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觀,是幼兒教育教學的準繩,只有讓幼兒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只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文章針對探討運用環境資源,幫助小班幼兒克服入園、分離、學習、生活等方面困難,簡單談幾點認識。
關鍵詞:幼兒園;環境資源;困難克服;做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資源,幼兒園教育中,應通過環境資源的創設和利用,促進幼兒的發展。小班幼兒教育中,幼兒面臨的困難更多,探討幫助小班幼兒克服重重困難,順利入園,并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是我們面臨的最主要的課題。
環境是不會說話的教師,教育家顏之推認為:環境以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兒童產生影響,皮亞杰認為:環境是兒童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下面,筆者根據小班幼兒入園難、學習難、生活難等的實際,探討借助于環境資源,幫助幼兒克服這些困難的幾個可行的方法,以期共享。
一、 借助幼兒園環境,幫助小班幼兒克服分離恐懼癥
小班幼兒適應幼兒園學習和生活的第一個大困難是“分離癥”,“分離癥”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與家長的分離而產生恐懼和焦慮,這種恐懼和焦慮在新入園幼兒中最為普遍,突出表現為拉住家長的手不放開、家長沒轉身就哭鬧不止、不走進幼兒園。幼兒入園恐懼焦慮癥,主要是由于幼兒對幼兒園環境的陌生、新的人際關系,如幼兒園老師、同伴等帶來的安全上的危機感,擔心離開家人,沒有人照顧等。幫助幼兒克服這個“分離恐懼癥”是我們首要面臨和解決的任務。
幫助小班幼兒克服這個困難,熟悉環境是前提。可以讓新入園的幼兒報名前,教師引領家長和幼兒參觀幼兒園,引領家長和幼兒走進體育活動區,讓蹦蹦床、滑梯、蹺蹺板等吸引孩子的眼球,產生迫不及待想“玩”的沖動,讓這個體育活動區成為他們的期待的地方;帶領幼兒走進游戲活動區,物品架上整齊擺放的各種積木和玩具,讓玩具和積木增強幼兒入園的吸引力;走進科技區,各種花草、種子、動植物標本等,也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報名前,孩子與家長的“一日游園”活動,是解決入園難的關鍵,是幫助幼兒焦慮癥克服的前提。
小班幼兒開始的幾天,不愿意進園,離開家長就哭,教師可以利用環境資源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早上入園時間,播放幼兒歌曲、英語歌曲等,讓中班、大班的“禮儀小朋友”在園門口等待小班幼兒的到來,教師、園長也可以面帶和藹可親的笑容,有意和孩子親密接觸,如拉拉孩子的手,拍拍孩子的頭,親親孩子的臉等,幼兒與老師間不再有距離,讓教師給幼兒一種“歸屬感”。
幼兒與教師不陌生、對幼兒園的各個區域產生期待,是幫助幼兒克服入園難、分離難的有效策略。
二、 運用環境資源,幫助幼兒克服生活中的困難
幼兒面臨的第二大困難是生活不能自理。三四歲的孩子,在家中要喂、喝水要倒、大小便家長幫忙擦屁股、提褲子,是家中的“小皇帝”,人人寵、人人愛,一切滿足他。而進入幼兒園,不習慣幼兒園的集體喝水、吃飯,一起洗手、一塊大小便等,都不能隨心所欲,老師不可能一一替做,這對于三歲的幼兒來說,在不適應的前提下,的確是不小的困難,幫助孩子克服這些困難,更需要我們耐心和細心。
這些困難的克服,利用游戲環境資源,可以幫助幼兒在游戲中學會生活自理,學會盡快融入到幼兒園的大集體中。如教師給每一個幼兒準備一個芭比娃娃,可是芭比娃娃的裙子,都沒有穿好,然后開展比一比游戲,看看哪個小朋友先給芭比娃娃穿好裙子。這類游戲,有助于自理習慣的養成。
幼兒不習慣集體活動,如集體喝水、課間集體上廁所等。解決這個難題,融入游戲,可以“寓教于樂”。如組織幼兒玩“滾鐵圈”的游戲,不僅訓練幼兒的協調性,也通過游戲的你追我趕,培養競爭意識,促使幼兒一起游戲,養成集體主義觀念。通過“擊鼓傳花”等游戲,感受同伴和老師的游戲關系,促使幼兒快速融入到幼兒園這個大集體中。
幼兒園的生活區、幼兒園四周的墻壁上,都張貼一些這類游戲、生活的畫面,藝術圖吸引幼兒的眼球,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這也是心理環境資源的體現。
三、 運用環境資源,幫助幼兒克服學習方面的困難
小班幼兒的學習,以游戲、數數、語言、畫畫、唱歌、跳舞、體育活動等為主。三歲的孩子,玩是天性,讓他們學習語言、學習數數、讓他們拿起畫筆畫畫等都會讓孩子們倍感困難,然而,學習和生活是幼兒缺一不可的必做的“功課”,由于認知特點、語言能力、理解力等,都給孩子們學習帶來諸多的困難,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的方法,環境資源的作用尤顯重要。
以語言的學習為例,幼兒園小班的語言活動課《水果歌》,要求是孩子們根據水果的顏色,編寫兒歌。毋庸置疑,這個活動,編兒歌,還要根據水果的顏色而創編,對于三歲的幼兒來說,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就是大班、小學生完成這個任務,也不是舉手之勞的事。幫助幼兒解決這個困難,環境資源的運用可以助一臂之力。如教師可以借助于各種水果的沒有涂色的圖片,先讓孩子們說說每一種水果是什么顏色的,再給這些水果穿上“花衣服”,孩子給水果穿錯顏色的衣服,教師說,“你看,水果生氣了”。然后給出顏色詞語、紅紅的、黃黃的、綠綠的、紫紫的等,再引導幼兒思考并涂色,什么水果是紅紅的?再呈現出鮮紅的大蘋果的圖片,與老師對話:
教師:什么水果紅紅的?
幼兒:蘋果紅紅的。
這樣,水果歌的創編,在看圖片、涂色、糾錯、問和答的引領中,兒歌創編不再是難題。
小班幼兒的心理、認知等特點,給幼兒入園、學習、生活等帶來諸多的困難,幫助幼兒克服困難,環境資源的運用很關鍵,教師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盡量讓環境“說話”,讓環境資源與幼兒“親密接觸”,注重環境的優化和美化,注重室內環境特色化,教學手段生活化、藝術化,推動孩子們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促進孩子們在充滿園本特色的環境中快樂游戲、開心生活、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陳維欣.環境資源在幼兒園自然生成課程中的運用[J].幼兒教育研究,2017(3).
[2] 陶露.淺談農村幼兒園可利用的環境資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0(10).
作者簡介:陳鳳昌,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盱眙縣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