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江
摘要:
環境保護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而環境保護教育是整個中華民族環境保護事業和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拓展了教育領域,而且也為教育事業增加新的活力。筆者從事近十年的中學化學教學,根據本學科的內容與特點,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從教材內容,實驗的過程,周邊的環境,學生的行動等角度對環境保護教育加以滲透。
關鍵詞:中學化學;環保教育;滲透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與社會、環境聯系密切,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往往都包含了一定化學因素,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本著以提高學生素質,實施素質教育為高度,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適當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一、密切結合化學教學內容,適當滲透環境保護教育
在中學的各主要學科中,化學可以說與環境保護的話題聯系得最為密切。從初中“空氣”知識中“空氣污染”的簡介,“水”中“三廢”的介紹,“一氧化碳”中“一氧化碳對空氣的污染”的敘述到高中化學硫酸、硝酸知識中尾氣的回收和利用、“煉鐵”知識中高爐煤氣的處理,“石油”中石化工業產生的三廢、“煤和煤的綜合利用”中廢氣和廢液的處理,無不緊密地滲透著環境保護的內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分析教材,深入探討課本中環境保護教育的因素,詳細列出中學化學各章節可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環境保護教育。以“水”為例,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應明確給學生指出: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資源的25%,在我國許多城市中,目前有67%左右的城市供水不足,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個,城市年缺水總量達60億平方米。我國不僅水資源不足,而且工業三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水的嚴重污染。據目前的統計顯示,我國污水排放約602億噸,其中45%來源于城市污水,55%為工業廢水。根據我國有關部門對532條河流的監測,有436條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據推測每年排入海洋的污水和固體廢物已超過1000億噸。通過上述知識與相關的化學知識的有機結合,增強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使“愛護自然,保護環境”成為他們自覺的行動。
二、改進化學實驗,強化環境保護教育
化學實驗總是伴隨氣體、液體或固體物質生成,這些產物中許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質,散發到空氣中、水中都會造成環境污染。在不影響實驗結果、觀察效果的前提下改進實驗內容及儀器裝置,或變化實驗的形式,從而盡量減少實驗產物對環境的污染,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更是對學生加強環境保護教育的極好機會。如許多實驗毒氣外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裝置漏氣。這就要求教師要嚴格教育好學生,在實驗前首先要做好氣密性檢驗。在一些有毒氣體的制備和性質實驗里,增加尾氣處理裝置,或者及時燒掉,把有毒氣體轉化成無毒或毒性降解物。如在濃硫酸與銅的反應、實驗室制取氯氣的反應中,只要將尾氣用堿液吸收,就可以有效防止實驗過程中有毒氣體的泄漏,減少對空氣的污染和對師生的傷害。許多學生在制取氣體時不考慮藥品的用量,“跟著感覺走”,搞得實驗室毒氣彌漫,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要使學生逐漸在化學實驗中樹立“定量”意識。比如要制取1升氯氣(標準狀況下),通過計算大約需4克二氧化錳,那用天平稱取4克就是了,不要用藥匙一取就是幾大匙。這也可稱是“見好就收”吧。此外,一些難度比較大、毒性比較強、時間比較長的有機演示實驗,采用實驗錄像替代,既可以使學生獲得有關實驗的感性認識,達到演示實驗的效果,同時也可以減少環境污染。當前,微型化學實驗作為一種新型的實驗方法和技術正在國內外迅速發展。微型化學實驗具有操作簡捷、反應迅速、現象明顯、節省藥品、污染小且安全的優點。如果我們適當地將一些污染比較大的實驗改成微型實驗,不僅適應了化學實驗改革形勢的發展,也可謂是減少化學實驗環境污染的一種手段。
三、結合本地實際,切實開展環境保護教育
僅僅在化學教學中講世界的環境狀況、中國的環境的狀況,有時還不能使學生有切膚之感,似乎還有“空對空”之虞。對此,在環境保護教育中加入本地特色,無疑將會使之更切合實際,更能激起學生共鳴。
就拿我省來說,近年來出現水質性缺水,多年持續高溫天氣,干旱高溫對生態的危害是相當大的。現在我省大部分農村垃圾泛濫問題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我們經常看到垃圾圍村現象嚴重,村邊、山邊、江邊四處是垃圾,但卻很少引起人們的關心,農村污染的加劇直接威脅到我省大部分江河的水質。只管大江不管小河,畜禽養殖對江水環境污染也不可忽視,這方面的治理一定要統籌兼顧,一些地方只強調禁養區、禁建區內一律不得建畜禽養殖場,對禁建禁養區外的污染問題卻考慮不多。目前,有些地方禁建區禁養之外已處于失控狀態,水環境受到破壞,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污染。通過師生這些情況,資料交流,不僅會使學生了解保護水源的重要性、持久性,還會提高他們為改善環境做貢獻的自信心和自覺性。
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行動,落實環境保護教育
僅僅依靠化學課堂上的理論傳授在中學生中搞環境保護教育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培養和增強他們保護環境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把環境保護的概念從理論轉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學生是先進知識的載體,可通過他們積極向自己熟悉的人和社會大眾宣傳有關環境保護的法令,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同時,也要求他們自己從平時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的積累為環境保護做貢獻。但由于環境破壞,許多地方也出現用水困難,就要求學生必須從自身做起,主動節約每一滴水,同時要參加和致力于植樹造林,保護珍貴的水資源。近年,由于我國經濟迅猛發展,電子需求旺盛,許多地方電力供應緊張,我們學生都應該節約每一度電,就可少燒煤、油等,也可為環境保護盡一分力。實踐證明,將環境保護教育滲透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既能促進中學化學教學,又能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環保知識,有利于實現把他們培養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甘肅省漳縣第三中學,甘肅 定西 74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