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發
古希臘數學家普洛克拉斯曾說過:“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小學數學中的美和生活中的美一樣處處可見。它存在著簡潔、統一、和諧、豐富、深刻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能不失時機地滲透美育,引導學生發現美、領略美、追求美、創造美,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數學中蘊含的美,而且能使學生在快樂的數學審美活動中陶冶性情,培養情操,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讓學生在美的氛圍中生動、活潑、健康地發展。
一、挖掘教材,讓學生感受內容之美
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就充分說明美育的作用和價值在于培養一雙善于觀察美、發現美的眼睛。只要我們用心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美育因素,利用教材中豐富的美育材料對學生進行教育,就可以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比如,用那簡單的十個阿拉伯數字可以組成無限多的數;用那加、減、乘、除四個符號能準確地描述出客觀世界中四大基本數量關系……這與繪畫時利用三種原色可以繪出眾多色彩繽紛的圖畫一樣,是多么令人驚嘆的簡潔美!幾何圖形中的正三角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圓等,給人的感覺是那么圓滿,那么協調,這是一種多么對稱與和諧的美啊!圓的面積與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都運用了變圓為方的辯證思想,學生從中既感受到了邏輯的嚴謹,又看到了其中內在的美。教學時,如能充分挖掘教材的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學生又何嘗不把學習當作一種美的享受呢?
如一年級教材上冊“數一數”所呈現的主題圖是一幅“萬象更新,生機勃勃”的校園畫面,一方面給初入學的學生展現校園生活,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指導學生觀察圖中的人和物,使學生初步感知圖中的人和物都可以用數來表達,并體會到數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數是人類的好朋友。另一方面,結合畫面內容,使學生知道,自己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了,小學生要遵守紀律按時到校,要尊敬老師,愛護同學,還要好好學習,熱愛科學,鍛煉身體。教學中,把這種良好行為習慣融于數學知識學習之中無疑是一種美的享受,不僅能激發起學生對老師的喜愛,更能激發起他們想學好數學的愿望,為今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做好準備。
二、借助媒體,讓學生領悟形象之美
現代信息技術由于聲形并茂、圖文兼顧、動靜結合,可以使文字、數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的審美對象,使學生在美的韻律中學習知識,陶冶性情。因此,在教學時,要根據課程內容,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設美的教學情境,營造一種知識與藝術交融的優美情境,讓學生在各種“有聲”、“有色”的活動中產生美的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領悟內在的美。
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先讓學生把圓剪成8等份,自己動手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再借用課件顯示,把圓分成16等份、32等份后拼成的圖形會怎樣?如果使圖形變得更接近長方形,該怎么辦?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閉上眼睛,張開想象的翅膀,一起想象一下,如果把圓等分成64份,拼成的圖形會怎樣?如果等分成128等份,拼成的圖形又會怎樣呢……如果一直這樣不斷地等分下去,剪拼后的圖形將是什么情形呢?把學生理解中的難點——近似長方形的長由曲線變成直線的動態過程,運用啟發性的語言,把學生帶入美的意境,激發學生展開審美想象,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在美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發展了能力,陶冶了性情,并且感知到美、欣賞到美。
三、捕捉生活,讓學生欣賞自然之美
數學源與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同樣,數學中的美不單單屬于教材本身,而廣泛表現于生活之中。如何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的數學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結合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所蘊涵的數學的美,展示數學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這個大花園,一起去感知體會。
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課始,教師以圖片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環球旅行,如莊嚴的人民大會堂,金碧輝煌的故宮,高大的埃菲爾鐵塔……,然后提問:這些建筑美嗎?請你說說它們為什么美,再請學生找找它們的共同點。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因為它們是軸對稱圖形,給人們美的享受,課尾,讓學生欣賞中國的民間藝術——剪紙,在學生一片贊嘆聲中,數學的對稱美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感知了生活中的“數學美”,美在生活中,美在數學中也就成了學生心中自然的感嘆。
我們探究生活中數學美的素材,感受到知識來源于生活,運用學到的知識去尋找生活中“數學美”的物體事物,體現數學應用于生活,這樣使我們既學會了數學方法,又提高了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四、鼓勵創新,讓學生盡享創造之美
創造美是美育的終極目標,是對美的追求的最高境界。創造性思維具有新穎獨特的特點,它是反映學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對美的追求一個重要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對數學美有所感知并學會欣賞時,教師就應創造數學的審美意境,以啟迪學生數學美的直覺,使學生將自己發現的“數學美”,融合自己的思想、感受、想象,創造出新的數學美。
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認識圖形》后,教師出示由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組成的漂亮圖案,讓學生欣賞,使學生明白由幾個簡單的圖形可以拼成漂亮的圖案,從而激發學生想自己動手創造美的欲望。這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張方格紙,讓學生在方格紙上利用學過的平面圖形設計漂亮的圖案,學生“創造美”的欲望進一步得到激發。在展示作品時,我們看到漂亮的房子、精美的手帕等,無不彰顯著學生的創造思維,無不放射出“數學美”。當學生看到自己設計出來的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時,他們會感覺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時也享受數學美帶來的無限樂趣,享受數學美的魅力。正如美國代數學家哈爾斯說的:“數學是創造性的藝術,因為數學家創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數學是創造性的藝術,因為數學家像藝術家一樣地生活,一樣地工作,一樣地思索”。
總之,數學中的美無處不在。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感悟美、鑒賞美、體驗美、創造美,促使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