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中總是藏匿著許多意猶未盡的“空白”,而這些“空白”有時恰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學生可以從這里領會文章的內涵,使情感得到熏陶,從而獲取正確的價值取向。如何立足教材,進行多點補白呢?本文主要從以下五點進行論述。一、緊扣題眼補白,挖掘潛詞。二、查找資料補白,鋪墊深入。三、尋覓標點補白,激活思維。四、碰撞詞句補白,揣摩文情。五、巧抓結尾補白,滋潤心田。
關鍵詞:教材;空白點;補白
我們在認真研讀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的時候,常常會發現教材中總是藏匿著許多意猶未盡的“空白”,而這些“空白”有時恰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學生可以從這里領會文章的內涵,使情感得到熏陶,從而獲取正確的價值取向。這些“空白點”是助讀的“催化劑”,可以讓學生在咀嚼語言文字的同時,思想得到啟發,理解得以提升。對這些“空白點”進行“補白”,引導學生在“空白點”進行解讀,從一個字讀出一句話,從一個標點讀出一串話,從一段話讀出一篇美文佳作,從一篇文章讀出牽連著的意蘊,領悟魂牽夢縈的精神境界。這樣,課文呈現于學生的才會是靈動的、充滿生命氣息的、閃爍著智慧的世界!筆者嘗試探索,引導學生從文本入手,探尋“補白”點,展開合理的想象進行多點補白,從而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
一、 緊扣題眼補白,挖掘潛詞
學習課文,首先觸及眼簾的必然是文章的課題,而課題是文章的題眼,文章的高度濃縮,透過這個題眼,打開的是課文的主要內容,提示的是文章的立意、中心。解好課題,則是解讀文本的“敲門磚”,為學生開始讀文開啟一扇別樣之窗。
課題在教材中往往是一個詞或一句話,它在字面上體現的比較單一,比較簡練,一目了然,但蘊藏在其中的空白若能找到,則能讓人對文題的解讀更清晰更深入。解題可以發現,這些空白點可以是在課題前、課題中、課題后,可補充名詞、形容詞等進行修飾,淺顯些說就是擴詞或擴句,這些隱藏的潛詞讓文題更具體明朗,或在課題上加上“后綴”——省略號或問號,質疑想象補白,懸疑入文,不知不覺間,初步思考后的解答已融于胸,題眼的這些潛臺詞帶來的是對文本的理解。如課題《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就可以在“厄運”及“信念”前分別補上空白,成為一個長句《()的厄運打不垮的()的信念》學生通過通讀課文之后,自己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就在補白中呈現。如:《(生活)的厄運打不垮的(堅定)的信念》《(偷書)的厄運打不垮的(寫書)的信念》……又如《蒲公英》(蘇教版三年級上冊)一課,可以設一個這樣的空白《()的蒲公英》或《蒲公英的()故事》,在補白的解答中學生就對課文蒲公英種子的選擇及命運做了直接的詮釋。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如能多次反復叩擊課題,幾度與“補白”相映接,則可以讓這些補白的潛臺詞越發彰顯課文的主題,釋放文章的題眼。
二、 查找資料補白,鋪墊深入
學習課文,學生對課文的最初的理解基于他們原有的知識積累,情感的積淀,是淺層次的接觸,感悟必然是有限的,如能查找篩選相關的資料對文章進行解讀,有了知識的鋪墊,理解才會更深入。特別是與學生生活相距甚遠的歷史題材的課文,更是需要多搜集相關資料進行補充學習,從資料中了解歷史背景,查找人、事、物的相關信息,才可能實現與課文零距離對話,才可能真正摸索到文章的靈魂。由此,把這些資料融入課文中,補白時產生的理解溢于言表。如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師生共同探討談遷為何披星戴月、孜孜不倦重寫《國榷》時,我拋出一個問題:“你搜集的資料中哪些能表現談遷的精神?哪些事例可以結合到文中來體現?”為了讓學生能從找尋到的資料中找到與課文的契合點,這就需要我們創設連接的補白點,為此我設計了一次這樣的說話練習:“在北京的那段時間,談遷為搜集資料,他翻越了()座山,趟過了()條河,跨過了()座橋,到了()地方,遇到()……”這樣的補白訓練,學生經過資料的整理排除,豁然開朗,知道了將課后搜集到的一些資料與課文間架設起鏈接。學生就能興致勃勃地暢快的談談談遷的事跡,不僅從具體的事例中感受到談遷為寫《國榷》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還羅列出想象中的數據,在潛移默化中習得了列數據的表達方式。查找資料進行補白的效果顯而易見,資料的鋪墊使教材的厚實內涵變得易懂易解,學生對課文的解讀也隨之變得更加立體、開放、多元、深刻。
三、 尋覓標點補白,激活思維
