類特殊的句型,即“有+NP+VP”兼語句中的兼語在多數情況下NP也一般是無定的。例如:
①有人來了。
②有孩子爬起來看月亮。
③有男生嘖嘖稱贊。
④有個學生在等你。
反之,如果NP是有定的,句子就不成立。
⑤*有太陽能發光。
⑥*有這個人來了。
⑦*有魯迅很關心青年人成長。
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有少數有定NP可以進入此結構。
⑧在這兒四鳳友鄰居張大媽照顧她,我自然不帶走他。(曹禺《雷雨》)
例⑧中的“鄰居張大媽”是一個確定的人物,這是說話者和聽者都知道的信息,由她發出“照顧”這個動作。那么,關于這種語言現象,如何解釋呢?
1.有定NP在“有+NP+VP”句限制使用的原因
一般認為,有定NP具有先設存在功能,例如下面的⑨b是⑨a句中的有定NP的先設。
⑨a張三來了。
b存在一個張三并且張三來了。
存在句的交際目的就是斷言存在,而有定NP已經先設自己存在,存在句就沒有必要再斷言其存在,這樣就失去了交際功能。因此,有定NP不能用于存在句中。例如:在當前語境中,我指著面前的一棵樹,說:“有這樹。”這句話的意義與指稱語同義反復,因為其主詞“這樹”就已經暗示了這棵樹的存在。
2.有定NP在“有+NP+VP”句中使用情況的考察
我們從北京大學語料庫選取老舍的作品進行考察,共找到20個在復句中充當分句的例句。情況如下:
下面分別選取兩個例句:
(1)因果復句
{10}掌柜的,預備爛肉面,有我黃胖子,誰也打不起來!(《茶館》)
{11}不要緊,有我侍候他呢!(《龍須溝》)
(2)條件、假設復句
{12}假若曉荷和他自己同樣的被人家拖了來,曉荷就不至于陷害他;不過,曉荷總是曉荷,有曉荷的地方必不會有好事。(《四世同堂》)
{13}明天我去交活,有我說不圓到的地方,科長可多幫幫忙!(《春華秋實》)
(3)轉折、并列復句
{14}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效力;現而今,宋恩子,該怎么說啦?(《茶館》)
{15}日久天長,有咱們的罪受,瞧著吧!(《四世同堂》)
3.從預設角度看有定NP在“有+NP+VP”句中合理存在的理據
3.1關于“預設”
“預設”這一現象最早是作為一個哲學上的課題,由德國哲學家G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的。他認為,無論任何命題都存在“一個理所當然的前提”,即充當命題主項的“簡單或者復合的專有名詞都必須具有指稱對象”⑤否則該命題便毫無意義。比如我們斷言:“張三老實。”就勢必預先存在“張三”,“張三”一定是指稱某一個的確存在過的個體。同樣,該命題的否定形式“張三不老實。”也具備了同肯定式一樣的假設。但是如果“張三”這個人不存在,那么該命題無論肯定式或否定式均毫無意義。同時,自然語言中任何有意義的語句(包括否定式)都能推導出一個“背景假設”(預設)。該預設可以表現為另一個語句。比如:“張三很老實。”連同其否定式“張三不老實。”都能推導出一個新的語句:(曾)有個叫張三的人。
語義預設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存在預設、事實預設和種類預設。本文只涉及前兩種,故不談種類預設。
3.1.1存在預設句
存在預設是指交際雙方對世界上的事物和人的存在的認識。這種預設的推知不需要語境,語句中的謂詞所表示的屬性或者屬于或者不屬于這個專名的指稱。
{16}有孩子爬起來看月亮。→(預設)孩子爬起來看月亮存在一個孩子
{17}有善良的大媽頂著雹子來勸我們→
善良的大媽頂著雹子來勸我們存在一個善良的大媽
{18}有趙四爺做內線,(大家都放心多了。)→
a1趙四爺做內線a2存在一個趙四爺
3.1.2事態預設句
事態預設是指交際雙方在交流過程中預先肯定或否定的一些事實情況,它常常體現為一個或一組表征具體實施的體驗命題,是一些事前就存在的事實,它無須語境的加入。
{18}有趙四爺做內線,大家都放心多了。→
a3在觀念世界里,大家都認同趙四爺做內線具有不一般的能力。a4在趙四爺做內線之前,大家不太放心。
{19}不要緊,有我侍候他呢!→
在觀念世界里,“我”能夠照顧好“他”沒有我侍候他,大家很擔心。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復句中,“有”字句才存在事態預設,否則只有存在預設。根據考察,只有在復句中才可以使用有定NP。
