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廢舊材料無處不在,所以在幼兒的教育中,其需要在充分結合自身特殊性的基礎上,緊跟《綱要》以及《指南》中的相關要求,巧妙利用廢舊材料變廢為寶,通過積極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環境,從而有效達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目的。為此,本文將通過結合我園自身實際,嘗試圍繞幼兒園環境建設中廢舊材料的有效利用進行簡要分析研究。
關鍵詞:幼兒園環境創設;廢舊材料;環保教育;變廢為寶
一、 引言
幼兒園環境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幼兒的思想行為產生相應的影響作用,對其成長質量也通常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想要深入落實環保教育,需從培養幼兒的環保理念入手,從幼兒的點滴生活做起,逐步引導幼兒通過實踐操作親身體驗自然,在巧妙利用廢舊材料將其變廢為寶的過程中完成創設幼兒園環境以及落實環保教育的目的。
二、 堅持綠色辦園理念 創建幼兒園的生態環境
作為幼兒園課程當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幼兒園環境本身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教育資源,通過積極創設幼兒園環境不僅能夠為幼兒的學習生活提供一個良好空間環境,同時對于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發展也具有積極的幫助作用。在與《綱要》以及《指南》的相關要求進行有機結合下,在創設幼兒園環境過程中首先需要堅持綠色辦園理念,在立足幼兒園辦園特色和辦園實際下,盡可能多地利用廢舊材料,并將其與幼兒園教育目標進行深度結合,從而有效完成幼兒園生態環境的創設工作。如我園通過堅持貫徹綠色辦園理念,在構建幼兒園生態環境的過程中,通過帶領幼兒積極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例如酸奶盒、舊掛歷紙等制作出了關于環保教育的宣傳畫冊,并鼓勵幼兒利用彩筆、蠟筆等對其進行再創作,以進一步豐富宣傳畫冊的內容和色彩,了解保護環境的相關知識內容。而在幼兒園的墻面布置中,教師通過帶領幼兒利用廢舊的牛皮紙、紙盒以及無紡布等材料拼貼、裁剪制作出了樹屋和大樹,同時運用相應的彩色卡紙以及麻繩盤繩構造出了一個地球的輪廓,并在此周圍粘貼了許多廢舊紙裁剪而成的小人,充分體現出了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題。在綠色辦園理念的指導下,幼兒通過利用廢舊材料積極建設生態幼兒園環境,并受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幼兒的心理與情感共鳴,使其能夠加深對保護環境的理解和認知。
三、 合理利用廢舊材料 變廢為寶豐富園內環境
在創設幼兒園環境的過程中,廢舊材料是其中一項寶貴資源,根據《綱要》的相關要求,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物品或是廢舊材料用于玩具等制作,從而達到美化生活等目的。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幼兒園以及班級的具體辦學特色,合理利用廢舊材料,將其變廢為寶以有效豐富幼兒園環境。例如針對中班幼兒,教師在充分掌握幼兒年齡特點的基礎上,利用雞蛋殼這一廢舊材料,帶領幼兒開展雞蛋殼的彩繪和創意創作。一方面,教師通過積極引導幼兒利用顏料,在與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審美特點進行充分結合下,將雞蛋殼作為畫布展開繪畫創作,另一方面,為了能夠進一步鍛煉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并達到豐富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目的,教師還積極同幼兒家長進行溝通聯系,在家長的配合下幫助幼兒完成其他相關輔助廢舊材料的收集整理如碎布頭、毛線等。在教師的適度引導下,通過將雞蛋殼作為小花盆,并利用碎布頭等材料制作成花朵的模樣粘貼在雞蛋花盆中,從而使得幼兒可以在親自動手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將廢舊材料變廢為寶,為幼兒園環境建設增添色彩。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鼓勵幼兒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利用其他廢舊材料如羽毛球、紙卷芯等將其制作成各式各樣精美的藝術品,進而可以在有效培養幼兒實踐操作能力和發現美好生活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完成幼兒園的特色藝術教育。
四、 依托多樣廢舊材料 建設區域以及主題環境
作為幼兒園活動中的兩大重要活動內容,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同幼兒的日常學習生活有著緊密聯系。而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區域與主題活動的開展,在幼兒園中有必要通過靈活利用多種多樣的廢舊材料完成相應的環境創設工作。如我曾在開展蝴蝶主題活動中,首先通過利用多媒體向幼兒展示了眾多不同種類的蝴蝶圖片,引導幼兒對蝴蝶的形態、特點等進行深入觀察。隨后通過逐步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各種廢舊材料,包括紙杯、廢紙、紙盤等等,通過彩繪、拼貼、裁剪等方式將其制作成各種形態的美麗蝴蝶。隨后利用碎花布、多余毛線等其他廢舊材料制成了各式各樣的花朵,并將蝴蝶與花朵共同粘貼在班級主題背景墻上,營造出了一種類似于“蝶戀花”的效果,將班級打造成了美麗的“蝴蝶谷”。使得幼兒可以穿梭在蝴蝶之中,充分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氣息,以此使得幼兒和主題環境之間能夠實現雙向互動。再比如,在數學區的環境建設中,在與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以及區域主題進行充分結合下,通過引導幼兒搜集各種各樣的廢舊筷子,鼓勵幼兒按照材質、顏色等對廢舊筷子進行區分,并準確數出筷子的具體根數和雙數,測量出筷子的具體長度等,進而使得幼兒能夠完成簡單數學學習的同時,也可以達到豐富幼兒園區域環境的目的。
五、 巧借各種廢舊材料 深入落實環境保護教育
事實上,在幼兒園環境建設中利用廢舊材料將其變廢為寶,其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幼兒從中樹立起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深化對幼兒的環保教育。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加強幼兒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使之能夠在創建幼兒園環境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態活動的樂趣。譬如在對大班幼兒園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向幼兒播放了《憫農》的兒歌,帶領幼兒利用廢舊的瓦楞紙、塑料管、易拉罐等制作而成的鏟子、鋤頭等,開展播種、耕耘以及收獲的勞動活動。在為幼兒創設相應的情境環境下,使得幼兒可以在參加勞作活動中感受到農民伯伯的不易,并激發其對于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在堅持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觀念下,通過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其在深入觀察周邊生活,積極發現和探尋更多廢舊材料的同時,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以及創造能力,將其變廢為寶用以裝扮幼兒園環境,進而可以在有效完成幼兒園環境創設工作的同時,達到深化環保教育的目的。
作者簡介:周靜,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千燈美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