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教師:趙騰輝(貴州省六盤水市第十中學語文教師)

師:美和知識是( )的。請同學們在括號里填入合適的詞語,表達你對美和知識的看法。
生:崇高、美好
師:同學們都給出了許多修飾詞,但老師想填上的詞語是“有罪”,讀過課文之后,你們認為在什么背景下,美和知識是有罪的呢?
生:應該是混亂、動蕩的時代里。
師:通過預習,相信大家都是帶著問題來到這個課堂上的,下面請大家在組內交流一下你們各自的問題,并從中選取一個你們認為最具價值的問題。交流開始。
(全體學生起立,每名同學輪流在組內闡述自己的問題,組長組織大家推舉本組最有價值問題。)
師:我們找到的有價值的問題難免有重復,小組長到前面來先簡單碰頭,如果都沒有重復,就可以將問題寫在黑板上。在組長板書的同時請對本組的問題進行簡單思考。
桃灼組:最后一段中,作者說這是一個“說謊成風”的時代,又說“人對自己不會講假話”是否矛盾?
博雅組:第十自然段中作者為什么說“自己終于也變成了包弟”?
臻德組:對于作者為了自保而放棄小狗的行為你怎么看待?
德韻組:本文題目叫《小狗包弟》,作者為什么要寫其他小狗?
善德組: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松蕙組:第十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寫表明了“我”怎樣的心境?
師:我們現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每個組推舉出來的最有價值的問題明顯是組內的薄弱點,那么,我們從這些薄弱點中可以分析,我們這篇文章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接下來,我給大家一點時間,請各組對這六個問題進行歸類,例如:文章行文思路類、結構類、語言類、主旨類等。歸類之后,我們再來討論怎樣學習這個問題。
生:我覺得第一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都是屬于同一類別的,都需要先了解文章的背景,這兩個問題主要考察我們對這篇文章的背景了解得深不深,或者對作者這樣寫有沒有矛盾進行一個辨別。
生:我覺得松蕙組和善德組的問題,都是關于內容方面的一些問題。
……
師:給大家七分鐘的時間,把你們能夠解決的問題通過你們自己的方式解決掉。交流開始!
(全體學生起立,開始解決問題。每名同學都會主動發表對問題的看法,沒有游離于討論之外的邊緣同學。師輪流傾聽每組討論的進度和情況,對學生加以點撥。)
師:剛剛我聽到有的組在探討“為什么要放棄小狗”,這是關于主旨的問題。那么我們先請一個同學來介紹一下,你們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哪位組長可以介紹一下你們的方法?
生:面對這六個問題,我們的方式是進行分工,每個人負責一個問題,當一個人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時可以放到小組中進行討論,當老師走到身邊時,我們可以將小組討論不出結果的問題交給老師。這就是我們組討論問題的方法。
生:我們組會把都解決不了的、有深刻含義、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來,討論解決。然后再進行各個層面的細分,我們覺得這樣分工會更好一點。
師: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每個組各有特色,我們先看文章行文思路線索類的題目,哪一個組在這類題目上有成熟的答案了?
生:我來解決“為什么要寫其他小狗”這個問題,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我和小狗故事的變化過程和我的心境變化的過程。首先是寫藝術家與小狗的故事,以此引出作者與包弟的故事,然后敘述了作者及家人與包弟的各種親密接觸,后來不得已把包弟送到醫院去解剖。直到今天作者內心的懺悔不減反增。
(生自發給予這個同學熱烈的掌聲,師肯定并鼓勵。)
師:他們的匯報讓我們發現,既然這是一篇散文,那么散文可以有兩條線索,明線和暗線。明線是敘事線索。他剛剛給出的答案已經涉及到了線索的這個問題,那么他對于“為什么要寫其他小狗”這個問題的解答你們滿意么?
生:不夠充分。
生:我自己來補充。是引出下文的一個作用。作者通過藝術家與小狗的故事一是反映出文革時期的背景,二是當時社會的情況,然后通過一個過渡引入自己與包弟的故事,顯得不是特別突兀。
師:剛才這名同學的答案給出了三個條目,但是語言組織上好像欠缺了一點。還有補充么?
生:我們組認為這個題的答案應該是三個小點。第一點,在結構上,是為了引出下文話題,起著暗示下文小狗包弟悲慘命運的作用。第二點,在內容上,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是悲傷的。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是文革時期,藝術家與狗的故事和巴金與包弟的故事形成了對照。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和人的關系不如狗對人的信任,他是以狗的忠誠反襯人的無情,情感上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力,深化了主題。第三點,藝術家和狗的故事似乎更加慘烈,那么巴金和包弟故事之悲哀則在于心靈上,那么它是一種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精神折磨。這是我們組的答案。
(師生報以熱烈掌聲)
師:請問,這個答案是如何思考得來的呢?跟我們分享一下思路吧。
生:首先,這是一篇散文,預習時我們發現學習散文要關注結構,所以我們就想應該從結構上來分析這篇文章。雖然是散文,但它又包含故事,所以我們就想應該從內容的角度來分析。再來對藝術家和狗的故事對下文的作用進行分析,就想到從表達效果上分析,由此我們發現藝術家和狗的故事與巴金和包弟的故事要表達的情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就想從效果上給讀者帶來什么樣的震撼上再來分析。
師:剛才這個組的同學不僅對行文思路,也把藝術手法的分析方法介紹給了大家,哪一組能對第十一段的問題進行展示?并說說你們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
生:首先我們可以看到第十一自然段這里花了比較大的篇幅在描寫自然環境,從“一開始腳下是一片衰草”到“竹籬笆變成了無縫的磚墻”,都與之前形成了一個對比,環境變了,但十三年過去了,我對包弟的愧疚不減反增。

師:她也是分了幾個層次來理解的。其他組有沒有要補充或者要陳述的?
