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沙
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小學,教師在平時教學口語交際及寫作時都會感嘆:學生知識面太窄,語言表達能力較欠缺,閱讀量少導致詞匯積累量少,在寫作時選材范圍較小,內容單薄。我們對學校包括兩所村小在內的1800多名學生進行走訪調查發(fā)現(xiàn):有70%的學生沒有讀過課外書,每學期課外閱讀量達一萬字的學生不足5%。長期以來,教師在課堂上對課本知識教學費盡心力,講每一篇課文時都要進行深刻剖析,而學生在口語交際和寫作時,語言依舊枯燥乏味,而且內容空泛,假話連篇,看不到一點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深究其原由,與農村小學閱讀面窄,知識信息量小,語言積累量不足有較大的關系。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材(部編版)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名著導讀”等多個板塊,把課外閱讀也納入了教學體制。“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等欄目的設置,都希望從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fā)孩子濃厚的閱讀興趣。
那教師在課堂上該如何有效指導學生閱讀小學語文教材(部編版)推薦書目呢?
一、讓學生學會閱讀
(一)通讀整本書,了解主要內容,讓學生樂于閱讀
興趣是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主動性的重要條件,當學生對某一閱讀內容產(chǎn)生興趣后,就會一路追問下去進而產(chǎn)生閱讀的欲望。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期待,是語文老師讓學生樂于閱讀的關鍵。讀一本書時,先讓孩子讀一讀書的封面,從書名和插圖猜想故事內容,再從目錄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故事讀,讀完故事后全班交流說說自己覺得書中有趣的地方,形成對這本書的初步認識,使學生樂于繼續(xù)讀這本書。
(二)精讀精彩環(huán)節(jié),學習表達方式,讓學生善于閱讀
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獨立讀完本書中自己喜歡的那一個故事,再組織全班交流說說“書中最讓你感興趣的是什么?可以是愉快的、悲傷的……”如在組織學生讀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本書后,可以讓學生說說你讀到的最有趣的故事叫什么?這個故事應從哪一頁開始讀?故事最好玩的地方是什么?
(三)讀完書后,讓學生交流分享閱讀感受
教材(部編版)推薦閱讀的書目一般都是經(jīng)典書目,對學生的成長具有較大的啟發(fā)性,對于這樣的好書,我們應該要求學生常讀,同一本書每次讀完后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學生在一遍一遍地讀完一本書后,我們便引導學生思考一些問題。如讀了《神筆馬良》這本書后,就可以讓學生說說馬良為什么要畫這些?假如自己有這樣一只神筆,會畫寫什么?為什么?
二、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養(yǎng)成閱讀習慣
(一)制定簡單的閱讀計劃
每周安排兩節(jié)課用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一定的內容,其余的內容利用課余時間自己閱讀,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采取朗讀、默讀的方法一天讀3~5頁,長期堅持下去,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養(yǎng)成,閱讀的目的就能達到。
(二)每學月師生共讀一本書
每周在校安排兩節(jié)課的教材(部編版)推薦書目整班共讀時間,每學月共讀一本,每周召開一次讀書交流會,交流讀了教材(部編版)推薦的閱讀書目的收獲。
三、探索不同類型書目的閱讀指導策略
(一)童話故事閱讀
低年級指導閱讀童話故事應以“聽童話”“讀童話”“講童話”為重心,不必要求學生對故事內容加以深刻的分析。因為講述就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故事中最真摯的情感;農村低年級的兒童無法根據(jù)書中的主要人物、故事的情節(jié)、語言等去分析一個童話故事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而小學語文教材(部編版)為我們推薦的也恰好是一些結局光明、美好,故事內容簡明的童話故事,非常適合教師引導學生共讀講述。
(二)“成長故事”閱讀
此類書目教師在指導小學生閱讀時就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指向性很強以便幫助學生理解,如指導閱讀《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大頭兒子的爸爸和你的爸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有沒有做過和大頭兒子類似的事情?你這樣做的時候你的爸爸是怎樣對你的?如果你是大頭兒子,你會怎么做?
(三)繪本閱讀
繪本是小學語文教材(部編版)推薦書目的另一種類型,繪本是一種獨立的圖書形式,文字與圖畫共同承擔著講故事的責任。在教學指導時可引導孩子們通過欣賞繪本中的精彩圖片、通過聽老師讀故事和自己朗讀故事去感受繪本中的優(yōu)美語言、猜想繪本中出人意料的故事情節(jié)和體驗繪本中表達的美好情感,激發(fā)學生對書的喜愛,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幫助學生完成從“悅讀”到“閱讀”的良好轉變。
小學語文教材(部編版)推薦閱讀書目是課本閱讀的延續(xù)和補充,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轉變課堂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能力。讓學生自主徜徉在書的世界里,在書的海洋中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