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朵 馮海英
摘 要: 全身反應教學法是根據幼兒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幼兒的年齡特征所提出的教學方法。全身反應教學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和增進師生交流三個方面。在幼兒英語教學中應通過教學法特點進行教學,可實施視化儀器教學、游戲教學和競賽教學。
關鍵詞: 全身反應法 幼兒英語 教學應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作為一種通用語言,在各個領域變得越來越重要。由于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言系統且受學生年齡特征的影響,導致中國學生在學英語時存在一定的困難,我們有必要采取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改善這個問題。James Asher博士試圖通過身體運動活動教授語言。兒童將更容易掌握英語,也會更容易對英語感興趣。本文旨在探討TPR教學法在我國幼兒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和作用。
一、全身反應法的解讀
全身反應是由心理學教授James Asher在1960年提出來的。這一理論認為,教師要用語言和行動同時進行學習教學過程,通過身體動作肢體教授外語。全身反應法主要是根據不同的生理功能采取相應的行動;大腦的兩個半球,右腦半球的主要模式是在圖像中思考,左腦半球的模式是邏輯思維。因此,TPR強調基于意象思維的抽象思維,這就是為什么TPR強調情景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因為每件事都有自己的規律,對于語言研究來說也是一樣的。從學生語言學習的角度看,他們第一步要處理的是聽力,第二步是培養以聽為基礎的口語能力;因此,他們就會有可能獲得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全身反應法使幼兒更容易學英語。
全身反應法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心理學和語言學。TPR在心理學的觀點主要是吸收“記憶痕跡”。這一理論指出,越頻繁和強烈的記憶,就越容易記憶和回憶。回憶可以口頭提醒,也可以與身體動作相聯系。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成人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類似于孩子習得母語的過程;一般來說,對于孩子來說,使用更多的祈使句,孩子更容易做出一些身體反應,然后擴寬到學習對語言的反應。這一理論還吸收了人本主義心理學關于情感因素在研究中的作用的觀點。因此,TPR提倡放松的方式,比如玩游戲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這樣可以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從而使可接受的吸收自然轉化為語言輸出。從語言學的角度看,建構主義語言學的基礎是語言的學習,動詞是語言學習的核心內容,因此語言學習就是在社會環境中學習語言。James Asher博士指出,語言是由抽象的詞和特定的詞組成的,具體的主要指的是特定的動詞和命令性的動詞。此外,學生在不依賴抽象詞的情況下,可以掌握語言的“詳細的認知圖”和語法結構。他指出,語言是被內化為一個整體的事實而不是一個詞語元素。因此,兩者之間的聯系可能導致更多的諸如此類的理論原則,它可以作為一個預制模型用于語言的學習。
“全身反應法”有自身的教學原則和特點。教師必須了解和學習它們,確保TPR的應用能夠發揮作用,一共有三個TPR的原理和三個特點。TPR的第一個原則是,在兒童發言之前,即“聽是第一”,應該先開發兒童理解語言的能力。獲得足夠的聽力理解,就可以自然轉移到能夠去表達。同時訓練聽力和口語兩種技能有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壓力,那是因為學生如果對聽力理解不足,就說明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導致的結果是不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害怕表達。第二個原則是理解能力應該通過身體動作發展。大量研究表明,教學是師生語言溝通最基本的交流途徑,學生的語法結構和數以百計的第二語言的詞匯可以由教師的“熟練的教學”教授。整個身體運動是培養理解能力的關鍵。它屬于一種沒有系統性的行動,一種新的語言現象,有可能重復了幾次,卻仍然只是一系列噪音,這都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最后的原則是不要強迫學生說話。當學生通過理解的方式聽到大量的感受性詞匯時,語言將在認知結構中內部消化理解,這個時候應該保留內部消化的討論時間。根據教學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在自信放松的情況下會更容易表達自己及想表達自己。如果學生有壓力,老師強迫學生說話,那么會導致大腦抵制外部信息,效果不佳。TPR有三個特點:一是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然后要求學生開始口頭表達;二是學生通過對語言的反應來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這種物理反應應該由教師“計劃的指令”控制動作,然后做出相應的動作,這樣學生可以感知和理解直至掌握語言;三是強調教學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形式,使學生降低學習壓力,使學生控制學習,而不是學習控制學生。
二、幼兒英語教學中應用TPR教學的必要性
