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杰 王鑒棋 李宏英
摘 要: 貿易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對于貿易阿的影響愈發深遠。作為跨國貿易中必備的工具,語言源自文化并反映文化,對于貿易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產生積極作用。本文旨在探究在這場貿易全球化的博弈中,漢語的國際推廣及教育所面臨的機遇與發展關鍵。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 國際貿易 中外貿易文化 貿易全球化 商務漢語
在國家不斷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世界范圍內貿易資本全球化進程不斷發展。在貿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間貿易力量不容小覷。伴隨著國際貿易壁壘的不斷消失,先進的技術和充足的資本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著有條不紊的合理配置。中國作為貿易大國,與世界各國都有大量的經濟貿易往來,在此背景下漢語熱出現得恰時恰當。
一、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現狀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給沿線國家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可以深化地區合作,實現共贏發展。同時,漢語國際傳播已成為我國公共外交的重要活動,是國家戰略實施的有效方式,“一帶一路”建設給漢語國際傳播帶來了新機遇[1]。
自半個世紀以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發展迅速,在國內外都真正發展成了一項事業。如今的漢語教學已逐步形成“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教育”并舉的全方位推廣戰略,初步實現了“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雙軌推動模式。對外漢語教學起始于漢代,是指在漢語環境中進行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漢語國際教育則是在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指的是在非漢語環境中進行的二語習得教學。前者是整個漢語教學發展歷史的基石, 而后者則是漢語走向世界,實現真正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渠道[2]。在目前中國的各大高校中,都開始設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培養輸送相關的人才。
在國家層面,作為官方的漢語傳播教育機構,孔子學院在世界范圍內不斷發展,為世界各地想要學習中華文化和漢語的外國人和華僑提供學習的機會與場所。孔子學院的誕生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與需求,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中華文化成為世界各國迫切想要了解的重要戰略內容。孔子學院作為官方組織,主要工作是促進中外文化語言的交流,推動世界多元文化和諧發展。孔子學院難以很好地滿足貿易需求。調查表明,多數漢語學習者對于漢語學習存在一定困難,這與漢語本身是一門較難掌握的語言密不可分。針對國際性的漢語教育活動中,漢語教學內容存在片面化,缺少針對性,尤其是針對民間貿易往來的教學內涵匱乏。外國商人迫切希望掌握能應用于貿易洽談的實用漢語,并以此學習和了解中國的貿易文化,但在實際調查中發現,一些對外漢語培訓教育沒有很強的針對性,主要進行的是全面無差異性的基礎教育,這無疑拉長了漢語學習的進程,對于時間寶貴的貿易從業人員而言是比較難接受的。
二、漢語教學中的貿易文化
對于要學習漢語應用于貿易往來的外國學習者而言,除了語言本身外,他們同樣渴望學習附加在語言之上的文化。貿易文化差異集中體現在風俗習慣、表達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方面。不同背景文化的商人往往會存在一些貿易文化上的差異導致一系列的文化沖突及誤解。
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外國學習者更希望可以在學習漢語的同時,學到中國的貿易文化。在國際商務談判過程中,談判雙方的表達方式和思維理解能力會受到自身文化的影響。由于文化不同,導致在談判過程中存在理解上的差異,這導致國際商務談判的進行受到一定的影響[3]。西方商人對于中國的含蓄隱晦說辭無法理解,中國商人對于外國商人的直接坦率表示難以接受,因此,文化沖突在貿易中成為一道隱形的壁壘。對于中外民間貿易往來而言,了解熟知甚至掌握對方的貿易風俗習慣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例如,中國商人十分講究人情味,一些猶豫不決問題的談判,往往會安排在酒桌上進行。雙方有了愉快盡興的酒局后,一些問題迎刃而解。但在外國商人的貿易理念中,貿易談判是十分嚴肅的事情,往往重要的事情會在會議廳等嚴肅的場所抑或是咖啡廳等保持清醒狀態的場所進行。面對中國的飯桌文化和酒文化的沖擊,一些初來中國從事貿易的外國商人無所適從。
思維方式的差異在中外雙方交流的過程中也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由于教育背景和文化導向不同,中國人自古個性多為含蓄內斂,在提出一些觀點與想法時往往不會直截了當地說明,中國人更傾向于借助一些委婉的表達方法,含蓄地向對方透露自己的想法。對于外方商人而言,這樣的表達方式對于其漢語理解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需要揣測漢語文字下所蘊含的多重含義,這便給沒有接觸過中國溝通文化、貿易文化的外國商人出了一道難題。雙方一旦出現意思理解的偏差,后期的洽談就會出現更深的誤解,從而對貿易產生消極的影響。
文化反哺于貿易的意義值得我們深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有商務漢語需求的外國學習者而言,更快更好更深入地了解語言的風俗和文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極大的必要性。
三、商務漢語發展的關鍵
在中國內地的高校和教育機構中,對于商務漢語本身的定位存在一定的爭論。商務漢語的針對群體是可預見的,但考慮到商務漢語學習者的個體需求、實際用途和貿易領域的差異性決定了商務漢語需要具備個性化特征,不同于漢語的基礎教學。各個行業需要用到的貿易用語和術語存在一些差異,這讓商務漢語課程的開設和教學內容的選擇存在一定困難。
