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平
從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基于《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編寫的道德與法治課教材開始進入教學實踐。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學校德育教育和品德養成的重要基石,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到“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體系”這個詞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也成為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點。如何讓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落地生根,讓學生充分享受課堂教學快樂,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礎。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開設是為了引導與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因此,培養其核心素養主要有四方面內容,包括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理想精神與公共參與。
(一)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是指一個公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對祖國在情感上與理智上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同時,能自覺維護祖國的統一團結與核心利益。“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對于國家、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政治上的認同才會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進而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具體來講,作為中國公民,初中生必須熱愛祖國、忠于祖國,對祖國有較強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要站在中國立場,以中國公民的身份自覺遵紀守法,維護社會秩序。了解我國國情,擁護中國共產黨,理解并自覺擁護黨和國家的相關方針政策。熱愛社會主義,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理想,主動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責任感,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二)培育“法治意識”核心素養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身心特征較為特殊。近年來國內中學生犯罪問題日益突出,犯罪低齡化越來越嚴重。中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其法治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未來社會的穩定程度。培養中學生的“法治意識”就是要讓他們成為有自尊、守規則的公民。因此,應加強對初中生的紀律教育與法治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與規則意識。同時,引導他們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主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養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養是讓初中生成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國公民。這對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均有重要的意義。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學生必須在生活中能辨別善惡、是非、美丑,能堅持原則,堅守底線,抵制不良思想與誘惑。對待各種社會現象與政治事件,要堅持實事求是,把握實質,分清主次,堅持真理,能夠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創設真實教學情境,搭建素養培育平臺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而積極的過程,學習者知識的獲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教師的指導、同學間的交流來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范式,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由此判斷學生的行為動機、觀察學生的思維養成,最終引領學生實現學科所要達到的核心素養。比如針對網絡上熱議的“老年人跌倒該不該扶”的問題,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觀看的過程中,分析各類現象的成因,對于這些行為可能引發的社會影響進行討論,并從中得到啟示。學生會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增強了法制觀念,提升了公民素養。同時深刻的認識到,和諧社會建設,人人有責。
(二)科學設定學習目標,明確素養培育方向
科學合理設定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學習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活動的達成點。因此,目標的設定要兼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方向性的錯誤。目標的制定要結合新課程的理念、學科目標、單元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具體而細致。比如科學上網這一課時,要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將本課所涵蓋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歸納,最終確定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形成對網絡、網絡交往以及使用網絡語言的看法,了解網絡的特點,初步感受網絡的兩面性。
【能力目標】學會合理利用互聯網等傳播媒介,提升客觀看待問題、辯證分析問題、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抵制網絡不良誘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別能力,在網絡交往中保護自己。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形成理性看待網絡的意識,初步培養遵守網絡規則的意識,初步養成積極的媒介批評能力,學會理性利用現代媒介參與社會公共生活。三維目標的設定,從表及里,形成的是對學生綜合學科素養的培養體系,學生可以從身邊或自己經歷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識,從而樹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與素養。
(三)回歸課堂生活本真,拓展素養培育途徑
道德與法治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融入到社會中去,感受社會道德法律規范的力量,形成客觀理性的價值體系,回歸課堂本真。核心素養的培養應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只有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本真,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感染、影響學生,才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也是學生自身知識增長、能力提高、情感升華、全面發展的主體。只有通過自身在學習和活動中的觀察、思考、參與、運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培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已成為核心素養培養的共識。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進一步拓展生活,從中汲取生活的養料,從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實際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核心素養也隨之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