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2015年7月—12月,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項目團隊以海淀區新任化學教師及部分區級骨干教師作為培訓對象,依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義務教育化學學科教學)》(以下簡稱《指導標準》)中的指標體系及培訓課程專題,開展基于標準的教師培訓試驗,規劃和實施了以“促進初中化學教師課程整體理解”為主題的培訓課程。
培訓過程中,項目團隊通過問卷測查、課堂表現記錄等方式對實施效果進行分析,確定教師培訓課標中各項指標內涵的準確性,對應的能力水平劃分的科學性,驗證培訓模塊及內容的合理性。同時,通過培訓試驗,探索基于標準及能力水平測試結果的分層培訓方式,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模式,以適應“互聯網+”時代教師碎片化學習、泛在學習等新方式。通過對區域骨干教師的培訓,建立培訓課標實施后的區域培訓者團隊。
1.培訓目標及內容
通過培訓幫助教師建立從學科、課程、學生發展的角度審視教學的系統框架,并通過對具體教學案例的研究、實踐及改進,掌握教學設計、實施、反思和學生學習評價的策略及方法。促進教師對初中化學課程的整體理解,系統提升其學科教學能力。本次培訓選擇教師培訓課標中“身邊的化學物質”內容主題,規劃該主題下八個模塊的培訓課程內容。
2.培訓方式及流程
本次培訓采用混合式研修的方式進行,即網絡研修與集中研討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在線微視頻開展線上的分散研修,利用專題研討開展線下集中研修。整個培訓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含一個時間段的線上研修和一次線下的集中研討。(見圖1)
培訓實施包括學情診斷、課程規劃、課程實施和效果反饋四個核心環節。各環節中,教師培訓課標均發揮了指導和參照作用。以學情診斷為例,項目團隊參照教師培訓課標設計前測問卷,以確定培訓學員的起點水平,并決定是否采用分班或合班的培訓模式,同時還為確定培訓內容重點提供依據。
問卷由自評題、簡答題和教學設計題構成,自評題將各三級指標轉換為選擇題,每個三級指標有4個選項,對應于4個水平,教師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所處水平。簡答題依據三級指標開發,每個簡答題對應2~3個三級指標。例如,請簡述初中化學“身邊的化學物質 ”主題的內容要點及其對社會發展及學生發展的價值,同時說明該主題與其他主題的關系,可用概念圖的方式呈現。題目“涵蓋學科整體理解和認識”中的“學科價值、社會價值和學生價值”三個指標。教學設計題要求學員提交1課時具體內容(如“常見的酸和堿”)的教學設計。簡答題和教學設計題由培訓教師根據學員答案進行水平評定,模塊主講人根據統計結果設計分層培訓活動并進行效果評估。
培訓實施歷時兩個半月,按照前測的統計結果,兼顧教師的專業發展階段,將參訓教師分為3個班,每班10~15人。集中研修時,根據培訓模塊的內容特點及學員的前測結果確定分班還是合班研修,并對不同的班級設計不同的研修活動。(見表1)
1.基于三級指標體系的精準調研和能力診斷,有效引導學員開展自我評價
培訓課標中的三級指標及能力診斷水平采用了教師可能的教學活動或行為表現來呈現,而不是僅僅使用比較抽象概括的“零散”“系統”等詞匯來形容相應的界定。模塊培訓過程中,教師讓學員結合能力診斷水平自述培訓前和培訓后的水平變化,教師在自述過程中進一步梳理概括了培訓要點,并自覺意識到相關教學觀念的改變及深化,這將有助于教師在后期教學實踐中,自主利用培訓課標作為自我反思和評價的工具,結合培訓內容開展教學實踐改進。此外,從教師簡答題及分階段作業的分析結果,也可以看到培訓課標對教師教學改進的工具性支持。
2.基于學員前測的分層組班和培訓內容設計,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
此次培訓在內容選取上,利用學員前測及階段性作業的分析,梳理概括主要問題,在培訓中針對問題確定培訓重點,確定核心、關鍵及培訓內容,增強了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此外,在分班培訓時,針對不同班級設計不同的研修任務,適應不同教師的水平發展特點。例如,在評價模塊培訓中,研修1班的活動為基于具體案例的評價分析;研修2班的活動為表現性評價的設計;研修3班的活動為自主設計一份評價規劃。
3.混合式研修模式及體驗式研修活動,增強了培訓的實效性
此次培訓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研修模式,其中,線上培訓的內容相對于集中培訓而言更加完整、全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性觀看。微視頻的方式適應了教師碎片化學習、泛在學習的方式,同時也滿足了教師對課程內容的選擇性要求。線下集中培訓以參與體驗式活動為主,主講者進行培訓任務的系統設計,通過驅動性任務,探查學員的原有認識,使學員能夠較客觀地認識和分析自己的現狀,然后利用差異性事件和相關理論促進學員轉變。培訓過程中,主講教師對特定能力水平的學員設計特定的研修任務。
教師培訓課標中系統、完善的指標體系為教師培訓在學情診斷、內容規劃、課程實施等方面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依據和良好的工具支持,同時,也給教師培訓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如何在信息化“互聯網+”背景之下,基于標準開發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的教師教育課程,滿足教師共性和個性需求,提高教師職后培訓質量,需要教師教育工作者深入實踐、持續探索。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