3.2關于“預設觸發詞”
下面對比一般存在復句(一般句)與有定NP存在復句(特殊句)的否定式。
Ⅰ一般句
{20}有一輛汽車開到市政府門口,兩個軍官走出來。
a1沒有一輛汽車開到市政府門口,也沒有兩個軍官走出來。
a2?有一輛汽車開到市政府門口,沒有兩個軍官走出來。
Ⅱ特殊句
{21}有趙四爺做內線,大家都放心多了。
b1沒有趙四爺做內線,大家不放心。
b2有趙四爺做內線,大家不放心。
我們可以看到,一般句和特殊句的否定式很不相同。在a1和b1句中,前后兩項都是否定,結果是a1是原式的否定式,b1的真值卻和原式差不多;只有后項否定時,a2不太合語義,而b2卻完全沒問題。我們認為,一般句和特殊句之所以不同,特殊句之所以能產生事態預設,是因為有一個表達相對概念的實詞,由于相對概念總是與另一個同它相對的概念相聯系,因此就會多產生出一層預設。一般將這種表達相對概念的詞稱為“預設觸發詞”。
預設觸發詞是相對預設存在的標記,預設著事態的變化、重復、延續的結果。具體的預設觸發詞有:
Ⅰ某些含蓄動詞等和某些狀態變化動詞含有事實預設。如:變、變化、開始。
{22}可是,這幾年有毛主席領著大伙兒,人好像都變了,誰喝我一碗熱茶,都必說聲謝謝,叫我覺得自己并非完全沒有用處!(《女店員》)
Ⅱ某些表示重復意義的詞含有事實預設。如:繼續、總、又、還等。
{23}假若曉荷和他自己同樣的被人家拖了來,曉荷就不至于陷害他;不過,曉荷總是曉荷,有曉荷的地方必不會有好事。(《四世同堂》)
Ⅲ還有時間詞、對比詞、主觀評價詞、助動詞、語氣副詞等。
{24}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效力;現而今,宋恩子,該怎么說啦? (《茶館》)
{25}在這年月,有金三爺的身體比有咱們這一肚子書強得太多了!(《四世同堂》)
{26}我今天燙貓頭鷹頭,你馬上也就照樣的去燙,有咱們兩個人在北海或中山公園溜一個小圈兒,明天全北平的女人就都得爭著改燙貓頭鷹頭!(《四世同堂》)
在有些特殊句中,雖然沒有出現“預設觸發詞”,但根據前后兩項的語義關系,這些預設觸發詞也是可以不出來的,因此,真正決定有定NP在“有+NP+VP”句中出現的條件是這個結構本身與之相連的前項或后項之間的語義關系。因為復句之間的語義關系在人的頭腦中有一個默認值,所以,如果從句法形式上看,應該說公認的各種類型的有定NP就可以出現在包含存在句的復句中。正如Mcnally(1997)所指出的英語中的情況一樣:“確指限制是由存在句所在的語境造成的,而不是存在句這一句型語法化的結果。只要語境準許,所有類型的NP都可以用在存在句中。”
4.有定NP與包含存在句的復句的兼容性
4.1有定性
國內外不少于法學家都認為,漢語句子的主語是指確定的、已知的事物。賓語一般表達不確定的、未知的事物。也就是一般認為主語有定,賓語無定。那么,所謂有定、無定(或定指、不定指),到底是指什么已確定或還沒有確定呢?根據陳平(1987)⑥的說法,應該是發話人對受話人能否“將實際所指對象從語境中辨析出來”而確定的。他認為,只有在下面三種情況下,受話人才具備有效辨析的能力,發話人才會使用有定的形式。一是說話人所說的名詞性成分是回指性的,這里說的“回指”是廣義的,即不限于一次談話中;二是該名詞性成分的所指對象就在說話現場,可以靠非語言手段指示;三是該名詞性成分的所指對象可以靠有關事物間從屬或連帶關系的常識推導出來。一般典型的有定名詞是人稱代詞、專有名詞和“這/那”+(量詞)+名詞。
4.2有定性和新(未知)信息的關系
Halliday(1994)認為新信息是交際過程中說話人要傳遞給聽者的,希望引起其注意的內容,在說話中具有新聞性。可以是聽話人不知的內容,也可以是聽話人意料之外的或是說話人認為重要而強調的內容⑦。它可以是第一次引入語篇或假定語篇接受者不知道的信息。語篇中的信息是已知還是未知是由說話人根據對聽者的知識判斷決定的。由此可見,有定性與新信息都是語用范疇內的概念,都涉及說話人意圖和聽話人的合作,都是由說話人選定的并以聽者為指向的。有定NP不能等同于舊信息,盡管有時或大多數表達的是舊信息。既然絕對不能因為無定NP表達的是新信息,而有定NP可以表達已知/舊信息就排除有定NP可以表達新信息的可能。我們認為,有定性不應該成為劃分新/舊信息的可能。新/舊信息應當以當時說話/語篇貢獻大小界定,既要考慮到說話人的意圖又要考慮到聽話人的解釋。意圖的實現與否取決于聽話者的合作程度的高低。
{27}A:張三昨天和一個女孩子看電影了。
B:那他女朋友李四知道嗎?
