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視覺障礙被劃分為全盲和低視力兩大類,為了實現十九大提出的“教育公平”。視障教育體系中均加入了盲文課程。部分視障學習者因觸覺靈敏度的限制造成了學習盲文的困難,本文將觸覺靈敏度作為研究對象,以提升盲文學習的動機作為研究目的。分析了觸覺靈敏度與視障者盲文學習的關聯和盲文學習動機差的原因,發掘了測定觸摸靈敏度的方法,并設計了“前盲文”觸覺技能訓練,切實找到了讓更多視障者參與盲文學習的路徑,并為下一階段盲文有關知識積累的研究做了充分的準備。
關鍵詞:視覺障礙;盲文;觸覺靈敏度;兩點域
一、 研究背景
視覺障礙簡稱視障,被劃分為全盲和低視力兩大類,在醫學中是通過視敏度、視野等數據進行界定,特殊教育學則認為視覺功能的損失會給學生的學業帶來負面影響,比如正常視力的學生一般具備視障學生不具備的學習技能,比如他們能夠集中注意不同的物體;也可以根據需要將視力從近處移到遠方;并且他們具備手眼協調能力,視力聚焦能力,識別顏色和字母的能力;并且他們能夠記住已經看到的信息與文字,反之視覺障礙學生往往缺少這些功能的一種或多種,因此在其學習生涯中除了他們的學習成效將與正常視力的學生有很大的差異。為了實現十九大提出的“教育公平”,在視障教育體系中包括基礎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課程計劃中加入盲文課程,提高其觸覺閱讀能力,實現“以手代目”。
二、 盲文的歷史沿革
現今視障教學中應用的主要是通過觸覺閱讀的布萊爾六點盲文體系,我國目前主要使用的黃乃先生發明的現行盲文體系。其推廣至今已有了百年的歷史,百年的技術發展正克服著盲人和低視力學習者學習中普遍存在的障礙。目前漢語盲文從早期的“康熙盲字”到應用很多年的“現行盲文”和“雙拼盲文”,目前已發展至未來即將應用于全國視障教育“通用盲文”;“通用盲文”同先前的盲文系統一樣采用拼音文字,但能實現字字標調,詞型固定,并能夠對應轉換軟件轉換為漢字,同時還可以實現與香港粵語盲文相互轉換。視障學校除學習漢語盲文,為同世界盲文接軌,也開始接觸二級點字為基礎的現代UEB盲文體系。盲文的教學與觸覺靈敏度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觸覺靈敏度的研究將有助于提升盲文學習的動機以及盲文教學的開展。
三、 觸覺靈敏度與視障者盲文學習的關聯
視障者學習盲文有諸多障礙,視障者失去視覺的原因和時間不同。有先天性的原因、后天眼疾的原因、甚至老年病的原因,先天視障的學習者往往觸覺靈敏度較好,后天疾病如糖尿病引起視障的學習者觸覺靈敏度較差,可能會阻止其成功的學習盲文。各種研究顯示了觸覺靈敏度與盲文學習有一些關聯。雖然先天全盲者有優越的觸覺,但研究結論表明,觸覺靈敏度下降不會明顯降低學習閱讀盲文的能力,同時觸覺靈敏度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這意味著盲文課程教師應主動挖掘學習者潛能,設計測試和訓練觸覺的活動,發展 “前盲文” 技能,有效提升視障者學習盲文的動機,從而實現當今特殊教育“教育康復”的目標。
四、 部分視障者學習盲文動機差的原因
(一) 成年視障者認為學習盲文是“恥辱”。年長的成年視障者,主要是后天因疾病導致視障的學習者,認為盲文是 “盲人” 的技能,學習盲文帶有恥辱感,是“失明”的代名詞。
(二) 視障者難以對盲文代碼的學習發起挑戰。部分視障者認為觸覺靈敏度和手指的靈活性將隨著年齡的推移而下降,他們的學習動機差,他們選擇不學習盲文是因為他們認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觸覺靈敏度,而且盲文代碼很難學,這也是不熟悉盲文的人普遍持有的觀念,這種觀念有時來源于盲文授課教師,教師認為盲文代碼確實有其復雜性。因此盲文教師在授課中應強調盲文的可用性的范疇,更多地鼓勵盲文學習者,并強調盲文學習的優勢和觸覺靈敏度提升的可能。
五、 觸覺靈敏度的理論研究
(一) 觸覺兩點域測定的意義。神經科學研究確認了人體兩點判別閾與閱讀盲文能力直接相關。研究發現靜態兩點判別閾值為5 mm 或以上,或移動兩點閾4 mm 或以上者則無法讀取盲文。兩點閾的測定為觸摸靈敏度的訓練提供了數據基礎,并為改進的盲文材料(如巨型盲文)提供了相應參數。除兩點域測定外,觸覺測定還包括被動觸覺測試、主動觸覺測試、觸覺間隙測試等。
(二) 觸覺靈敏度下降的機能代償。隨著年齡的推移,觸覺敏感度將會下降,是否視障者會失去辨別盲文點的能力?然而情況并非如此,盲文學習者可以通過有效的觸覺運動代償來提取更多觸覺信息,他們可以自由地移動他們的手指,雖然他們的觸覺靈敏度在下降,但是他們充分尋找并利用他們指尖更靈敏的區域去閱讀盲文。
