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斯 張映先
摘 要: 高等院校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是指CATTI三級考試內容與翻譯專業(yè)本科教育相結合,其目的是將翻譯本科教育的職業(yè)性和育人性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以考促學、以學促用。同時,如何科學有效地評價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是值得思考的。 本文采用弗爾比姆的CIPP評價模式進行切入,分別從四個維度: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影響評價進行探討,構建科學的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 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 CIPP評價模式 評價指標體系
CATTI考試主要考查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體現(xiàn)了翻譯的職業(yè)性,所以將CATTI考試融入本科翻譯教學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借鑒意義。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應用型翻譯人才,即把所學翻譯技能和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翻譯人才。本文以CIPP評價模式為切入點,從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影響評價進行探討,構建科學的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翻譯職業(yè)資格的認定、翻譯水平的評價的內容與翻譯專業(yè)本科教育的結合,就是把翻譯本科教育的職業(yè)性和育人性缺乏有機結合,從而有力地推動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
1. CIPP評價模式與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現(xiàn)狀分析
1.1 CIPP評價模式及其適用性
CIPP評價模式是美國評價學者斯塔弗爾比姆(Stufflebeam)于20世紀60年代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教育評價中心提出的。該模式是由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四個評價要素的英文單詞首字母組合而成。后來,弗爾比姆將成果評價這一指標再次細分成兩部分:影響評價和成效評價,后續(xù)再添加可持續(xù)性評價和可推廣性評價。相對于拉爾夫·泰勒創(chuàng)立的目標評價模式難以評價教學活動中的非預期效果,該評價模式強調在整個教學評價過程中,隨時檢測教學實施,及時反饋教學有效信息給管理者和決策者,以便使他們能夠及時地對決策進行合理調整,較好地控制整個教學過程。
這個模式最基本的觀點是:“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證明,而是改進。”[1]
從教學背景出發(fā),針對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不同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涵蓋教學整個過程,將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而不僅僅衡量教學目標是否達到預設的程度。斯塔弗爾比姆(Stufflebeam)把它定義為“為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過程”,為決策服務,為決策收集、組織和報告信息,以決策為代表的社會為中心。因此,CIPP模式適用于各種教學活動。
1.2 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內容與現(xiàn)狀分析
依據(jù)我國《翻譯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翻譯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翻譯本科專業(yè)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洌哂袊H視野,具備較強的雙語能力、翻譯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能夠從事國際交流、語言服務、文化教育等領域工作的應用型翻譯人才。”[2](仲偉合,趙軍峰,2015:292)依據(jù)這一標準要求,翻譯本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具有三大特點:一是翻譯專業(yè)的本科畢業(yè)生必須具有國際視野,同時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二是翻譯技能和及實際應用能力扎實;三是翻譯本科培養(yǎng)的學生是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應用型翻譯人才,這就意味著畢業(yè)后或經(jīng)過簡單的培訓后就能從事相應領域的翻譯工作。
然而實際上,目前翻譯本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與社會深層次需要之間的矛盾大。翻譯本科專業(yè)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能較好地符合社會對翻譯專業(yè)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就是將全國翻譯專業(yè)資格水平考試內容有機地融入本科教學,使翻譯本科教育的職業(yè)性和育人性有機結合。針對這一創(chuàng)新的教學課程模式,傳統(tǒng)的目標評價模式很難滿足其教學評價需要。翻譯專業(yè)需要大量翻譯實踐,教學過程需要不斷地將學生學習成果進行監(jiān)控、將教學效果信息及時反饋給老師或者教學方案的決策者、以便及時修正,教學效果產(chǎn)生影響力,滿足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因此,CIPP評價模式可以從背景評價、投入評價、過程評價和成效評價四方面針對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不同的教學階段展開教學評估。這一評價過程是動態(tài)的,需要不斷修正和發(fā)展,最終從這四大方面構建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的評價指標系統(tǒng)。
