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莎
摘 要: 新時期的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指手工勞動,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職業道德文化。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較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技能型高素質人才,工匠精神正切合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師”,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有一批具備工匠精神的教師隊伍,這正是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靈魂和核心保障。本文從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到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現狀進行分析,再到工匠精神對于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最后通過加強師師德師風教育、完善培訓機制、建立科學考核、鼓勵校企合作四個方面闡述具體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教師隊伍 工匠精神
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體制中高職院校在技能型高素質人才培養方面擔負了重要的任務。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工匠精神,才能在實際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技能,從而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目前階段我國高職院校雖然已經意識到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但是忽略了教師是教學實施的責任主體,沒有強調教師隊伍建設中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性。基于此種情況,筆者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中的工匠精神培養進行了全面的研究與分析。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古語有云“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不論是傳統的師徒還是現代的職院師生,在培育工匠精神過程中應首先關注發揮示范、引導作用的師傅和教師。“工匠精神”包含“工匠”和“精神”兩個方面的特質。“工匠”指的是技術技能的傳授,“精神”指的是教師愛崗敬業、關愛學生、追求卓越的育人精神。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首先是技術技能上的“授”和“受”的責權關系,學生對教師有一種權威式的認可。工匠精神體現在高職教師身上,表現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執著專注地追求提升教學質量,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幫助學生不斷改進與完善。同時也要看到,隨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來越被重視,教師“以德育人”的作用進一步被強化。在現代職業教育中,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學生雖然知識儲備有限,精神體系尚未完善,但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除了授受的技術技能外,教師通過人格精神的“示范”或者“榜樣”,感染和影響處于發展、成熟過程中的青年學生,潛移默化地促進高職學生工匠意識的樹立和強化是非常重要的。
二、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分析
“工匠精神”這一概念是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來的,所謂工匠精神是一種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時工匠精神也是一種結合傳統內蘊與現代價值的精神體系。從“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內容看,大量的高尖端技術成為發展戰略的要點,因此,只有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術人才才能推動“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進一步發展。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提出我國技術發展需要建立在工匠精神的基礎之上對工匠精神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即工匠精神并不是單純的一味堅持,而是包含職業技能與職業道德在內的綜合精神價值體系。工匠精神不僅是現階段我國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而且是經濟振興的基礎。從理論方面看,現階段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當中必須牢記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價值,將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匠精神的闡述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社會公眾及教育主管部門對于高等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養給予高度的關注。從實踐方面看,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也得到進一步論證,2018年為了阻礙中國5G戰略的實施,美國通過技術封鎖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對我國的技術制裁,部分企業長期以來過于依賴進口,在核心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對較小,從而受到毀滅性打擊。因此,工匠精神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重點關注內容。
三、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現狀
自從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針對教育領域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取得較為顯著的提高。例如,教師水平與能力相對于過去已經有了較大的改善;針對教師的評價機制、職后培訓機制逐漸趨于完善;“雙師型”教師在教師隊伍的比例越來越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職院校所面臨的環境發生變化,因此,現階段高職院校在教師隊伍方面存在許多需要進一步改革與完善的問題,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進行教師招聘時對應聘者的實踐能力重視程度明顯不足,目前階段許多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招聘的過程中沒有將應聘者的在企業的實踐能力作為重點考察條件,因此必然導致教師在實踐能力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養;(2)針對教師培養的方向存在偏差。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存在差別,即基礎教育階段主要是以理論教學為主,而高職教育教學則需要以具體技術為教學對象。因此,從高職院校教師的能力組成看教師能力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專業技術能力,二是教學能力。只有實現兩種能力的同步提升才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從總體上看,現階段高職院校在對教師進行培訓的過程當中并沒有認識到專業技術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而僅僅是從教學能力入手進行培訓;(3)專職教師下企業頂崗實習時間不夠,甚至在企業中學習僅流于形式。部分高職院校老師頂崗實習都是利用寒暑假時間,而頂崗實習是否取得實質性效果,真正實現連續性的技能學習,這取決于有效的考核和教師對自己技能學習提升的迫切性。
四、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分析
(一)工匠精神是教師教學態度的重要體現。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工作態度會直接影響教學效率與學生未來的發展,因此,從教師的工作態度入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于整體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工匠精神強調高職院校教師需要將“教書與育人相統一”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事業,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學生的能力,從而滿足時代發展的實際需求。因此,教師是否具有工匠精神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師的教學態度,正因如此,高職院校在教師隊伍建設過程當中必須進一步強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二)工匠精神是教師隊伍穩定發展的保障。