生:我想補充一點,第十一自然段后面的部分,從“我想念跟我一起散步的人”到“滿心的創傷使我的心仿佛又在油鍋里熬煎”這里我們認為這里他想念的是他的愛人,想念陪他一起玩耍的是他的愛犬,他的愛人、愛犬如今都已不在了,這都是文革給他帶來的傷害。小狗包弟又是被他親手送走的,這樣寫就更能襯托出他煎熬的心境。
(生自發給予這個同學熱烈的掌聲,師肯定并鼓勵)
師:這兩類問題大家已經掌握得比較透徹了。那現在我們一起看看剛才很多組都無法解決的一類問題,文章主旨探究類的問題。哪個組現在有一定的收獲?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學生踴躍舉手發言,師有意識找沒有發過言的小組進行分享)
生:對于作者為了自保而放棄小狗的這種行為,首先,這是處于文革那個動亂的時期,在這樣的時代他目睹了很多類似的事情,所以他送走包弟可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送走之后他又覺得這是一種懦弱的行為,進而他痛恨這個社會,他覺得這個社會奪走了愛我的和陪伴我的人。這就是我的看法。
師:從你的觀點中我找到了幾個詞:無奈、懦弱、痛恨。其他組有沒有補充?
生:我覺得不一定是懦弱。大家試想一下,在那個時代他不僅是要害你一個人,連你的家人、朋友都要受到牽連,他這么做是出于對家人的保護,他不想看到他們受到傷害。就像我們在歷史課上學的,二戰時期,英國和法國當時放棄捷克斯洛伐克,將其割讓給德國,這都是類似的行為,就是舍棄一些小的東西,為了保全自己的國家而作出不得已的犧牲。
師:剛才幾名同學的思考是通過文章的語言來入手分析的,人寫文章和機器是不同的,還有不同的角度么?
生:我們有不同的看法。在今天,我們建立了很多流浪狗救助站,還有很多志愿者去保護動物,所以丟掉小狗這個行為是我們不應該做的,我們應該保護和愛護動物。
師:大家現在都在判定這個行為是好還是壞,同意或者不同意,其實有的時候問題如果你直接回答就會落入下乘,我們不妨跳出來再看這個事情,對于送走小狗之后的行為我們怎么看?
生:首先我覺得送走小狗在一定程度上是錯誤的。但在當時,養狗是要被批斗的,因為這屬于小資情調,他是迫于無奈才把小狗送去醫院。對于這個行為,我們應該更多地給予諒解。
師:他認為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諒解。那大家覺得在今天我們養狗算不算是大錯誤?
(生異口同聲回答“不算”)
師:我們今天養狗不僅不會被認為是錯誤,反而是有愛心的表現。從這里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疑惑)
師:“破四舊”就是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所以養小狗這個行為在當時是屬于“破四舊”的范疇,在當時“破四舊”已經被擴大化,所有的東西甚至美和知識都可以作為被批斗的對象。那我們思考一下,這里的“小狗”僅僅是“小狗”么?
(生疑惑,師安排小組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參與各組的討論,進行適當點撥。)
師:哪一個組先來跟我們分享一下你們的成果?
(半數以上同學舉手)
生:我們組討論的結果是小狗是善良淳樸的形象,代表的是當時黑暗社會中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人身受到侵犯,作者通過一條狗的遭遇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知識分子的侵害,希望人們記住歷史的教訓,不要再犯相同的錯誤。
師:一是反映當時社會對知識分子的侵害;二是呼吁人們記住歷史,反省錯誤。
生:我們組認為這條小狗象征著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感情。專政隊、紅衛兵卻認為這是一種罪惡,這體現出當時那個時代人性的扭曲和罪惡。
師:我再追加一個問題,你是由當時的黑暗看出要珍惜現在的美好。那么,怎么才能將這種可貴、美好延續下去呢?
生:首先,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現在是很幸福的,有愛我們的父母和老師,我們要學會珍惜。第二,我們要將這種美好延續下去。第三,我們國家是有法律法規的,我們要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從社會的層面把這種美好延續下去。
師:你指出了人情的保障和制度的保障。那請問,江歌案是發生在現代社會,現代社會出現了劉鑫這樣一個極度自私的人,你覺得這跟文革時期一些人的行為是否很相近?
