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晨
摘 要:從家長作為旁觀與欣賞者,時刻感受來自幼兒園的“綠色”氣息;讓家長配合并實施教師的教育要求,成為環境教育的支持者與配合者;努力營造互動的、開放的教育環境,讓家長成為環境教育的參與者;建立展示家長資源的平臺,充分發揮家長聰明才智與教育功能四方面進行研究幼兒園指導家長進行環保教育。指出要提高家長的環保意識,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及時性、針對性、隨機性的優勢。
關鍵詞:家長;環保教育;家園合作;指導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0-0081-01
環保行為的培養也是養成習慣的過程。日常生活中人的行為是一種不斷重復和強化、由不自覺轉化為自覺行為的過程。而父母作為孩子身邊最親近的、接觸最多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因此家長的榜樣作用特別重要。而現在的家長有的由于本身環保意識就不夠,有的由于工作上的忙碌而忽視了這一點,還有的雖然有這樣的意識卻又無從著手等。這時,幼兒園的系統性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家長作為旁觀與欣賞者,時刻感受來自幼兒園的“綠色”氣息
(1)讓家長完全置身于一個到處都充滿綠色環保氣息的環境中。用花盆、蛋糕盒、筐等種植一些花草擺放在窗臺上、自然角上;有的地方采取了吊、掛等方式進行綠化,開辟了一些種植園地;教師與孩子共同設計一些富有情趣的環保標志牌,有針對性地掛在幼兒園的每個角落;另外以環境教育為出發點設計了宣傳窗、畫報,宣傳一些環境教育的內容;在教室里經常擺放一些師生共同用廢舊材料制作而成的“再生作品”。(2)定期進行環保講座,用家園宣傳欄、家園聯系冊向家長宣傳環境教育的重要性,讓家長了解幼兒園開展環境教育的目標、內容,定期向家長匯報幼兒園環境教育的進程。(3)通過家長開放日、環境紀念日、親子活動等形式,讓家長具體了解幼兒園環境教育的內容、方法、進程。家長除了能親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與發展水平外,也是一種實地學習,有助于改善家長的教養方式,幫助家長為正確地對孩子進行家庭環境教育。
二、讓家長配合并實施教師的教育要求,成為環境教育的支持者與配合者
當家長逐步了解了幼兒園環境教育的實質后,可在開展環境教育主題活動中根據需要對家長提出配合的要求。在開展廢物利用這一主題時,讓家長與孩子一起收集廢舊材料,然后讓幼兒動手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小物品”贈送給家長;在“種子的秘密”主題中,要求家長參與種子的收集、種植與資料查找的工作,和孩子一起體驗種子發芽的過程,使家長對新的教育觀與策略有了真實的感受;在“垃圾的分類”與“寶貴的水”的主題中,要求家長不僅自己要嚴格進行垃圾分類、節約用水、一水多用,同時還要督促自己的孩子,做到相互監督,最后養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另外,還制作了“家庭環保行為卡”,指導家長如何觀察與記錄幼兒在家的環保意識與行為,這不僅增進了幼兒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而且能夠改變家長的教育觀。
三、努力營造互動的、開放的教育環境,讓家長成為環境教育的參與者
讓家長參與幼兒環境教育課程決策與教育過程,在主題教育過程中吸取來自家長的意見。如在主題活動“我生活的地方”開展過程中,家長所提供的對比教育方式豐富了教育手段:在周末的時候帶孩子公園,讓孩子感受自然,感受林間的幽靜、空氣的清新、鳥鳴的悅耳、花草的繽紛、湖水的碧波。通過這樣的實地對比,孩子初步懂得了該做什么來保護環境。同時還開展了一系列的家園同樂環保親子活動,充分發揮家長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參與性。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幼兒園這一媒介把家長與幼兒的個別經驗轉化為共享的教育資源,促進了多元化與個性化的互動與表達,也使環境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四、建立展示家長資源的平臺,充分發揮家長聰明才智與教育功能
在家長助教日讓他們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如有的家長本身就是環保工作者,就讓他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講講現在環境的狀況,并通過一些有趣的“魔術”,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酸雨”的形成、“水的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等。有的家長本身就有淵博的環保知識,又通過一系列的幼兒園指導教育有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就請他們向大家宣傳科學的環保知識、育兒經驗。另外,還開辟了家長經驗交流園地,讓家長將好的育兒經驗通過這塊園地進行傳播、交流,經過橫向比較、共同交流、互相補充,尋求對自己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五、結束語
從成人與幼兒的對比中觀察到:成人比幼兒有深厚的環境知識積累,但成人的環境保護行為往往不如幼兒。家長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他們的行為時刻影響著孩子,影響著環境教育的連續性。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導活動,讓家長們的環境認知在慢慢地轉化為環境行為,他們的教育觀念在慢慢地發生變化,孩子和家長越積極配合,環境活動內容就會不斷地向縱向和橫向發展,就會變得越來越有趣味性、連續性。
參考文獻:
[1]錢愿秋,李姍澤.家園合作中的家長參與現狀調查與思考[J].幼兒教育,2012(07).
[2]亓桂茹.談學前教育中家與園的溝通策略[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