文章中一個小小的標點是很不起眼的,但就是這樣不起眼的標點符號卻是書面語言中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它的表達作用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因此,在學生自讀文本時讓學生學會去尋找特定語言環境下的標點符號來“補白”,如感嘆號、問號、省略號等標點符號。如教學《軍神》(蘇教版三年級上冊)一課,倒數第二段連續出現了三個感嘆號,讓學生找到之后,思考三個感嘆號背后贊頌的是什么?由三個嘆號引發了討論思考,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心智被開啟。從這個環節可以看出,巧妙地抓住嘆號來設計“補白”,結合劉伯承在手術前、中、后的表現,學生已能體會到對主人公的高度評價是由“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到“一塊會說話的鋼板!”最后上升到“一位軍神!”,這樣層層推進,既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同時,另一個生活的感嘆號也在他們心中了然構建:要在生活中的困難面前像軍神一樣有堅強的毅力。所以,在讀到文本時善于發現并嘗試在文本中找尋標點,探尋這些標點的情感信息,“言傳”這些情感信息,進行“補白”才有深刻的領悟。
四、 碰撞詞句補白,揣摩文情
教材中有很多詞句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學時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巧妙地抓住詞句來“補白”,就可以有效地透過語言表象揣摩領悟其中的深意。
教學《老人與海鷗》(人教版課標本第十一冊)一課,教學老人喂鷗段落,老師可先出示這是一幅()的畫面,讓學生思索本段的主要內容,學會概括,接著再緊抓“呼喚”一詞進行補白,“老人在呼喚什么,它是怎么呼喚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緒打開了:“公主,快過來,速度慢了你就吃不上了。”“獨腳,獨腳,來,來,有你最喜歡吃的餅干丁?!薄安粻幉粨?,人人都有?!边@時再拋出“從老人的呼喚聲中你聽出了什么?”這樣抓一關鍵詞一而再,再而三地撞擊學生情感點,文中語境瞬間明朗,學生心入場景表情達意,老人內心的情感呼之欲出。這樣,抓關鍵詞進入語境“補白”,突破了難點。
在文本中還有一些句式,也可以提醒學生引發關注,如排比句式,觸動這些句式補白,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解讀效果。如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觸犯國家的法紀。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現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在這段話中有三個反問句,出現了兩個“如果”,仔細斟酌,你會發現句子中還藏著個“如果”,那么就可以讓學生在這段話中找尋在什么地方也能加上“如果”,學生很快發現在“現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之前可以加。通過挖掘這樣隱藏的關聯詞“補白”,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句式的特點,也可以讓學生明白每層之間的推進是基于上一層的原因才導致后面的結果,語義上層層深入,從三個反問引發的肯定,學生領會到公儀休拒收禮的堅定態度。這些在詞句中的“補白”更是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思維含量,在內容敘述的基礎上最終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五、 巧抓結尾補白,滋潤心田
文章的結尾處凝聚全篇內涵,亮出點睛之筆,點明主旨,突出主題,使讀者更加了解和明白作者寫作的意圖。在教學實踐中,在結尾巧設“補白”,可以讓學生在積極的言語實踐中體驗到文本所蘊含的情感。
如教學《騎牛比賽》(蘇教版一年級下冊)一課末尾部分,理解騎手的話:“我曾經從牛背上摔下來上千次!”這句話里包含著什么,是什么意思呢?引發學生思考,他為什么在比賽時沒有摔下來,那是因為他練習了無數次,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才獲取今天比賽的成功,學生在這樣設計的補白中很快就明白:成功是要付出艱辛的努力的。
總之,教學時要立足文本,學會善于從文章中捕捉明顯信息,挖掘隱含信息,探尋“補白”點,進行“補白”,讀出文章背后潛藏的思想,想象出文章可能提煉、概括形成自己解讀的思維方式,在欣賞文本、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找準“補白”切入點,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陶冶情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著.閱讀教學教什么閱讀教學的現狀[J].
[2]來自網絡《補白,讓閱讀教學精彩起來》.
作者簡介:
郭新美,福建省寧德市,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