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每一位公民的科學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為他們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本文從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來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對小學科學教學作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學生;培養;科學素養;小學科學教學
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的科學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但還有較多不足,不少學生缺乏科學探究方面的基本能力,動腦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急需加強。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應該如何通過小學科學教學來培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呢?
一、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人都會對他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優先注意和積極探索。我們可以用學生喜歡的猜謎語、做游戲、實驗演示等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教學《磁鐵的兩極》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一開始,就向學生演示:在準備好的紙盒上放上回形針,用手在紙盒里面拿著磁鐵吸引著回形針,再把放有回形針的一面面向學生,然后慢慢移動磁鐵,使回形針隨意地走動。同時,用比較夸張或驚訝的語言進行配合,“哇!回形針不但沒掉下來,還會走動呢!好神奇呀!”以此來調節氣氛,調動學生的情緒。再把手從紙盒里抽出來,讓學生清楚地看見我手里拿著的條形磁鐵,并再次遙控著回形針走動起來,這時他們就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原來如此。我又說“磁鐵怎么就能讓回形針自如走動呢?它還有哪些秘密?大家想不想解開這些秘密?”短短2分鐘的演示,通過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望,產生學習興趣,把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
二、 精心組織和開展探究活動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迪思維,強化學生的科學素養與技術素養。通過親身探究獲得的知識是孩子們自己主動建構起來的,是他們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通過“做中學”和“學中思”,學生們可以把科學知識與觀察、推理和思維等結合起來,從而可以能動地獲得對科學的理解。學生不但能體會到探究活動帶給他們的樂趣,還能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所以教師要精心組織每一個探究活動,并善于抓住有關內容或有利時機,鼓勵學生大膽猜測、質疑或假想。如在教學《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時,同一種材料做成的實心物品至少準備了兩種以上,且大小、形狀不同,保證孩子在探究活動中對材料的選擇。在活動開始階段,先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把選擇好的物品放入水中,發現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我適時提問:“你看到眼前的現象,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大家交流嗎?”在學生交流討論時適當加以引導,讓學生重新設計實驗,制定好新的探究計劃,使活動有序開展。最終讓學生自己得出: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由什么材料組成有關。這樣學生動手動腦、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得到鍛煉,也愿意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三、 精心設計討論問題
課堂討論要選取適宜的時機。當學生處于那種似懂非懂的狀態時討論效果最佳。討論的問題也要難度適宜,要抓住討論的契機,把討論放在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上,放在學生易混淆處,才能達到討論問題的目的。否則,課堂討論就變成形式和表演,既浪費時間,又影響課堂紀律。如教學《磁極的相互作用》時,在學生已經知道了一些磁鐵的性質后,我問“現在有兩根看起來相同的圓柱形材料,一根是鐵棒,一根是磁鐵,你不借用其他材料,能把他們區別開嗎?”學生們認真思考和討論,各抒己見,提出:把他們懸掛起來,能指南北的是磁鐵,馬上有同學提出異議,原因是借用了其他材料;用其中一根的一端接近另一根的中間部分,若能吸引,則手拿的是磁鐵,另一根是鐵棒;把他們分成兩段,不能相吸的是鐵棒,能相吸的是磁鐵等等。這樣,學生對磁鐵性質的認識就進一步加深和牢固了。
四、 教學評價
教學和評價是課程實施的兩個重要環節,相輔相成。評價既是對教學的效果進行監測,也與教學過程相互交融,從而促進與保證學生的發展。上課時不再只關心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學生,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其存在的問題,考查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學習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對科學和科學學習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的方式很多,各種形式的評價相互補充。在這里,我就過程性評價、生生評價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如在討論、匯報交流過程中,讓學生相互評價,哪個小組的方案可行,哪個小組的方案更好,哪個同學說得最好,有沒有認真傾聽,有沒有打斷別人講話等現象。同時,教師也針對各小組和每個發言人的表現即時給予表揚、鼓勵、指導。這樣學生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等能力得到了發展和提高,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得到了增強。對突發情況教師要靈活多變處理,如有一次,在校園觀察螞蟻的過程中,有學生向我告狀,說某同學把螞蟻捏死了,某某又把食物亂丟,某某在玩耍等,我當場表揚了他,對另幾個也進行了批評教育,之后我再問他,看到這種現象,你制止了嗎?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我趁機對全班學生進行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珍惜生命、團結友愛等教育。我相信,這樣的評價,對學生人生觀的形成必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五、 開展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小學科學新課標指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教師利用各種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來充實教學過程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各樣的科學活動,真正地動手動腦學科學。如利用課余時間給校園里的花草樹木掛牌、邀請專家為學生義務講解植物考察的相關知識并對公園的珍稀植物進行科學考察,以及開展科技興趣小組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與此同時,他們也欣賞到了優美的自然景色,理解了生命的不易,更加樂于投身自然、探究自然,去發現自然中的變化和奧秘,更加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版.
[2]吾永花.對科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思考[J].青年文學家,2009(9):23.
作者簡介:
胡衛紅,重慶市,重慶市涪陵區浙涪友誼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