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課程有自身的學科特點,如邏輯性、抽象性。這導致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降低,探究學習的欲望不足,出現學習差異。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喜歡數學,對數學問題有探究的欲望和動力。本文立足課堂,提出幾個解決策略。
關鍵詞:數學;學習;興趣
一、 利用問題引導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
古語曰“學起于思,思緣于疑”,懷疑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開始。豐富的符合學生思維梯度的情境問題能啟發學生的思考與討論。
如:在學習矩形的判定一節時,要證明推論一“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學生一時無從下手,此時提出引導問題“類比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的證明思路,能否把推論一的條件轉化為矩形定義的條件,從而得證?”學生展開充分探討,找到證明推論一的方法,并有學生提出不只一種的正確的證明方法。證明推論二“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時,學生運用類比,證明思路顯而易見,可謂“水到渠成”,而且大家都熱衷于找出不一樣的正確的證明方法。通過問題的遞進引導,學生從證明思路到數學方法運用都有一定程度的深化。證明菱形的判定推理“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時,進一步提出辨析問題“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邊形是菱形嗎?”學生遇到與已有知識沖突的新疑問,進行新的嘗試推理、解決疑問……問題導向層層推進,形成有效的數學情境,滿足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欲望,由好奇心驅使積極參與問題思考,從中感受數學發現的樂趣,達到數學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 利用課堂展示發展健康的學習情感
學生把數學知識理解內化,能構建一定的知識結構,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經驗。豐富課堂的教與學的形式,能更好地建立學生對數學課堂及數學學科的歸屬感。學生處于課堂主動位置,教師從旁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解題思路、方法和技巧;提出不同的解題方法、猜想、質疑及制作學習報告等。這需要學生“擺脫”教師的教,獨立自主獲取知識,主動學習并展示學習的成果。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學習報告為例,內容可包括:章節內容小結、專題學習、解題方法、自學新知識等。制作學習報告,一方面要求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網絡,另一方面在展示時學生得到自我實現,發展健康的學習情感。
如:制作有關面積計算的解題方法學習報告,學生要先了解面積的概念,清楚它聯系著幾何圖形中的重要元素邊和角,列舉出求面積的基本方法(直接法,割補法,等積法,類比法)。為了豐富學習報告的內容,展示時更直觀,以便讓聽報告的同學們更易懂,報告內容要歸納出基本圖形和基本結論,并論證。
僅此還不夠全面,學生或查閱參考書或請教老師意見,分析以前所學知識中存在的關于此類面積計算問題。學到初二階段,在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中都涉及面積計算問題。最后學生要以例題為例,歸納出有關面積計算的求解一般方法。另一個小組的學生提出這個專題的學習報告還能再深化。舉例說明,總結了面積計算類型的技巧:善于促成面積比與對應線段比相互轉化有利于解決面積問題;采用面積割補將不規則圖形轉化為規則圖形有利于計算;有些題目中沒有直接涉及面積問題,由于面積關聯著邊和角,所以也可以從面積角度思考問題,得出面積法;圖形的定值問題,由于面積與動態結合,圖形在變動,需要找到突破口,其思路是通過計算特殊位置的面積,得出定值,然后再證明其一般情況。
制作過程中,學生經歷歸類同類型題目的共性,找到規律,總結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技巧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引用學生的感受:“現階段,掌握的知識和方法越多,解決問題時越容易。”學生制作課堂展示與認知能力在循環進行中相互促進,數學能力漸漸增強,學習興趣也越來越高。而且學生課堂展現在同伴中得到認可,自我實現的健康情感得到升華,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更有利于學生主動投入進一步的深度學習。
三、 組織分層教學發展數學能力
新課程改革,數學教學把“發展為本”作為教學的中心。數學教學應使每個學生都有發展。數學學科特點多體現在思維推理,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必然存在,因此,學生的數學能力差異容易顯現出分層。沒有找到數學學習規律或心理有抵觸情緒的學生往往數學學不好,久而久之就不喜歡數學。組織分層教學能幫助各層級能力學生提高數學能力。如:課堂分層教學主要體現練習題分層設計、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因材施教,達到課程目標要求。
要發展提高各層級的學生的數學能力,需要對學生差異進行分類,采用分層走班教學。如:每周用一節數學課,全年級學生分為a1,a2,b1,b2,c1,c2幾個層次走班學習。教師依學生實際制定各層級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和評價方案。遵循對學生在已有基礎知識上,培養提高各層級學生基本技能和技巧性。在分層走班教學的課堂上能充分開展同層級互動、同層級競爭。在這過程中,依照各層級學生的個性發展其能力,有效培養各層級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教師立足課堂,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有利于發展學生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
作者簡介:
張如碧,廣東省江門市,江門市蓬江區荷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