(三) 腦可塑性與觸覺靈敏度的關系。腦可塑是指大腦可以為環境和經驗所修飾,具有在外界環境和經驗的作用下塑造大腦結構和功能的能力,分為結構可塑和功能可塑。腦的結構可塑是指大腦內部的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可以由于學習和經驗的影響建立新的連接,從而影響個體的行為。它包括突觸可塑和神經元可塑。功能的可塑性可以理解為通過學習和訓練,大腦某一代表區的功能可以由鄰近的腦區代替。
不同大腦皮層的活躍度與身體不同部位的接觸敏感性成正比,大腦有更大的皮質區域用于處理細微的細節感覺(如唇和指尖)。處理指尖的 “大腦空間” 在經常用于閱讀盲文時可能會增加。觸覺靈敏度可以得到提升。同時,跨感官重組理論證明,如果大腦的視覺區域沒有得到視覺上的刺激,它們可以被用來處理觸覺信息。這可能意味著,在盲人中,缺少視覺輸入本身會有助于形成更好的觸覺靈敏度。因此必要的盲文閱讀訓練有助于提高隨年齡下降的觸覺靈敏度。
六、 提升觸覺靈敏度的訓練——“前盲文”觸覺技能訓練
如上所述觸覺靈敏度有可能通過訓練來改善。因此國外許多盲文課程提到“前盲文技能訓練” 的內容,前盲文訓練針對視障者的觸覺技能,幫助他們為盲文的學習做準備。
(一) 訓練案例一:觸覺感知訓練
該訓練包括觸覺定位訓練、觸摸圖形訓練、觸覺跟蹤訓練。這些訓練應用手指的輕觸運動,并盡可能多地使用手指、使用雙手從一個觸覺單元到下一個單元。該訓練的適應面不只針對幼年視障者,同時成年視障者也能一樣適用。
(二) 訓練案例二:觸覺故事閱讀
訓練可將完整而有趣的故事,比如白雪公主和七矮人的故事,轉化為各種類型的觸覺圖像相關的框架,故事是點、線和盲文字符組成的形狀,通過觸摸觸覺故事來訓練不同的觸覺技能。并應用訓練—跟蹤練習檢驗學習成果,通過手的往返運動,觸摸故事有關的紋理和形狀;觸摸動態圖形的旋轉和反射;識別出觸覺數字,分辨奇數和偶數,該訓練將使用了大量的觸摸圖形和盲文點字,讓視障學習者習慣于從大到小步步遞進的觸摸層次。
“前盲文”訓練活動能夠培養視障學習者的觸覺靈敏度,可以與盲文課程分開。讓學習者知道觸覺靈敏度可以隨著實踐而改善。從鼓勵中引導學習者觸覺靈敏度的進步,培養視障者的自信心,并有機會有機會克服前面提到的拒絕學習盲文的心理問題,在“前盲文”訓練的基礎上才進入盲文字符的學習。該訓練可以說服更多的視障者學習盲文。
七、 盲文教學研究需要考慮的其他問題
一些研究表明,盲文閱讀的順序性影響了信息的感知方式。有些研究發現盲文中的詞匯識別所用的時間與盲文語句中的詞匯數有關,但詞匯的識別時間長于語句識別時間。盲文閱讀者會單獨感知每個詞,然后將這些信息整合成語句,這一過程只能通過上下文或經驗來幫助將信息整合到一起。因此閱讀盲文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不僅僅是觸覺靈敏度需要提高,而且需要一定的前期學習經驗和智力水平才能成功。因此通過大量閱讀訓練和作品演繹增大視障者的知識面和其認知能力更是提高盲文閱讀水平的必由之路。
八、 結論
為什么視障學習者有時會選擇不學習盲文,觸摸靈敏度差是其常常提到的原因,然而,研究表明,觸覺靈敏度差并不一定給學習盲文的帶來影響。同時研究結論表明,觸覺靈敏度可以得到提高與開發。
本研究給盲文課程教學研究提供的支持包括觸覺潛能的測定模式、觸覺訓練的方法。得出的重要結論是:觸覺靈敏度訓練,是提高盲文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這能提高那些不愿意學習盲文的視障者的學習動機。但研究也發現,觸覺靈敏度差并不是部分視障者逃避學習盲文的唯一原因,學習盲文更重要的是知識積累,知識面也會是部分視障者學習盲文的難以逾越的鴻溝。這也是本研究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
參考文獻:
[1]張碩.視障人群觸摸貼[J].設計,2016(10):22.
[2]肖航,鐘經華.漢語盲文語料庫建設方案[J].語言文字應用,2015(03):109-118.
[3]鐘經華,肖航,韓萍,高旭.漢語盲文的升級之路[J].中國特殊教育,2014(10):46-50.
[4]鐘經華,韓萍,肖航,戴紅亮,閻嘉.現行盲文隱性標調的優選設計[J].中國特殊教育,2014(03):30-35.
[5]黃蕙芹.腦可塑性與中風后遺癥的針灸治療[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06):866-867.
作者簡介:
傅悅,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