許多學校引入TPR教學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說明在幼兒英語教學中應用TPR教學的必要性。最主要的兩點原因如下:首先,幼兒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幼兒英語課程標準對TPR有一定的要求,提出使學生在教學計劃的指導下實現教學目標。通過身體的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等方式,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學生的活動范圍內,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用行動解釋單詞的意義,使課堂活動變得生動有趣,這種方法能吸引學生。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需求,充分利用教學媒介拓展全身反應法的應用。其次,幼兒的特點。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性,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實際上,學生并不是天生就對學習感興趣。因此,我們應該從遵循學生年齡特征的角度,具體闡述教育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的相關原則,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幼兒因為年齡太小而不能長時間集中學習,鑒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努力實現靈活的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將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記憶能力。老師應該注意的另一件事是學生通常有很強的自尊心,老師不能強迫學生做他們不愿意做的,不要做有可能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熱情的事情。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及時給予學生鼓勵。
三、TPR在幼兒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通過特點進行教學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以把課堂活動與英語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英語。通過教師的“生動表現”,即用“肢體語言”闡明語言信息的常量關系。人類最容易接受語言的反復刺激誘導的信息,因為在這個時候,孩子的生理發音系統尚未完成,孩子只能理解語言的意義,用肢體動作做出反應。如果一個母親問她的孩子:“你的玩具在哪里?”“孩子不能用任何詞語做出反應,而是指向她的玩具。”這個情節說明了孩子正處于接受學習的開始。從“兒童接受學習”的角度運用TPR的教學方法,在開始的時候只是單方面的語言行為,而不是共同的語言交流,孩子只是用簡單地表達或一些行動與外界交流。
(二)可視化儀器教學
由于受年齡特征的影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學習很直觀的事物。直觀的東西通常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地使用直觀的材料。對于一些抽象內容,手上沒有實物,教師可以采用卡片教學的形式。老師可以在不同的卡片上寫學習單詞,會不斷重復單詞的發音,當學生知道自己的單詞并記住它之后,老師就會讀這個單詞,而學生則會用相應的卡片讀單詞。把卡片選準確說明他或她明白。然后學生可以交換他們的卡片,通過同樣的方法訓練。通過這樣做,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發音。另外,他們可以集中在更長的時間學習。
有人做了這樣的實驗:學生被分成兩組,被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背誦課文中同一個段落。一組學生在沒有任何教學材料的情況下,花兩小時背誦文章,另一組學生通過老師對這個段落描述的景象的情景再現學生只花了半小時的時間背誦這一段。實驗顯示圖片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對直觀的圖片很感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圖片進行教學。一方面老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相應圖片,讓學生說這個單詞,另一方面老師可以讓學生說這個單詞時同時畫出相應的圖片,教學過程可以結合很多游戲,從而更加寓教于樂。
(三)游戲教學
幼兒喜歡玩游戲,這是他們的特點。他們會通過游戲進行學習。例如教師可以把教材放在一個盒子里,然后讓學生猜這是什么,用這種方法讓學生享受英語學習。這種方式的目的是鼓勵學生說英語。
事實上,無論教學內容是什么,教師都可以采取游戲的形式,使幼兒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學目標。對于一些抽象的內容,有許多游戲可供老師可以選擇,比如模仿是他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動物詞匯很容易通過模仿進行表達。教師的模仿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通過表演更快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動物詞匯。
(四)競賽教學
競爭是TPR教學應用的一種形式,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競賽項目,讓幼兒參與其中,競爭的過程將使學習動機加強。適當的競爭能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比賽可以看作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師長期堅持這種方法,學生就會產生怨煩情緒。因此,教師在采用這種方法時需要正確引導和重視比賽成績對學生情緒等各方面產生的影響的合理引導。
參考文獻:
[1]Gouin, F.. The Art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Language[M]. New York: Scribner, 1894.
[2]Widdowson, H. 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3]James, J. Asher. Learning Another through Actions[M]. Galif: Sky Oaks Production, 2003.
[4]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5]劉潤清.英語教育研究[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6]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方法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