漢語國際傳播的目的是把語言作為對外貿易交流的前提以助力經濟的發展。如果說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必然的話,那么各國發展必須以了解與認識為前提,語言是人們交流的主要手段[4]。貿易談判中的語言溝通障礙必須被打破,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國際貿易洽談中的交流自由順暢地進行。對于中外雙方的商人而言,如果使用同樣的語言,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雙方拉近距離,從而使談判氛圍更融洽,有利于貿易的促成。在中國,外商可以掌握并使用漢語,對于貿易中的溝通帶來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商務漢語是注重實用性的語言,對于語言四大技能:聽、說、讀、寫的側重點應該在教學中被相應區分開來。商務人員在貿易的談判階段,更多使用的是聽力與口語技能,其次為閱讀,最后為寫作。在面對面的談判中,對于聽力口語要求較高,要求商務人員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能快速聽懂對方所講,并及時做出相應的回答。在郵件文件等往來過程中,商務人員可以借助一定的翻譯工具幫助對語言的理解及應用。不同于普通漢語教學的四大技能的協同發展,商務漢語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特別注重聽力技能與口語技能的培養,相關的教材制定更應當突出實用性。
在當前環境下,商務漢語開設的外部條件十分有利,社會需求的呼聲日漸高漲,如何合理明確商務漢語本體性質成為商務漢語發展的重點。本文提出,應該從現有培養體系內部細化培養目標,培養出商務漢語領域的教育師資人才。針對這一特殊的實用漢語進行教學推廣,可借鑒商務英語的發展模式,將漢語的推廣以點帶面,不斷推進發展,將漢語推廣真正變成語言實用性的普及運用。
四、漢語文化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貿易全球化帶來的是文化沖擊和經濟資本的合作碰撞。在這樣的多元環境下,漢語借助貿易全球化帶來的學習需要和漢語熱的風潮,可以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語言的力量與文化的魅力。借助經濟往來的平臺發展漢語,也可以很好地反哺中外民間貿易的長遠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為語言障礙和文化沖突帶來的經濟貿易損失。中國在進一步改革開放的環境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強化中國與周邊國家及世界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這是一個文化與經濟充分交融的時代,經濟發展,教育先行,這也是提高對外交流水平的關鍵[5]。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和周邊國家及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會愈加頻繁,正確利用經濟的載體,讓漢語教育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借此推動經濟的協同并進。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國際化進程加快,中國的國際化必然促進漢語的國際化發展。具體而言,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在“地球已成村”的當今世界,隨著中國愈加深入地融入國際社會,以及“中國制造”“中國裝備”“中國創造”不斷走進世界各國。
隨著世界對中國立場、中國聲音關注度的不斷提高,以及中國人、中國事的“中國新聞”逐步成為世界新聞,同時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的需要,中國的語言——漢語及中華文化必將走向世界,并在中外交流中發揮越來越大的媒介功能[6]。針對經濟而言,更是作為必不可少的語言載體,在語言文化上,寄托的是對中外經濟發展的高度支持與期許。
對外漢語教學在這場充滿雙刃劍的全球化貿易中可以發揮很大的影響力,但同時也會受到相應的文化沖擊,找準自身的定位,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對于未來的漢語發展和中外貿易的健康持續推進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
五、結語
在“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與貿易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漢語在世界的推廣及發展對于世界經濟貿易的往來有重大的影響,將對外漢語教學與貿易全球化相結合,不僅提高了漢語及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還促進了中外貿易的不斷繁榮,從而實現了教育、文化、經濟的三位一體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寶貴,尚笑可.“一帶一路”倡議下漢語國際傳播的新機遇、新挑戰與新作為[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6(02):121-130.
[2]張蘭.漢語國際教育推廣之現狀與發展——以泰國漢語教學推廣為例[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5(12):86-87.
[3]陸燕林.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7(54):39.
[4]商田蓉.漢語國際化傳播的經濟價值[J].經濟研究導刊,2017(35):168-169.
[5]馬周洲.“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11):108+110.
[6]李泉,張海濤.漢語國際化的內涵、趨勢與對策[J].語言文字應用,2014(02):107-117.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暨新苗人才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7R409036)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