生:很相似。但是人無完人,事情也沒有完全美好的事情。這警示我們在交朋友時要選擇合適的朋友,否則可能會對自己的人生產生影響。
(生自發為該名同學鼓掌)
師:劉鑫是知識分子,而且在社會上不止一個這樣的例子,還有大學生投毒殘害同學的事件發生。你怎么看待這類事件呢?
生:剛才的同學提到要保持這種美好,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的心中要有這種美好的品質。劉鑫對于她朋友的善舉竟然出現了利用的念頭,這就導致了朋友的死亡。所以我們應該更注重思想文化的傳播,宣揚真善美的情感。
(生自發為該名同學鼓掌)
師總結:我們今天從巴金送走小狗的行為探討到了人性,巴金是想通過這件事來呼喚人性的回歸,呼吁人們鼓起勇氣承擔起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對民族的責任,讓我們看清內心的自私、懦弱對整個民族的傷害。陳獨秀先生說歷史不會重演但錯誤會重演,讓我們牢記歷史、不忘初心,不讓歷史的錯誤再次重演。
這節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大家。
PART 2
教學反思
趙騰輝/貴州省六盤水市第十中學語文教師
本次展示課的學生是六盤水市第十三中學初三年級的學生,雖是初中年齡段,他們已經具備了極強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當我聽到他們小組討論時課桌椅整齊的推拉聲,看到他們高效、有序的小組合作行為,領略到他們成熟、流暢的發言尤其是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睿智、活潑、專注的目光后,我仿佛置身于一場關于學習的戰役中,學生們都是訓練有素、戰意勃發的精銳士兵。而我,作為老師在這戰場上卻不知如何去當一個好的將軍,抑或不清楚我該如何定位我的身份。震驚之余,我深感教師群體未來必將迎來一次革命。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改變原先知識權威者的形象,側重于對學習過程的組織、引導并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研究。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從傳統課堂中的知識傳授者變成了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而我在看到市十三中學生的課堂表現之后,設想教師的角色可不可以再加上一個學生學習共同體培養者(指導者)。
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之后,教師教學無疑更加關注學生的“學”,而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是超越學科知識和課堂的,這是學習能力的展示,是學科核心素養的客觀表現。教會學生學會合作,學會獲取知識、加工知識,這比學會知識本身更有價值。但是,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培養者,前提是教師成為學習共同體的參與者,教師首先自己要學會合作,學會利用學習資源。教師要勇于放下知識權威的故有地位,重新定義自己在教學關系中的位置。

本次展示課上,教師無疑是失位的,課堂沒有起到發展學術認知能力、誘發學生情感升華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課堂有效性沒有得到很好體現。我反思問題根源,發現關鍵原因在于教師個人專業素養缺失。一般意義上,我們認為教師專業素養是指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須具備的特質,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即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實踐。其中專業能力是指教師組織教育活動,對學生施加有目的的影響的主體“行動”能力,這些能力主要包括:教學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但是,新型教學關系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傾聽、指導、點撥不能是簡單的二元評價,要能夠發展學生,能指導學生從無疑到有疑、無法處得法、無力時給力,這需要教師具備快速處理信息、提出解決方案、設計指導策略的能力,在傾聽的同時完成一系列的思維過程,這對教師專業成長無疑是一個挑戰。
教師專業成長的挑戰還表現在課堂教學設計的改變上。隨著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的推廣,教師普遍認識到“胸中有書、目中無人”的教學是粗放的、缺少調研的武斷式、經驗式教學,無法照顧到學生個性化發展。但是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無疑會產生新的問題,以本節課為例,課前我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帶著問題進課堂,準備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確定課堂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環節。設計很美好,但仔細想來有許多擔憂,學生問題很多卻價值不高怎么辦?問題層次不明顯,類型趨同該如何?學習目標偏離教學重點,空熱鬧怎么辦?課前課件怎么預設?往常教師是帶著預設的程序進課堂“萬變不離其宗”,現在課堂以學生需要為前驅,教師課前到底該干什么?教學設計到底該設計什么?
上完這節課后,我結合自己課前的準備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認為學生雖是個性不同,但總有共性特征,因此我們不妨課前利用網絡或者教師協作群體資源,盡量全面地預設學生問題,以此為依據預設學習目標和教學環節。因此同一個地區或學校,教師共同體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期用群體智慧彌補個人智慧的不足。
其次,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以講授知識為重點,而是以發展學生認知、培養核心素養為主,因此教學活動主要致力于“于無向處指向、于無法處教法、于無疑處生疑、于無力處給力”,我們課前應以匯集的學生問題為依據,歸類問題思維層次,針對其預設相應的活動(游戲)幫助學生找到方向、明確方法、產生疑惑、激發動力。因此教師課前的準備工作相比以往更加復雜。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下的課堂,教師看似講得少了,做得少了,其實對于教師的要求是前所未有的。教師需要在極其短暫的時間內實際、有效地指導學生而不能只提供答案樣本;教師需要用極其精練的語言點撥學生、串聯思維,不能簡單地推動環節;教師需要具備準確傾聽、瞬間反應的教學機智,關注學生思維、掌控課堂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