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薇
摘 要: 農業文化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和糧食被視為立國之本,漢字里蘊含著豐富的農業文化信息。本文嘗試回溯字源探究其文化內涵,并以此理解中國獨特的農耕文化與漢字的相互性,并思索如何將漢字文化應用于對外漢字教學。
關鍵詞: 對外漢字教學 漢字文化 農耕文化
一、引言
歷年來對外漢字教學,較重視漢字教學的實踐性,相對忽略漢字文化的價值,對漢字學習趣味性和形義聯系的問題關注不夠。隨著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的出現,對漢字文化學的產生形成強大的推動力,漢字文化學的崛起,將漢字形義關系的研究進一步延伸至文化領域。何九盈(2000)指出:“文字是文化的產物,又服務于文化,促進文化的發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漢字文化學是跨學科多元化的理論,將漢字與文化因素教學相結合,是漢字教學的新研究方向。語言習得不僅關注語言本身,還關注語言與社會、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文字與文化的深化是語言的學習也是知識的學習。漢字文化學是漢字教學的新研究維度,本文從漢字文化內涵探討古代農耕文化,以此探求農業發展歷程與漢字的相互性。
中國以農立國,興至神農之世,農業是上古社會的主要經濟型態。漢字能充分體現農耕種植、農具的發展變化及先民的思想觀念,從漢字可以探究古人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文字是人類文化世界的產物,漢字獨特的文字體系,保留著遠古先民的生活信息與文化內涵,漢字記錄著華夏農業技術的進步與文明的歷程。遠古祖先從獵狩、采摘野果到漁獵畜牧逐漸進展,由于地理環境的改變,殷商時期進入農業社會,促進先民對于自然萬物的敬畏與崇拜,卜辭有著各種天文、農作物資料,甲骨文也有大量與農事和農業相關的漢字,對農作物的分類、命名和禾苗生長情形都做了細致的分類與描繪,文獻有百谷,《說文》禾部八十七個字,蔬菜字頭有八十二個,可歸并出五十六種蔬菜。糧食作物分為八類四十個字,田部有二十九個字。由漢字的農作物分類與部件的應用,巨細靡遺地創造出農業用字,表現出我國對于農耕文明的重視與進步。
農耕生活方式產生的漢字,其構形充分映照了當時的生產面貌。殷商開始了播種和移栽谷物,稻作生產成為經濟的來源,對于自然事物的直觀感悟,有許多種植農作物的農業用字產生,漢字如實地反映中國農業社會的生產狀況,農作物的稻谷分類與造字隨著農業種植與發現推陳出新。原始農業發展成熟的特點是利用并改進農具,勞動工具力、耒、犁的改進發明也充分體現在漢字之中,農具、耕作方式的改進,記錄著先民生產方式的變遷。
漢字對于中國文化傳統的建構有著深遠的影響。漢字不僅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且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打破時空的限制,漢字其獨特的形體結構,保存造字時的文化內涵、思想意識與觀念。錢穆(1988)說:“要明白中國文化之所以能擴大在廣大的地面上,維持至悠久的時間,中國文字之特性與其功能,亦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陳寅恪(1986)曾經說道“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漢字是研究文化的寶貴材料,也是獨特原始的史料與活化石。先民對于農業社會細致的觀察,在漢字的創建中可窺見其思路內涵。
漢字的產生是觀物取象,字形源于對自然的模仿與體驗,古漢字的型態積淀著遠古時代生產方式。《說文解字》是首部解說文字原始形態結構和考究字源的專著。本文以說文為主,初步整理上古農業社會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農業用字與糧食作物名稱,以探求漢字造字的思路和意義。從偏旁部首的演化亦可以探究文化的變遷。唐蘭先生(1981)曾說:“漢字偏旁:可以指示我們古代社會的進化,因為畜牧事業的發達,所以牛、羊、馬、犬、豕等部的文字特別多。因為農業的發達,所以有草、木、禾、來等字部。因為由石器時代變為銅器時代,所以有玉、石、金等部。因為思想進步,所以有言、心等部。我們假如去探討每一部的內容,恰等于近代的一本專門辭典。”本文對于與農業相關的漢字作檢驗論述,也以部首作大致分類,龍部首、禾部首、田部首、力部首、耒部首、辰部首等,只選取具代表性的漢字,不一一而論。試著回溯字源,以漢字的取象構形、依形定義為特征,以闡釋中國獨特的農耕文化。
