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出現新的態勢,歷史虛無主義分子利用新媒體的傳播特征,抨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歪曲黨史國史,稀釋文化自信價值,不斷消解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與文化自信教育,致使部分大學生網上網下呈現“兩面人”的狀態,對黨的認同感降低,精神上缺鈣,歷史觀、價值觀出現偏差。因此,我們需要增強外部保障,完善文化自信的機制保障,深化文化自信教育的人文內涵建設,堅持內容優化,完善網絡文化產品供應。
關鍵詞:新媒體;歷史虛無主義;大學生
一、新媒體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大學生的特征
1.抨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破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當下,我國正處方面于改革攻堅、全力發展的新時代,是一個多元文化碰撞、各類風險凸顯的時期,不可避免地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些許不足,網絡平臺中些許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些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大做文章、肆意夸大,吹捧西方發達國家的制度與社會現狀。大學生群體中真正走出國門充分了解西方發達國家的只占少數,其了解的西方發達國家大多是從網絡平臺中得來的碎片化信息,長期以來,在這種片面的信息的影響下,一些大學生開始盲目接受和認識西方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忽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惡意的評判和否定,在網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妄圖動搖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摧毀人民樹立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這部分大學生沒有認識到我國現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是西方發達國家發展過程中的攔路虎,實事求是的評論可以接受,惡意辱罵就是越過底線,是精神上的“缺鈣”。
2.歪曲黨史國史,褻瀆革命文化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思想觀點被多元文化沖擊,部分大學生在文化信仰上不夠堅定。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打著“學術反思”的旗號抹黑事實,對革命英雄人物進行所謂的“細節”質疑,肆意抹黑、質疑、調侃革命英雄人物。例如宣稱“黃繼光舍身堵槍眼不合乎事理”以及“董存瑞炸碉堡純屬捏造”等言論,不分是非、極力消解和詆毀革命文化。大學生獵奇心理強,熱衷于研究“野史”,容易輕信這種顛倒黑白的“小道消息”,在沒有完全了解事實真相的前提下,就斷章取義,片面歪曲黨史國史,褻瀆革命文化。有的大學生將革命英雄人物與其生活背景抽離,用現在的眼光與價值觀念評價革命英雄人物與歷史。有的大學生受網絡信息平臺解構史實思想的熏陶形成“叛逆”歷史觀,采取“反著來”的態度,顛倒功過是非,丑化、妖魔化黨的領袖,給歷史恥辱柱上的反面人物做翻案文章,這些臆造出的“歷史真相”嚴重歪曲史實,詆毀了革命文化。
3.稀釋文化自信價值,傳統文化認同缺失
在網絡信息平臺中,為了實現特定的目的,一些個人或組織通過長期的、持續的意識形態滲透貶低和排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些組織或個人借助網絡技術平臺的傳播特征與管理漏洞,故意發表針對我國不利的言論,片面瘋狂輸出西方自由主義的價值觀,企圖動搖中國人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信賴和信仰。部分秉持歷史虛無主義的大學生利用網絡信息平臺的便利,打著“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的旗號改造文化作品,這些作品實則包含西方意識形態,夸大社會支流價值觀,侵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裝西方資本主義的普世價值觀,使網絡信息平臺上的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地接受錯誤的價值理念,形成錯誤的歷史觀。這種潤物細無聲地滲透方式十分隱蔽且危害極大,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警惕。當下我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來源于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1]
二、新媒體時代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的對策
受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部分大學生對黨的認同感降低,理想信念出現動搖,歷史觀、價值觀混亂。為此,在新媒體時代要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
(一)增強外部保障,完善文化自信的機制保障
首先,要增強網絡法律制度的保障。網絡法律法規是保障每一個公民都能在網絡空間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規范性制度,也是公民在網絡平臺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政策性保障。增強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就要建立強有力的法律規章制度,引導大學生分辨網絡違法犯罪行為,抵御各種反動、錯誤言論。其次,建立系統完善的網絡監控體系,形成政府部門、網絡管理部門、高校網絡中心、教師、學生同輩群體協同聯動的輿情監控體系,早發現,早制止,將不良信息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最小化。最后,要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高校要組建一致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引導大學生在信息魚龍混雜的網絡世界中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要集合多崗位、多專業背景的教師團隊,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利于增強文化自信的環境。
(二)宣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化文化自信教育的人文內涵建設
高校通過組織一系列多姿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網絡道德要求和法律規范的文化活動,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言行規范環境,促使大學生用中華傳統美德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嚴格要求自己的線上線下言行,并能通過線下言行的規范,提高社會責任感,養成慎獨的意識,在網絡信息平臺也能主動嚴格要求自己。首先,高校在相關網絡信息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學校微博、QQ空間等加強關于網絡言行規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內容模塊經營,增強大學生對維護風朗氣清的網絡環境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其次,高校教師在課堂上也要潛移默化地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及精髓,引導學生不做網上網下“兩面人”,言行一致,待人和善。最后,高校針對網絡熱議、容易引起網民產生違規言行的事件要組織相關講座及班會,加強引導,剖析問題,使大學生理智對待網絡熱點、焦點問題,通過組織這種人文活動強化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充實文化自信教育的內涵。
(三)堅持內容優化,完善網絡文化產品供應
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自覺規范網絡言行,堅持“內容為王”,督促網絡信息平臺加強對網絡內容的引導,提高網絡文化產品的質量。其一是網絡信息平臺要不斷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營養以不斷提高網絡傳播內容的水平。網絡信息平臺要增強網絡文化的底氣,在遵循網絡傳播的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增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提高網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議題的比重,牢牢掌握網絡話語權,提高網絡文化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發聲。網絡信息平臺不能僅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出來,自身也要以此為企業文化,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加工,既不斷提升網絡文化內容的質量和深度,又不斷豐富其傳播形式和和載體。其二是網絡信息平臺要不斷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獲取靈感、汲取力量。通過技術手段增強大學生相關內容接受量,使大學生“潤物細無聲”地接受核心價值觀對自身的要求,無形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然而言就不會出現類似“潔潔良”這樣的事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02).
作者簡介:韓姝君(1993.12—)女,山東省青島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