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甜
摘 要: 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養模式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深入剖析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養模式的特點、內容和作用,致力于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 非全日制研究生 多元型培養模式 高等教育
自2017年開始,非全日制研究生與全日制研究生正式實行并軌,引發新一輪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各綜合性大學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管理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招生、入學、培養到最終的學位授予,堅持與全日制研究生保持同一質量標準,嚴進嚴出。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指在從事其他職業或社會實踐的同時,采取多種方式和靈活的時間安排所進行的非脫產學習。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有限,但擁有強烈的求知渴望,希望在提升學歷的同時,努力提升個人文化素養。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養模式是相對于單一型培養模式而言的,在培養過程中將學生的學術能力、研究能力、應用能力、通識能力等有機結合,除專業能力培養之外,也將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人格魅力、道德修養、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培養。所謂多元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是指基于現有的學術培養模式,對原有培養模式進行拓展和創新,同時對現有各類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各類行業專業技術型高層次人才的目標。
一、非全日制多元型培養模式的特點
(一)培養形式多元化
受限于兼顧工作和學習的雙重任務及有限的時間精力,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非脫產的學習方式。在授課方面上采用集中、業余和周末授課等方式。根據學科優勢及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薄弱程度,靈活安排和調整相應的課程。同時,為了完成課程內容,保證授課質量和效果,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全日制研究生的教學資源,自主選擇全日制研究生的課程,作為鞏固和彌補。
(二)培養資源多元化
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年齡差異較大、職業背景不同、知識基礎薄弱等問題,一名指導老師難以完成培養任務。因此,非全日制多元型培養模式以學科為依托,導師組為基礎,對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雙導師制”。所謂“雙導師制”是指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導師分配時,會同時分配兩位導師,一名是校內導師,另一名是校外(外聘)導師,校內導師主要負責課業和論文的指導,校外導師則負責應用研究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這樣既能夠充分利用校內和校外多種資源做到優勢互補,又能夠對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科學化的管理。
(三)培養路徑多元化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不僅僅局限于依托校方資源,還能通過產學研基地、校企合作、校際合作、國際合作等多種途徑完成培養。校方必須把握好基礎學位課和核心專業課,其他課程可以交由相關機構完成,并且可以嘗試將跨一級學科課程授權于相應的科研院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
二、非全日制多元型培養模式的內容
(一)修訂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方案
根據“雙一流”大學建設要求,以學分制為核心,適時修訂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方案,統一重新規劃。以培養目標為導向,根據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需求和特點,結合全日制培養方案重新修訂適合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按照“堅持同一標準,保證同等質量”的要求,確保不論是上課形式還是授課時間都更加具有靈活性、動態性。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將零散或是師資力量不足的課程進行小幅度調整,在滿足學分制要求的基礎上合理配比縮減學分。二是適度增加應用型、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應用能力,主要體現在公共選修方面增加能夠培養學生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課程,如《社會科學方法論》、《知識產權與信息檢索》、《科學倫理與道德》、《公文寫作》及《科技論文寫作》等。三是制訂多樣化的培養方案以供選擇,充分考慮學科優勢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特點,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滿足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現實需要。
(二)制訂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計劃
根據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方案,結合多元化培養目標制訂相應的培養計劃,適當提高專業課程要求,確保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質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非全日制多元型培養模式倡導學生在一年內修完所有課程,因此在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計劃時要特別注意時間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非全日制多元型培養模式在彈性學制的基礎上,對有特殊情況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如休學、駐村、掛職、輪崗、生育等,適當放寬在校最長學習年限。
(三)實行多元化靈活授課
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多元化課程設置,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根據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點,結合多元化的培養方式,對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多元化課程設置。二是采用靈活的授課方式,利用“互聯網+教育”、慕課等新媒體形式推送給非全日制研究生,滿足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的需要。三是非全日制教學培養不等于全日制化,必須做好區分,必須保障課程質量,突出培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包括對新知識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滿足學生對知識的追求。四是為了保障學習效果,將學生的共性與個性做具體劃分,整合強化后形成完整的多元化培養特征。
(四)實行學業中期考核
為了落實非全日制培養方案,非全日制多元型培養模式以學分制為核心實行學業中期考核,緊緊圍繞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個人素質和學術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學業中期考核合格的學生將通過多元化培養路徑推送給產學研基地、企業或校外科研機構開展下一個培養環節的研究工作。學業中期考核未通過的學生將面臨課程重修或補考,高校需要對這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學業預警,督促其在培養環節時間節點按時完成學業要求,必要時可以實行分流和淘汰制。實行學業中期考核,就是為了保證多元型培養模式的正常運行,是調節教學內容與教學秩序的“潤滑劑”,是實現培養環節轉換的關鍵一步。
(五)做好學位論文
進一步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論文質量一直是導師們殫精竭慮思考的問題。非全日制多元型培養模式充分發揮“雙導師制”的優勢,對學位論文的指導貫穿學生論文寫作的始終。從選題、開題報告、中期檢查報告到畢業答辯,每個環節都至少有兩位導師對其進行指導,其中校內導師注重理論基礎的引導,校外導師注重研究方法與科學思維的引導。非全日制研究生將兩者有機結合有助于順利完成科研工作。此外,為了保證導師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必須建立全程動態監管體系,以學生反饋的教師指導情況為依據,作為導師年終考核和年度經費撥付的重要依據。
三、非全日制多元型培養模式的作用
1.優化資源配置
非全日制多元型培養模式以多元培養目標為基礎,能有效整合校內校外多種資源,統籌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優化資源配置,著力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全方位加強非全日制研究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研究方法和思維模式的學習。在統籌和協調方面,突出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養模式的特點,將多元化形式、多元化資源和多元化路徑有機整合,尋求最佳資源優化方式。
2.提高科學管理能力
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養模式有利于高校提高科學管理能力,在前期,需要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的劃分與整合,既要遵守教育發展規律滿足個體偏好差異,對每個學生的氣質類型、學習風格、工作領域、發展方向等做深入分析,又要合理規劃配備教育資源,在教學設施、教師安排、教學環境、教學方法、課程體系等方面做相應調整。在后期,利于促進高校自覺提高科學統籌和規劃能力,提高復合型、應用型和實踐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能力,不斷完善培養體系,提高培養質量。
四、結語
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養模式是時代的產物,不僅能滿足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個性化需要,還能全方位地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本文僅通過對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養模式做了一些嘗試與探索,為培養與時俱進的應用型人才,還需要不斷完善、不斷開拓、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陳聞,王現彬,李久東.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完善: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的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0(6):131-137.
[2]吳志倫,陳姝雨.推行彈性學制加快碩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步伐[J].中國高教研究,2005(06):25-27.
[3]劉大雙,魏萍.非全日制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全程監控研究[J].科教文匯,2018(409):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