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兵
教師是人,是從事教育教學的職業人才,教師的成長要基于人的成長規律和教育教學職業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校長怎么看待教師,是把教師當作工具,還是看作目的之一,這有本質的區別,前者視教師為“工具人”,后者則視教師為“目的人”。我們要將教師從“工具人”轉變為“目的人”。“目的人”的教師觀關注教師作為人的需要和尊嚴,不再僅僅以外在的社會工具價值的實現來甄別、評估教師,而是把社會工具價值的實現與教師個人成長的快樂、自我價值的實現聯系起來,讓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將角色自我與個性自我融為一體,使教育教學成為張揚個性、肯定自我、升華精神、展示魅力的幸福事業。
教師是誰,教師應該怎樣,蘊含著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與教育價值判斷,是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價值的投影和折射。重塑教師文化,需要重新定位教師角色。“目的人”階段就是要確立教師的主體意識,教師是發展主體,學校要實現每一位教師主體主動發展。
學校發展的核心就是喚醒廣大教師的主體發展意識,真正認識到教師專業發展是一種職業生存方式與生活習慣,是一種自覺、自為、自立的文化行為。
哈佛大學曾經發布過一篇名為“Its Easier to Pick a Good Teacher than to Train One”的學術論文,其核心觀點就是挑一個好教師比培訓一個更容易。我們學校以學校和教師個人發展的美好前景為召喚,吸引年輕的大學生加盟,從職業理想、專業素養、教學基本功以及教師隊伍結構等方面進行全面考量,特別看重教師的文化品位,尤其歡迎真心熱愛學生、有書卷氣、有研究意識的人加盟進來。
馬云曾經說過:“我自己覺得,HR必須是生態鏈的思想,我們不希望變成農場一樣,所有人都一樣的......我們應該是動物園,里面有猴子,也有大象,都有自己的生態系統,我們歡迎各種各樣性格的人加入。”它的核心要義就是隊伍不能同質化,而應該異質化。學校也是如此,就是要讓不同文化背景、學歷、畢業院校、職稱、年齡、職業背景、性格的人組成學校教師隊伍,異質才有碰撞,才有活力。為此,我們打破了教師招聘的傳統思維,制定了招聘教師的五級評審制度,面向海內外各種類型的大學招聘教師,今后還將進一步打開思路,從法官、律師、工程師中選擇愿意且適合做教師的,廣開門路。同時,將教師引入過程與學校學科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學科組的異質組合,讓教研組活動更大限度地實現碰撞、互補。
作為深圳明德實驗學校的創校校長,所帶教師的近80%是青年教師,而且基本上是應屆本科畢業生和碩士畢業生。每每向外人介紹學校的教師團隊,那是非常驕傲自豪的。他們之所以被選進明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身上有書卷氣。選聘優秀青年教師只是第一步,如何讓他們健康成長是更為關鍵的一步。守護初心至關重要,守護他們原本具有的研究意識也至關重要。
守護青年教師的從教初心和書卷氣,也要守護青年教師的研究能力。如果不加守護優秀畢業生身上原來具有的品質,很有可能被極端功利的教育現實消磨殆盡。事實上,我們知道,青年畢業生在學校的應試環境下,不出五六年就可以成為“匠式教師”,會解題,會出題,會一遍遍地讓學生模擬考試……他們就像馴獸師一樣機械訓練著學生,將自己和學生身上具有的靈性、靈動、靈氣一點點地蠶食掉。
守護青年教師,不是不要教師學會出題、解題、訓練學生的能力,而是讓他們不要放下書本,繼續讀書,滋養自己的心靈和書生氣質,不讓心靈之花枯萎,也不輕易放棄好不容易養成的讀書習慣、研究習慣、研究意識。
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讓青年教師保持一種良好的研究習慣,守住開明、積極進取、勇于改革,而不是老氣橫秋、故步自封、墨守成規。只要堅持下去,假以時日,成就一批優秀教師,成就一批學科專家,甚至造就一些有深厚實踐經驗的教育學者,都是極有可能的。
教學是科學,具有內在的本質屬性,有其基本規律、基本規范。同時,教學也是藝術,具有人的個性化特征,有其藝術化特征。
教師的成長,首先要認識教學的基本規律,習得教學的基本規范。教學是有共性特征的,它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共同遵循的基本規律、基本規范、基本準則。每一門學科都有它的本質屬性和規定性,是科學而有序的,而教學的共性就體現在教學過程中。
讓教師習得這些基本規律、規范、準則,但又不能讓教學機械刻板。以筆者所在的深圳明德實驗學校為例,我們培訓青年教師會從課堂模型研究入手。課堂教學模型指的是課堂教學的“要素提煉”“要素組合”,即先將課堂教學的要素提煉出來。要素即規律,即課堂教學基本規律,然后根據課堂教學的不同對象、不同目標、不同情況,將這些要素選擇性地加以組合,組成多種課型,具有靈活性,富于彈性張力,變成由一系列課堂教學模型組合起來的模型群,千變萬化。
這樣一來,從課堂要素入手進行的課堂模型研究,至少解決了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即一說規范就會導致機械刻板,一說靈活就導致缺少規范。我們學校教師在教學規范的習得方面,努力實現一種規范而不刻板、靈活而不失規的效果,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有規律的自由行動。這期間,校長和管理團隊與青年教師共同遭遇問題,一起聽課評課,研讀教材,分析研討,并邀請各學科專家參與研討、聽課、評課,建構一種共同面對、共同研究、共同行動的團隊伙伴關系和學研共同體。
教學既是共性的,又是個性的。教學的個性顯然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獨特的藝術化的特性,個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教師的獨特教學風格。教學為什么會有個性,這要回到人的本質屬性上。
教學既是有序的,又是無序的。無序的地方就是教師發揮個性的地方,教學的個性表現在課堂教學的不平衡性、隨機性。比如,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科教學,會表現出更多的主觀性、審美性、多義性,主觀色彩特別濃,同一問題往往有多種答案。高明的教師的課堂教學總是不平衡的,總是以學生為主體,千方百計地激活學生,學生活了,偶然性、隨機性的情況就會不斷發生,甚至異峰突起,高潮迭出。一堂優質課的軌跡就是一條波浪線、一條心電圖的曲線。任何“一刀切”的教學設計,不論傳統的還是現代的,追求課堂教學的絕對平衡有序,只能把豐富的課堂教學“約化”,讓學生慢慢變成機器,其思維在教師的指揮棒下鈍化。
教學的個性也表現在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自由性上,這是課堂教學的不平衡性與隨機性決定的。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自由度比較大的創造性活動。為了達到某種教學要求,教學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傳授式、啟發式、探究式、訓練式、點撥法、發現法等。我們不能只依靠某一途徑和方法來實現教學目的,更沒有必要不顧主觀、客觀條件生搬硬套某種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個體素質。教學是個人技巧性很強的活動,其效果是通過個人的觀察和實踐才能得到。而這種實踐多半無法按一定的法則來進行,而要由實踐者的知識、經驗和個性來決定。它牽涉許多變項,即使人們了解了這些變項的性質,卻不能給它定量定序。
我們鼓勵教師保持自己的個性色彩,課程改革以來基礎教育界百花齊放,各創新說,模式林立,教法紛呈。任何一種模式,任何一種教派,只要它是成功的,就必然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一定的教育思想、歷史環境的產物。面對色彩斑斕的教學世界,我們一定要以我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從,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品質,引來涓涓清泉,澆灌自己的園地。
(作者系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孫建輝
zgjss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