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麗芬
摘 要: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在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也破壞了環境。我國從1983年起就將“環境保護”列為基本國策,提倡“保護環境,從小做起,從我做起”,所以開展環境保護教育,首先必須從幼兒抓起。
關鍵詞:幼兒;環保教育;大自然
一、親近大自然,置身大自然,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
大自然這所“藍天下的學校”是個美妙的課堂,幼兒在大自然中不僅學會觀察,而且會學習思考和探索;帶孩子走進大自然,不僅能增長他們的知識經驗,促進他們的各種能力的發展,而且能培養他們真、善、美的心靈,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撒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種子。
(一)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春天,萬物復蘇,帶幼兒投進大自然的懷抱,紅的桃花、黃的迎春花、綠的垂柳,小鳥在枝頭歡唱,幼兒仿佛置身于詩歌般美麗的畫中,感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夏天,帶幼兒捉蚱蜢、蛐蛐,在水中嬉戲,帶著幼兒去大樹底下乘涼,感受植樹的好處;秋天,帶幼兒踩落葉、拾落葉,做美麗的樹葉粘貼畫,一起采摘果子,體驗豐收的樂趣,唱“秋天多么美”的歌曲;冬天帶孩子看雪景,玩堆雪人的游戲。讓幼兒情感與大自然的美融合在一起,享受美的滋潤,接受著美的熏陶。
(二)置身大自然,感受環境污染的危害性
對幼兒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必須加強幼兒的感性認識。帶幼兒到大馬路上、附近裝修的地方走走,聽聽喧鬧的汽車喇叭聲、機器的隆隆聲,感受噪音的嘈雜難耐;看看電廠煙囪里冒出來的滾滾濃煙,使湛藍的天空變成灰蒙蒙的,了解空氣污染的嚴重性;看看幼兒園后面的小河,河水變成了黑色,河面漂浮著垃圾,河邊的泥土土質酥松,都掉在河里,河面變得越來越窄,還有滿山遍野的“白色垃圾”如何剝奪我們不多的青山綠水……所有這一切都會讓幼兒強烈感受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逐步確立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培養幼兒的環保行為
(一)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體現幼兒的環保行為
1.日常生活活動中的環保行為
幼兒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培養幼兒的環保行為。例如,散步時間經常可以碰到一些紙屑,我們教育幼兒將紙屑撿起,扔進垃圾箱。在經過漂亮的“后花園”時,教育孩子不要踩踏草坪、不要采摘花朵。教師還利用幼兒洗手的環節,教孩子正確洗手及節約用水的方法,培養用水后擰緊水龍頭的習慣。幼兒在吃飯之前告訴老師:“我今天不怎么餓,請幫我少盛點飯。”這樣避免浪費糧食。
2.教育活動中體現環保行為
(1)用故事、兒歌等形式,通過兒歌《愛護環境》《小小口香糖》和故事《大煙斗爺爺》《神奇的紙巾》等學習里面愛護花草樹木、不亂扔瓜皮果殼等保護環境的行為。
(2)用繪畫的形式讓幼兒用“美麗的春天”為題,進行寫生、意愿畫,讓孩子把觀賞到的大自然美景用圖畫表示出來,這既發揮了幼兒的想象,豐富了畫面內容,也有了具體的環保行為。
3.游戲活動中的“廢物利用”
在開展游戲活動之前,先帶幼兒去參觀各個游戲區,再一起討論各區域游戲都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大家一起收集、制作。我們利用喜糖盒、牙膏盒、飲料罐等材料開展“超市”的游戲;利用蛋糕盒、塑料吸管、紙盤等材料開展“美工區”的游戲,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懂得了怎樣減少生活垃圾和如何再次回收利用廢品,從而增強了自己的環保意識,也鍛煉了參與環境保護的行為。
當然,除了角色游戲,在體育游戲活動中同樣可以進行環保教育。體育活動所需用品都可以自己制作,比如,將廢舊的報紙或紙張揉成團制作成小球,將喝完的桶裝飲料制作成高蹺,將廢棄的塑料袋制作成毽子,將多余的布料制作成沙包和墊子,等等,利用這些東西培養幼兒親自動手參與到環保活動中來。
(二)利用“環保節日”開展親子活動,體現幼兒的環保行為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環境道德觀念和行為對幼兒環境素質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植樹節,希望孩子和家長在家里每人植一棵樹,每天給樹澆水(如果一時買不到樹苗,就會建議家長用盆栽代替樹苗)。要求幼兒記錄澆的是什么水,是反復利用的水還是一次用的水,家長與孩子互相監督,讓家長、孩子在家庭中學會科學用水,從小培養幼兒的節約水資源的行為習慣。
世界無煙日,和幼兒一起向家長倡導綠色出行。同時,鼓勵幼兒向爺爺和爸爸提議減少吸煙,從小的方面講是為了家人的健康,從大的方面講是為了我們共同的地球。如果孩子能夠“教育”我們的家長,相信大人是非常愿意聽從寶貝的“教導”的。
世界糧食日,希望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帶領孩子走進農田(我們的孩子大部分是在鄉下的),做一回農民伯伯,真正體會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義。家長在餐桌上都要教導孩子實行“光盤行動”,吃不完的就打包回家。
家園互動式環境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僅增進了家長之間、幼兒之間、家長與幼兒之間、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還產生了良好的教育功能,營造出了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的環境教育氛圍,真正做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