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春連
摘 要: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更是一個古詩文的海洋。古典詩歌是古代勞動人民的長期積淀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的瑰寶。如今,初中古詩文是語文教學體系的重點。一是弘揚和傳承古典詩文的精髓;二是對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養青少年的審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奮發有為,搭建了一個良好平臺。
關鍵詞:古詩文;美點;陶冶情操
一、探究背景,了解古詩的創意美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每一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和創作背景。因此,教學時必須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網絡等媒介,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個人遭遇進行詳細的了解,從中獲悉作者的性情特點、寫作特色及語言藝術。這樣對詩歌的學習和理解就會更加全面,而且學生對詩文情感的把握得更準,為詩歌的吟誦和理解墊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充分探究創作背景,賞析古詩創意美,是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也是一把進入詩歌賞析的鑰匙。
如教學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如果不對孟浩然官場失意和唐代詩人入仕情懷的介紹,我們就無從捕捉孟浩然那種“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再如教學杜牧《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紹時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時代,當時唐朝已呈衰落跡象,風雨飄搖,然而當朝的達官貴人卻不顧國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有家不歸,有案不辦。杜牧是一個有正義感和遠見的詩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這個場面后,感到非常悲憤:那些向歌女點歌的達官貴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國之痛呢?奢華不除,大唐必亡!
二、探究誦讀,品味古詩的音韻美
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朗讀,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強烈而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讀者與作者思想上的共嗚,從而從思想和情操上受到陶冶。
古詩朗讀要講究停頓、節奏,才能瑯瑯上口,品味其音韻優美。一般來說,按表音節奏劃分多,按表意節奏劃分少。四言為“二二”節奏,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五言有“二二一”節奏,也有“二一二”節奏,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晨興/理/荒穢,帶有/荷鋤/歸”。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奏,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另外還有“二二一二”節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時,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
古詩詞朗讀還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調,如壯志難酬、蒼涼悲愴的《漁家傲·秋思》;豪邁奔放、想象瑰麗的《望天門山》;氣壯山河、慷慨悲壯的《過零丁洋》;委婉含蓄、纏綿緋惻的情詩《無題》;與世無爭、清新自然的《歸園田居》;憂國憂民、沉郁頓挫的《春望》。
我認為古詩教學的重點應在指導朗讀。朗讀時注意停頓、節奏、輕重緩急。反復品讀,讀出韻味,熟讀成誦,在自我感覺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體驗,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
三、探究煉字,揣摩古詩的語言美
詩歌講究“煉字”,古有“吟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之說。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美談,都說明遣詞煉句的講究和艱難。
賞析詩歌要注重品味語言,賞析詩句,整體把握。如“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不說山光使詩人心情寧靜愉悅,而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這就是含蓄不露,這就是詩味。鳥的怡然自樂,正是詩人淡泊寧靜的反映。這就是借物境寫心境,用光和影營造了一種幽靜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有三層境界,“孤帆”一層,“遠影”一層,“碧空盡””又一層: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漸漸地,連他的船也望不見了,只能望見孤帆一片,李白還在岸上望著;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見了,只看見隱隱約約的帆影,李白還在岸上望著;③最后連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還在岸上望著,只看見長江默默無語地在天邊流著。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煉字用詞要有選擇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因為有利于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古詩詞在這方面很講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春江水暖鴨先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等,其中加點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四、探究情境,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詩歌美,常常表現在詩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觀的生命情調和客觀的自然景色互相滲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無我之境。由于古詩產生的年代久遠,所反映的思維、情感以及社會、民俗、人文,學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配合,引導學生根據詞語所蘊含的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蘊其中的濃郁的詩情,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真正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如憑借描繪、伴音朗讀、簡筆圖示以及電教媒體等手段,向學生描述(圖示)自己在詩中所看到的生活畫面,盡可能達到傳神的地步。通過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創設情境,喚起讀者心中的意象。
散文描述法,運用聯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語言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或形象。音樂烘托法,在朗讀中配以音樂,讓音樂走進古詩,用音樂來詮釋古詩,烘托氣氛,讓學生在賞心悅耳的音樂中展開聯想,引入意境,“因為音樂和詩詞是同一棵樹上的兩片翠綠的葉子”。繪畫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畫、課文的插圖或教師繪制的簡筆畫創設情境,演繹古詩。
要將學生引入詩歌的意境,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進入課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詩人之情、教師之情于一體,以濃蘊熾熱之情去熔煉學生之心,情到深處,詩人、教師、學生一起產生共鳴。
總之,我認為,詩歌的教學重點是突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引導學生了解古詩的創意美,品味古詩的音韻美,揣摩古詩的語言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通過自主賞析得其精要,通過朗讀領悟作品所抒發的思想感情;進而背誦,加深理解,積累語言。由此可以逐步提高學生古詩閱讀欣賞能力和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建林.在古代詩詞中品讀傳統文化的美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
[2]賈瓊.欣賞古詩韻味陶冶學生情操[J].課外語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