工匠精神能夠確保教師隊伍的穩定發展。對于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來說,采用“老、中、青”協調發展的模式是確保整體教師隊伍穩定性的重要措施,但是從最近幾年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發展具體現狀看,中青年教師居多,具有較為豐富經驗的老教師較少,這就在教師隊伍建設中需要具有豐富經驗的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和技術技能上進行指導和培養。通過這一措施,讓中青年教師很快地制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迅速地成長。
(三)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
高職院校教育關系到我國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現階段高職院校需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并進一步認識到高職院校改革及師資隊伍建設的長期性,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師隊伍建設中,通過加強校企合作,融合發展等途徑促進教師隊伍的發展。
五、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工匠精神的培養
(一)利用環境熏陶,為加強師德師風教育營造氛圍。
高職院校應對工匠精神進行宣傳,營造好培育的氛圍,將工匠精神包含的精益求精、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精神融入教師隊伍建設中,使得工匠精神不僅能夠在教師心中充滿力量,更能夠讓其外化為教師嚴于律己、嚴謹教學的工作態度。工匠精神并不是單純關于技術發展的精神,同時還包含職業道德、人格發展等人性化因素在內,其中職業道德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內容。在高職教育中教師作為教學的重要實施者必須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才能引導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做到一絲不茍,專注于科研與教學才能讓學生明白工匠精神的真正內涵,而這些正是師德師風內涵的具體表現。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教師隊伍建設的過程當中必須進一步加強教師師德師風的建設工作,通過提高教師師德師風加深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例如:在老師的職稱評定中,制訂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作為基本條件,只有在學生對老師的評價達到80分以上才能允許老師進入當年的職稱評審,這一規定體現了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獲得學生的認可是非常重要的。
(二)完善培訓機制,為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有效途徑。
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教師群體中的體現主要體現在教師專業技術能力及教學能力的方面,要求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學習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及教學能力。在現代社會當中專業技術與教育技術的發展一直處于更新相對較快的狀態當中,因此,單純依賴于教師本人的自學依然存在缺陷,基于此種情況,高職院校必須為教師專業能力及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環境基礎。筆者認為目前階段高職院校針對教師的教育與培訓機制已經無法滿足高職院校教師能力提升的實際需求,現階段首先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師培訓機制,利用慕課平臺、微課等方式為教師提供更加便捷的再學習途徑,從而滿足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同時,從高職院校的教師教學工作的具體內容中可以發現需要進一步加大對高職院校專業能力的培養力度。從工匠精神的本質看,只有建立在對所教授課程的深入理解之上才能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將自己所學習到的內容傳遞給學生。因此,培養高職院校教授隊伍的工匠精神必須進一步加大對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術的培養。
(三)建立科學考核,為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有效保障。
教師考核制度是引導教師隊伍建設方向的有效保障,在日常工作當中教師會根據考核的具體指標與內容完善自身能力,從而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但是從總體上看目前階段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師考核指標方面都存在較大的欠缺,這就導致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中工匠精神的培養存在阻礙。筆者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認為現階段高職院校教師考核制度的改革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在進行教師招聘時關注教師的工作經驗,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之間存在著較為鮮明的區別,即高職院校教學主要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因此,教師的實踐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基于此種情況,在進行教師招聘時不僅需要關注于教師的科研能力及學歷,同時還需要關注于教師的工作經歷,優先錄取具有一定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2)以工匠精神內涵作為教師的基本評價標準。目前階段高職院校教師評價主要采用論文、教學比賽等方式進行,在這種評價模式當中教師的能力無法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也無法實現工匠精神的培養,基于此種情況,在教師評價制度中可以融入技能競賽的考核,例如在院校中可以開展各個專業的技能競賽,通過學生競賽的情況,對指導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3)打破專業職稱的終身制,加強專業技術職稱聘任期間的年度和業績考核制度,如對于在每年的教育教學考評中連續兩年低于80分以下的老師;對于在師德師風方面有嚴重問題的老師;對于學生評價非常差,通過調查上課確實質量不高的老師。通過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經過各方面的綜合評價,對于不適合繼續聘用的人員,取消繼續聘用的資格,實現專業技術人員的能上能下。(4)建立完善的獎勵制度,通過獎勵激發教師內在的驅動力,并按照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完善自身能力,從而實現整體教師隊伍的進一步發展。如可以在每年的優秀教師的評定中加入“匠心育人”的標準;鼓勵老師在科研和教學上創新,可以評定“教學十佳”、“科研十佳”等獎勵機制鼓勵廣大教師潛心于教學和科研。
(四)鼓勵校企合作,為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企業支持。
高職院校要通過校企合作這個橋梁紐帶,讓專業老師能夠走向企業學習,讓企業的骨干力量將技能帶進課堂,完善校企合作機制,搭建互動交流平臺。(1)讓具有“雙師型”素質的老師能夠依托企業進行頂崗實習;(2)鼓勵合作企業的骨干人員到高職院校任教,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通過校企合作將教師的理論教學和企業人員的技能教學有機統一起來,將工匠精神的培養發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
[1]王勇強.工匠精神視域下的高職院校教師激勵策略探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S2):194-196.
[2]劉姍姍.工匠精神:教師教學技能的靈魂[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6):98-100.
[3]胡善珍,王偉浩,濮光寧.基于工匠精神的跨界應用型教師培養制度創新——以安徽財貿職業學院實踐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7(07):121-123.
[4]闞國坤,沈世江.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工匠精神”高職教師的培養與塑造[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23):280-281.
[5]王秋夜.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培養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20):144-145.
[6]葉美蘭,陳桂香.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意蘊及其實現路徑的選擇[J].高教探索,2016(10):27-31.
[7]李夢卿,楊秋月.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耦合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