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戰狼2》成為2017年乃至近年來國產電影中的現象級作品,在國內乃至國際上引發了熱潮。而符號學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已在發展歷程中被電影廣泛吸收和運用。本文以《戰狼2》為例,試從符號學角度該影片進行剖析,分析電影文本的符號意義,并探討其中蘊含的符號學原理和規律,進而揭示出符號學的運用與電影之間緊密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符號學;《戰狼2》;文本;電影
1前言
談到2017年最火的電影,就不得不提及《戰狼2》,這部由吳京自導自演,眾多大咖明星參演的動作電影自上映三個月以來,便創造了華語電影一系列紀錄和奇跡,值得一提的是,該片是首部躋身全球票房TOP100的中國電影。10月28日,該片以56.83億的成績圓滿收官,成為華語電影的新神話。
在這部號稱近年來國產電影中的現象級作品影片中,多處體現出了符號學的相關理論和思想精髓,它將符號學巧妙地與電影本身相結合,為大眾提供了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
2符號學與電影
20世紀初,符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而符號學作為符號和語言的一般理論,是一門涉及很廣的科學。
作為現代大眾傳媒的重要手段之一,電影以其生動震撼的形式優點,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萬物無一不存在于符號世界中,同為視聽藝術的電影也不例外,電影中往往也會出現大量的符號。因此,在研究電影作品時,運用符號學來理解電影本身的符號意義便顯得尤為重要。
3《戰狼2》的符號學解讀
趙毅衡教授在《符號學原理與推演》一書中,提到“任何攜帶意義等待解釋的都是文本”,而《戰狼2》作為一個符號體系,本身攜帶眾多意義,當然也就可以稱之為一個文本。
根據費斯克的“三個文本理論”,電視屏幕上首先應該有一個基本文本。而文本是一個或一套具有獨立意義的符號或符號集成。其中劇情、人物、臺詞、場景、道具等構成要素共同形成了文本的符號元素。
3.1劇情
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情都是支撐其發展的核心和主線。《戰狼2》將故事設定在非洲,冷鋒深處非洲叛亂,帶領身陷屠殺中的同胞和難民展開生死逃亡。隨著斗爭的持續,冷鋒的狼性逐漸復蘇,最終孤身闖入淪陷區,為正義而戰。可以說以淪陷區員工、紅巾軍、大規模槍擊為代表的一系列能指是對非洲混亂戰局的指射,進而推動故事發展。
3.2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也是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同樣是一種“符號”。
主人公冷鋒被塑造成“守護者”的形象,“戰狼”“領袖”是演員吳京的符號。影片中,冷鋒是特種兵出身,隸屬于戰狼隊伍,從保護他的“干兒子”到保護美國醫生再到非洲工廠的全體成員,非常好地展現了中國特種部隊軍人的威風、中國軍人的強烈使命感及對他對國家的忠誠。《戰狼2》讓國人乃至世界看到了久違的中國真男人形象,在現今各類美男和小鮮肉充斥著的國民價值觀的情況下能有冷鋒這樣的英雄形象橫空出世,這對于點燃中國人的英雄情懷有著不可置否的助力作用。
3.3臺詞
影片最為出彩和激動人心的是那些能體現民族情感的臺詞。吳京的那句——“一朝是戰狼,終身是戰狼。”冷鋒和老爹的對話——“這個世界只有強者和弱者,你們這種劣等民族永遠屬于弱者,你要習慣,你必須習慣。”“那他媽是以前!”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這樣振奮人心的話語強烈的折射出民族主義情懷。
3.4場景
《戰狼2》的故事背景放在了非洲,這樣很多在國內不能觸及的元素都可以表現,比如坦克大戰,擊落聯合國直升機,再比如導彈精確制導打擊,等等。空手擒拿一招制敵,展現了中國特種兵的勇武。水下擒拿海盜,貧民窟吉普車追擊戰,更是體現了中國軍人的戰術素養。影片最后,冷鋒舉國旗安全通過交戰區,以及艦隊發射導彈拯救華僑和難民等場面,都是對強烈的愛國情緒的指射。
3.5道具
首先,冷鋒脖子上佩戴的道具“子彈”貫穿整部電影,故事一開頭吳京就一直帶著一顆“子彈”,劇中不斷閃回余男的這條線索,給觀眾制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懸念,這個懸念從頭到尾一直吸引著觀眾直到最后大BOSS的出現。每次“子彈”出現,主人公臉上都會有一種“意味深長”的表情,吊足了觀眾胃口,可以說子彈的存在,是冷鋒的愛情符號。
其次,片尾出現的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文字的護照,以及冷鋒高舉的紅旗,都是導演為了體現愛國情懷的符號所設置的,它們共同升華了影片的主旨與基調。
4結語
《戰狼2》作為一部近年來現象級別的主旋律電影,贏得了廣大受眾的好評,它之所以成功,與其中融會的符號學的思想精髓及其巧妙運用密不可分。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符號,不管是震撼精彩的場景,個性鮮明的人物冷鋒、老爹,還是設計精妙的臺詞,等等,這些符號及其精心組合的符號排列對指出和升華影片的主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都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第2版)[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翟麗霞,劉文菊.皮爾斯符號學理論思想的語言學闡釋[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5(6):39-42.
[3]袁嘉.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符號學解讀[J].電影文學,2013(13):79.
[4]約翰·費斯克著,王曉玨,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楊蕾(1995—),女,彝族,云南昆明人,碩士,單位:成都體育學院新聞系研究生部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