2.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CATT參與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jù)該模式的評價理念,結合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評價的相關特點,筆者初步構建了一套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一體系包括背景評價、投入評價、過程評價、影響評價4個一級指標。背景評價從教學理念出發(fā),明確教學目標、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投入評價則從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設備和學校財政資金投入三方面進行論述;過程評價分別就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方面進行分析;最后影響評價從教學成果、畢業(yè)生就業(yè)情況、社會認可度三個維度將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的成效進行分析。整個評價模式一共4個一級指標,再細分成12個二級評價,詳見下表。
2.1背景評價(Context)指標
背景評價是整個評價模式中的基本形態(tài)評價,屬于初級階段。指在特定的情況中,評價教學的需求、問題,決定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開展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背景評價其本質目的在于理清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確定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計劃,屬于診斷性評價,為決策服務。所涵蓋的問題主要包涵: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培養(yǎng)的翻譯專業(yè)學生具體什么樣的能力?整個教學理念是什么?教學計劃是如何具體開展的?因此,筆者認為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背景評價內容包括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計劃。
翻譯本科專業(yè)獲批之處,翻譯專業(yè)本科教學目標并不清晰。哪怕到目前為止,部分本科高校的翻譯教學課程設置也是偏重基礎英語技能的培養(yǎng),停留在“聽、說、讀、寫”。在此基礎上,課程增加部分的翻譯課程,如口譯、筆譯、讀譯。教學計劃的重點強調英語基礎訓練,而忽視翻譯專業(yè)人才和英語專業(yè)人才的教學目標的差異,進一步影響整個教學計劃的制訂,從而不能適應社會需要。
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背景評價內容確定為將CATTI考試內容納入翻譯教學內容當中,結合翻譯職業(yè)的發(fā)展,針對本科階段教育特征和學生需求進行一體化設計,從而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同時,筆者建議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聽取已實習過或者已畢業(yè)的翻譯專業(yè)學生意見,聽取他們對本科所學的翻譯專業(yè)課程的意見和建議,邀請社會上翻譯企業(yè)的指導老師來校討論培養(yǎng)計劃,或者對教學評價實施過程進行監(jiān)督,從而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
2.2投入評價(Input)指標
投入評價是在背景評價的基礎上,對整個教學計劃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進行前期準備的評估,實際上就是對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計劃的修正和評估,對預設的教學目標所需的條件、前期投入的資源和教學設備進行優(yōu)缺點分析,最終形成最佳的投入方案。它所需要考慮的問題是,需要投入多少教學資金保障整個教學過程有效實施?采用怎樣的教學設備、配備怎樣的師資結構滿足教學需要?選擇這一教學計劃的合理性?筆者就此方面將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設備和財務資金投入羅列為二級指標。
教師需要具備豐富的翻譯教學經(jīng)驗、要求整個翻譯教學師資隊伍的學歷、學緣結構合理。同時,每一位翻譯教學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評價知識,保障整個評價過程順利開展。另外,教學設備和財政資金也納入評價范圍內,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涉及口譯、筆譯兩大方面技能訓練,語音室、同聲傳譯實驗室、翻譯軟件投入均屬于投入評價的二級指標。進行投入評價,可以使整個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活動開展得更加合理和成功,尤其是前期階段,可以規(guī)避教學的不合理性及減少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限度地保障學生和教師利益,提高教學效率。
2.3過程評價(Process)指標
過程評價是對教學實施方案、實施情況進行評價,不斷地監(jiān)控、檢測教學活動設計和教學過程中的差錯,并及時定期反饋信息給教師或教學方案執(zhí)行者。其目的是教師能夠根據(jù)反饋的有效信息及時積極地改進和調整,并提出相關的指導性意見,這一過程屬于形成性評價。
