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淑彬
隨著課程標準的改革,《品德與社會》教材與原來的《思想品德》教材大相徑庭,很多教師沒仔細鉆研教材教法,仍局限于書本,不與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相聯系,按照傳統的教育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導致教學失去活力而顯得蒼白無力。因此,筆者認為,要想教好現行的品德與社會課,必須要把握好下列四個要素。
一、品德與社會教學要重視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
俗話說得好:“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先要一桶水”。這是作為普通教師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然而,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具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知識豐富、涵蓋面廣,牽涉科目多。二是教學中要走出課堂進行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的知識多。三是教材編排為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征,畫面多、活動多,而相應的知識介紹少,需要教師上網搜查的資料多。因此,作為品德與社會科專職教師,只有具備淵博的知識,才是組織教學的基礎;只有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才是教學調查、參觀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只有具備超強的計算機網絡知識,才能保證課堂教學“有血有肉”。
綜上所述,我認為,品德與社會教師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迫在眉睫、義不容辭!
二、品德與社會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
1.品德與社會教學貼近學生生活是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認知規律的需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2.只有讓品德與社會教學貼近學生生活才能活用生活教材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將教材中的材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個活動主題叫《大家在一起》,教材中采用的是學校茶水供應站前你擁我擠的場景以及公交車前你爭我趕的場景。然而,因我校的學生大部分身住縣城中心,寄宿學生少,坐車上、下學的也很少,對這兩個事例帶來的后果及破壞性感受不深。因此,我在教學時,把我校學生課間操后你追我趕、而屢次出現傷亡事故的事例補充進去后,學生馬上意識到這種行為的錯誤和嚴重性,這樣他們就很快接受了我的教育,立志在今后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爭做講文明、講禮貌的好學生。
總之,思品與社會教學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具體的課文內容,依托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他們搭建生活平臺,引入生活之水,對他們實施品德教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散發德育魅力。
三、品德與社會教學要不拘課堂形式
品德與社會課應以社會為背景,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強調拓展課堂教學的內涵,課堂的組織教學要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結合進行,讓學生走出學校這個小課堂,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不斷體驗、領悟道德準則并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社會生活能力。
根據教學需要,教師可有意識地組織各種靈活多樣的活動,以達到教學目的。
(一)別開生面的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是教師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社會常識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比較經常性的教育活動。通過班會的形式,圍繞一個中心或主題請家長、先進人物、老師或學生介紹周圍社會生活的變化、經濟的發展。
(二)模擬表演活動
這種活動是由學生扮演角色,表演教材內容。運用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的社會知識,形成基本技能。如:四年級上冊《大自然發怒的時候》這一單元里有一個主題活動是《洪水來了》,我在教這一活動時,首先講敘了這樣一個故事:1998年,我國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在湖北的一個小村莊,9歲的小女孩江珊被卷入了洪水中,眼看洪水就要將她吞噬,在這危急時刻,小江珊用雙手緊緊地抓住一棵大樹,憑著機智靈敏和堅強的意志,在樹上堅持了十幾個小時,最后終于得救。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模擬表演這一場景,讓學生把落水后的自救動作、發求救信號、解除饑餓和寒冷的辦法、保持體力的方法全面演習,讓他們形成技能,以便萬一時能自救互助。
(三)社會參觀調查
這種活動是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在地區的實際,通過實地參觀、調查的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各種社會現象,并讓學生搜集、整理參觀和調查的資料。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從田野到車間》后,我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工廠、農場、科技館參觀,讓學生親自觀看不同的勞動工具及生產工具,體驗科技發展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和優越性,并立志圖強,發奮讀書,以創造更先進的科學產品。
四、品德與社會教學要藝術運用導入環節
導入新課是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開始階段。我覺得,導入新課,應該簡潔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很自然的接受我們的思想教育。因此,教師要發揮創造性,使開頭新穎、別致、巧妙。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有個活動主題《大自然發怒的時候》。當我在教《我們的生存手冊》這課時,開課問候后,我一言不發,突然利用錄音機播放模擬地震時的倒塌聲、尖叫聲、哭喊聲等,造成學生驚嚇和莫名其妙,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激趣引入:當大自然發怒,給我們帶來巨大災難——地震時,我們應如何保護自己的生命?今天,我們來進行一次避震演習。這樣引入,教師不用三言兩語,簡潔、有效地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引入的方法很多,如:問題引入、小品表演引入、情境渲染引入、啟發談話引入、設置懸念引入、游藝活動引入等,都沒有固定模式,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精心設計。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要切實做到“師生關系平等鮮活,教育內容貼近生活,教學途徑多樣靈活”,使我們德育工作走出照本宣科,走進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