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海
(江蘇省鹽城市岡中小學,江蘇鹽城 224000)
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開展數學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與方法,訓練學生的理性邏輯思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樣也存在閱讀教學。數學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指的是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數學文本進行閱讀,促進學生從文本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并將文本中的實際問題抽象整理成數學問題,然后再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決。但是在教學現狀中,很多教師在數學閱讀教學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怎樣才能夠引導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快樂地閱讀、有效地閱讀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法進行解決。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更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主動閱讀。
我們總是對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充滿興趣,小學生也是如此。他們年齡幼小,生活經驗相對比較匱乏,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會更加輕易地被一些有趣的生活現象所吸引。數學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根據數學學科的這一特點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利用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現象和情境作為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很多實際的生活現象都與數學問題相關。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夠為數學和生活搭起一座橋梁,學生從這座橋梁上走過,能夠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無論是大到建筑設計還是小到超市購物,都可以在生活情境中融入數學元素[1]。
通常來說,為了能夠訓練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我們會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一些有趣的應用題,促進學生解決理解。在設計題目的時候,我通常會選擇以生活情境為問題的背景。例如,已知一張桌子的價格是一把椅子的10倍,已知一張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那么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在這個問題中,桌子和椅子是小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以桌子和椅子的價格作為應用題的主要內容,能夠讓問題變得更加具有生活氣息,同時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針對這個問題,我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一張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的10-1倍,由此可以求出椅子的價格是288÷(10-1)=32元,求出椅子的價格之后,再乘10或者加288,就能得出桌子的價格。
小學生年齡幼小,他們在孩童時期總是能夠聽到各種各樣的童話故事或者寓言故事。因此,小學生總是會對各種各樣的精彩故事產生興趣。根據小學生的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時候在閱讀文本中適當地加入一些故事情節[2]。故事中有人物、有情節、有場面,這些元素的存在,能夠讓學生更加容易地被感染和被吸引。在設計數學閱讀故事情節的時候,教師要深入地了解學生所感興趣的事物,并且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在設計故事情境的時候,應當注重新鮮和趣味,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大腦的思考和思維的運轉。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小學生對于童話故事和一些動物故事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完全可以利用一些可愛的小動物作為故事的角色,然后在故事中融入一些數學問題,引導小學生幫助故事里的小動物解決問題。除此之外,還可以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比如,我在帶領學生學習“混合運算”的時候,為了能夠加強學生的運算能力,創設出了一些具有故事情節的數學小問題來引導學生閱讀。例如,小兔種了 5行蘿卜,每行 9個,送給鄰居兔奶奶 15個,請你幫小兔算一算還剩多少個?類似這種與小動物相關的數學問題,學生在閱讀時會有更加濃厚的積極性。解決了這類問題之后,我又對學生進行拓展訓練,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或者童話故事的主人公作為角色,然后設計出一些有趣的應用題,互相讓同桌做一做。有的小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小熊撿了 9個玉米,小猴撿的是小熊的 4倍,他們一共撿了多少個玉米?大家的數學故事問題都非常有趣,同桌之間也都非常積極地相互閱讀。
很多時候,學生對數學文本的閱讀興趣相對來說比較低。因為在學生的眼里,閱讀數學文本最終還是為了做數學題,解決問題。所以,很多學生在閱讀數學文本的時候通常會有一些比較消極的情緒。為了能夠有效促進小學數學趣味閱讀教學的進行,我們可以創設出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學情境,讓閱讀和操作并重,先閱讀再操作,或者一邊閱讀一邊操作,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往往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眾所周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數學過程中,不僅僅需要進行腦力運算和思考,不僅僅需要用筆計算出數據結果,更需要在真實的情境中動手操作,主動參與,感受數學的存在[3]。所以,如果教師想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一些知識,不妨嘗試創設操作教學情境,讓學生的閱讀和操作同時進行,提高閱讀效率的同時培養動手能力。
舉個例子,我在帶領學生學習“軸對稱圖形”的時候,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趣味閱讀,提前設計好了這節課的導學案,并且在導學案上為學生呈現出一些簡單的操作步驟,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操作。首先,我引導學生閱讀導學案上的內容,認真觀察自己所帶的白紙,以此來理解平面圖形的定義。隨后,在導學案閱讀文本的引導下,我帶領學生將自己的白紙進行對折,并且在一側畫上一個簡單的圖案,然后沿著圖案的線條進行裁剪。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發現剪下來的圖案左右兩邊是一模一樣的,中間有一條折痕。于是,我再次引導學生閱讀導學案上的內容——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作對稱軸。由此,學生在操作之后完全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和概念。
讓小學生快樂地閱讀,在閱讀中掌握更多的文本信息,一直以來都是教師的努力目標之一。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閱讀教學,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教學步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仍然需要不斷地努力和探索,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發展規律設計出適合他們的閱讀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趣味閱讀教學的進行[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