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需要做出一定的調整以適應本科翻譯專業(yè)畢業(yè)生步入社會后的職業(yè)性要求。教學內容根據(jù)翻譯專業(yè)本科要求緊貼CAATI三級口筆譯內容,教學方法和授課形式靈活多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三、四年級的翻譯本科專業(yè)是以翻譯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為主。因此,筆者建議在本科三、四年級應該開設翻譯實踐課,翻譯實踐內容緊貼CATTI三級口筆譯甚至二級口筆譯內容,重點培養(yǎng)學生翻譯實踐能力,讓學生熟悉各個領域翻譯工作內容,如國際交流領域、語言文化服務領域、文化教育領域等,滿足社會對翻譯本科生的要求。
2.4結果評價(Product)指標
結果評價既要測量、解釋和評判課程計劃的成績,收集與結果有關的描述評價與判斷,又要將收集到的信息結果與背景評價、投入評價和過程評價的信息聯(lián)系起來,提供參考性信息,其本質是終結性評價。結果評價后來又被細分為影響評價(Impact)和成效評價(Effectiveness)。在此理論基礎上,筆者將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的結果評價設定的級指標分別是教學成果、翻譯本科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情況及社會認可度。教學成果最終形式可以根據(jù)學生參加CATTI考試的通過率、學生翻譯作品、師生教學收獲感悟等有所體現(xiàn)。經(jīng)過這一教學模式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就業(yè)率,社會對學生、師生的認可度及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均可作為結果評價指標。筆者參考了一些重點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對本科翻譯專業(yè)學生的評價發(fā)現(xiàn),用人單位認為翻譯專業(yè)學生若具備扎實的翻譯雙語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思維大膽創(chuàng)新、眼界開闊則能較好較快適應社會文化教育、語言服務等領域工作。這些指標從側面反映了用人單位對本科翻譯教學的反饋和對本科翻譯專業(yè)畢業(yè)生的期望。
教師及教學方案的決策者可以根據(jù)這三方面的信息進行總結反思,并進一步完善前三階段的評價模式,使得整個評價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循環(huán)的過程,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修正和完善。
3.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評價反思
盡管CIPP評價模式彌補了傳統(tǒng)目標評價模式的缺陷,并且在某種程度上發(fā)展了泰勒的目標評價模式,但是作為一種較新的評價模式,它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IPP評價模式在原有四種維度的基礎上新增添了可持續(xù)性評價(sustainability)和可推廣性評價(transportability)。對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進行可持續(xù)性和可推廣性評價,可以鑒別出目前翻譯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優(yōu)點和不完善之處,以便于今后教學改善方案更有效地開展。
實際上,CIPP評價模式每一階段都具有很大的操作性,但同時意味評價過程的復雜性,評價過程較為耗時。另外,基于評價過程的復雜性,這就對評價者的要求較高。評價者不但是翻譯教學實踐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同時必須具有豐富的教學評價知識,保障整個評價過程能夠不斷“選驗—證實—修正”,給CIPP評價模式的推廣增加了難度。
4.結語
CATTI三級參與式的教學,就是結合課程理論對CATTI校本課程進行理性化的梳理,對其兩個維度進行反思和優(yōu)化:一是顯性課程維度,主要分析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如何把CATTI與其他課程有效地銜接。二是隱性課程維度,旨在探討如何在CATTI教學中融入翻譯職業(yè)理想與素養(yǎng)的教學內容。所以,通過CIPP模式對CATTI參與式翻譯教學模式進行評估和反思,本科翻譯課程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為重點,結合育人性特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做出調整及改變。
參考文獻:
[1]Daniel L. Stufflebeam, George F. Madaus and Thomas Kellaghan.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仲偉合,趙軍峰.翻譯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點解讀[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15(3).
[3]溫榮.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實踐教學評價模式構建[J].教學實踐研究,2015(2).
[4]周文偉,唐若劍.我國翻譯本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J].課程教育研究,2017-4.
[5]謝娟,張延飛.基于CIPP的微課評價體系構建[J].評價與管理,2016(11).
[6]張殿尉,劉佳杰.基于CIPP模式的高校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09).
[7]李俊良,楊茜,杜明輝.基于CIPP模式的普通本科高校實踐教學指標體系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