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對于教育研究的批評層出不窮,雖然教育研究在哲學立場、實踐等方面的認識的確還有待提高,但不能將教育研究貶低到一文不值。本文根據我國教育研究的成果,分析它在政策和實踐方面產生的影響,對教育研究的普遍批評做出反駁,并指出教育研究所面臨的難題。一方面是一直存在的教育研究對象特殊性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當前我國教育研究經費投入不足而要求卻日益提高的問題。
關鍵詞: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批評;教育研究哲學
一、 我國教育研究經費的投入與生產
在我國教育研究中,在經費上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這可以在我國很好地開展教育研究或者教育活動,可以說經費支持是教育的保障。國家對于教育事業非常重視,在政策法規和科研項目資助上,有著巨大的推動和領導力量。國家及教育廳會投身于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教育研究活動,引領教育時代的潮流,實現國家的需要。
幾年來,國家不斷地投入了相當大的科研經費,但是收益卻是微乎其微,并沒有將科研經費有效地利用到教育事業中。在有些人的眼中,申請下來的科研經費知識圈錢的工具,再或者是將科研項目經費變成不值得一提的垃圾論文,這種現象不得不說是普遍行為。科研經費的利用率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存在兩點:一個是國家下發的科研經費和教育經費并沒有在合理的時機和地點轉化為項目或者科研工作;另一個就是隨著這兩種經費的增長趨勢,教育科研經費直線下降,這點原因有待發掘解釋。
二、 反駁教育研究批評
教育研究的聲名狼藉,對教育研究嗤之以鼻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其中最為激烈的聲音是Berliner等人表示“無論在何種地方,總是能聽到不同的人甚至于很多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談論教育研究潛在的問題,觀點都指向教育研究沒有任何價值。而且相當多的人有這樣的觀點:教育研究的機構——小學、中學、學院和大學教育,都可以取消。”
還有一些對教育研究不同方面的具體的批評主要體現在“希利奇報告”中,其認為教育研究沒有對政府機構反饋,這樣國家的政策就沒有相對應的決策幫助。其次,其報告認為教育研究在專業領域例如教學方法或者教學閱讀等方面沒有對教師進行幫助或者創新。再次,教育研究沒有一個系統的規劃,在很多的方面都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沒有應用相同的教育研究機制,這樣就會對國家教育決策帶來誤導,失去可靠的基礎。
為了回應這些批評,本文根據我國教育研究的成果,分析它對政策和實踐生產的影響。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在西學教育潮流的推動下,引來了全新的新學制,這是中國第一個新學制。這種學制的特點就是中西結合,引進西方特色,強化中國的教育研究。1919年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更使我國教育界的思想空前活躍,杜威、孟祿、伯克屈相繼來華講學,自學輔導法、設計教學法、道爾頓制等教學實驗曾在中國風行一時。但是,從西方學來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完全正確的,尤其是完完全全地照搬西式教育,并不能適應中國的人群或者教育體制。對于這種情況,當時的教育研究者發現了全新的教育方式:中西結合,而不是守舊或者照搬西方教育。為了能夠推進全新教育體制的改革,研究者們專門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科學研究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教育研究家們的反思尤為重要,他們提出了尖銳的問題:西方教育學是帶有民族特色的,怎么才能融入中國傳統的教育機制中?怎樣才能不完全摒棄外來教育的同時,創造和形成中國自己的教育學體系?現在,教育研究家們在反思和討論中逐漸得到了答案:中國的傳統經驗和實踐現狀是一種豐富而重要的資源,教育研究是為教育事業發展服務的,教育視為中國的教育實踐發展服務的。可以說,中國教育學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這種反思和批判的研究精神。沒有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就永遠不可能走上與社會主義結合的道路,不可能如此蓬勃地發展。
此外,研究的影響并不一定直接改變政策的決定,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隨著證據的積累而逐漸強大起來。對此,教育公平的研究尤其是偏遠地區中小學教育質量落后原因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項研究大力推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中,推進了一項發展機制,即城鄉一體化的教育發展機制。國家在財政撥款、教師、學校配置等方面都要向農村傾斜,在農村建立一個發展機制,逐步推進,擴大范圍,進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在教學實踐方面,我國在教育方面上的投入在世界上占比很低,尤其是在國家預算的扶持上,但是唯一有一點國內的學生能夠在數學競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那么,國內的學生為什么會比國外的學生在數學成績中占有優勢呢?而且和巴西一樣,我們都是發展中國家,中國學生在數學領域的得分率為什么比巴西高出一倍多?我們不能用學生成績來掩蓋教育上的缺陷,但是也不能熟視無睹教育研究對此做出的貢獻。中國學生成績好,得益于中國數學教育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在1959年向前蘇聯學習了學習技能之外,在之后的1963年,國內自己總結出來了一套新的數學教育模型,并且有了全新的數學教學思路。
三、 教育研究哲學的特殊性
任何研究的特殊性都取決于研究對象的性質,研究對象的性質將決定了哪一類研究是有效的或者是恰當的。或者至少,研究對象的本質將決定不同類型研究和它們結果的恰當性。教育研究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分支,它有著一般社會科學的研究屬性,但更具有自身特殊性。教育研究在它批判性的探究方面利用了社會科學,但是我們不能把它簡單歸結為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具有可積累的知識體系,它的研究模式可能適用,也可能不適用,到底適不適用,取決于教育研究對象的性質。
教育研究是一個很大的概念范圍,它包括了教育知識、教育實踐等。教育研究和其他的理論方法都會遵循它們之間的關系法則:所有的教育知識都必須是用來直接或間接地改變教育實踐的。總之,教育知識和教育實踐起到了教育研究中最為基本的條件,也是教育研究最基本的兩個對象,這兩個對象處于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兩個維度。就教育來說,重要的是注意教育實踐的特殊性。
參考文獻:
[1]楊小微.教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Richard Pring.教育研究的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本社,2008.
作者簡介:
王滕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