三、漢字文化教學的應用
漢字文化開拓漢字研究的另一視野,對第二語言漢字教學亦有所裨益。漢字的特點是表意文字,具有豐富的形象性,對外漢字教學應該善用文字的特征,可以將漢字與圖像配合,深入漢字與文化的相連性,展示形象的漢字的字形與字義的內在關系及發展變化。漢字本義的理解,可以舉一反三,從字擴展到詞匯與文化理解。漢字形態義,其字本義與衍生出的義項,引申義都是有所關聯的,并由漢字解讀連接至詞匯與多義項,是故漢字教學也是漢字文化教學。
漢字與文化是學習漢語的基礎。漢字的問題在于不明白漢字文化的道理,故常誤用或者只識詞匯而不明字義,這是源自對于漢字缺乏質的認識,無論是漢字第一語言教學還是第二語言教學都存在同樣的弊病。漢字的形音義與字源探究,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從字源可以知古今、辨本義,這其實并非艱深的學問,其中蘊含著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知道字的本義就不難記憶其引申義與詞匯用字,漢字的擴展能夠左右而逢源。在對外漢字文化教學中,依據漢字本身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漢字的形、義,并讓學生充分領略漢字文化蘊含,提高識字的趣味性和科學實效性,學生產生興趣就會記得牢,而且它本身就是歷史文化教育,有意識地滲透漢字的文化性,能夠提高漢字教學效率。
對外漢語教學的瓶頸是初級漢語難以進階至高級漢語教學,即使在高級漢語也難讀懂文言文或者古文獻,就難以深入學習。其問題根源就在于初級階段對于漢字的學習不夠扎實,或為求教學效果而舍棄漢字根基的穩固。漢字并非無根之字,歷史打造了漢字豐厚的內涵,若對漢字教學賤古重今,只重視表面書寫與用字,也就是斬斷古今文化的聯系,高級漢語就無階梯可拾階而上,亦無法應用漢字的豐富張力與擴展能力,無論是教與學都應該打造深厚的漢字與文化基礎,如此才能突破瓶頸的束縛,如何更科學地融合古今漢字智慧,這也是漢字教學需要深入探究的。
四、結語
漢字承載著原始農業社會生活的鮮明印記。漢字源于社會群體的需要而創造,是生產勞動的產物,原始農業的發展,在漢字中得到獨特的展現。漢字顯示了我國農業社會的風貌,其農作物細微的分類,反映出先民對于耕種勞動的觀察。從漢字的文化內涵,展現出農耕發展成熟的文化歷程,也體現出古人對待大自然的敬天態度。
漢字的演變是社會發展真實而寶貴的紀錄,透過漢字能探索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形態、農具的演進及農作物的培育方式,記錄著漢字文化的發展歷史,儲存著農耕文化豐富的信息,又體現出原始農業對漢字直接的影響與生成的必然性。漢字是人從內在的主體意識評價并賦予世界某種意義。雖然漢字歷經數千年進化與演變,有些字體已經失去原先的象形特征,或者已經喪失原來的意義,或只是抽象的符號,然而漢字在演化過程中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以漢字文化的視野追溯探究其漢字形、義與解讀其文化含義,將廣博深厚的文字學與文化學有力結合,是對中國文化的有力解讀,也是漢字教學的新維度。
注釋:
①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參考文獻:
[1]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M].濟南:齊魯書社,1981.
[2]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88.
[3]陳寅恪.沈兼士學術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詹緒左,朱良志.漢字的文化功能[M].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2).
[5]何九盈.漢字文化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