A:當然,那個女孩子就是李四。
B:啊?
在該例中,對于說話人來說,一個女孩的指稱是特定的,已知的,即指李四,而B卻不這樣認為,他假定A遵循了合作原則中的足量原則,所以才會反問。對于B而言,“一個女孩”是新信息,是不確定的,A恰恰利用了B的合作,取得了其交際的目的——愚弄了B。
4.3有定NP與包含存在句的復句的兼容的作用:提醒、強調
如果遵循Halliday(1994)的有關新(未知)信息的界定,那么,有定NP完全可以獲得新信息的地位。因為說話人為了當前交際的需要完全可以將一個雙方了解的信息重新提及,用以提醒說話人注意某人或某物的存在,或認為某一信息重要而加以強調。
{28}告訴你,瑞豐,你要樂觀,要努力,要交結的廣,有這三樣,一個人就可以生生不已,老有飽飯吃!(《四世同堂》)
{29}可是,有那具死尸躺在那里,她不敢不跑。(《四世同堂》)
在例{28}中,說話人認為“樂觀、努力、交結的廣”這三樣很重要,所以將這些用“有”字句加以強調。在例{29}中,說話認為了提醒聽者“死尸”的存在,說明“她不敢不跑”的原因。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有定NP傳遞的信息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其所指是聽者可以在語境中辨別的,它引起聽者特別注意某個事物的存在。另一方面,它傳遞新信息,這是一種帶有已知背景的新信息,預示這將是要討論的重點問題。
結語
本文從實際語料出發,探討了漢語中一種特殊的有定NP出現在包含存在句的復句中的情況,并對此現象從邏輯學和語用學作了初步的描寫和解釋,并進一步認為只要條件符合,有定NP就可進入此結構。從我們搜集的語料來看,無定NP的用法占大多數,有定NP的用法也存在不少。用典型效應來看,那些表示無定性的NP是典型成員,表示有定性的NP是邊緣成員。然而,這并不排除邊緣成分作為范疇成員的可能性。
注釋:
①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②劉月華,等.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3.
③轉引自范繼淹無定NP主語句[J].中國語文,1985(5).
④房玉清.實用漢語語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⑤涂紀量,編.語言哲學名著選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⑥陳平.釋漢語中與名詞性成分有關的四組概念[J].中國語文,1987(2).
⑦唐納德·韓禮德,著.李戰子,周曉康,譯.韓禮德語言學文集[C].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蔡瑋.帶定語兼指的“有”子句[J].鎮江師專學報,2000(2).
[2]陳小平.關于存在問題[J].哲學研究,1997(12).
[3]戴曼純,于剛.英語存在句研究二題——確指性與一致[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9).
[4]宋宣.現代漢語預設句初探[J].貴州大學學報,1996(2).
[5]肖俊洪.信息結構與There——存在句“實義主語”的“確定性”[J].外語學刊,1994(2):22-27.
[6]張紹杰,于飛.英語存在句中名詞詞組的確指限制[J].江蘇教育學報,2002(3).
[7]鄭天剛.有定形式和無定形式的語用功能[J].南開學報,1998(4).
本文是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NJSY1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