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衛民
通州區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按照北京市核心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標準,通州區強化城鄉背街小巷環境建設精細化管理,從“特”字出發,挖掘優勢創品牌,以“五微”為抓手,抓細抓小抓落實,實行街巷長制,調動社會力量共治的積極性,形成環境建設的合力,全面提升大街小巷環境品質,進一步營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良好環境。
一、背街小巷精細化管理
(一)經緯交織的精細管理體系
區級街巷長工作管理組織。區長任區級“總街巷長”,全面負責全區街巷環境建設管理工作的指揮調度。主管副區長任區級“副總街巷長”,具體負責全區街巷環境建設管理工作的統籌安排和協調落實。各街道、鄉鎮的街巷長工作領導小組以及相關委辦局為區級街巷長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區級街巷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環境建設辦,辦公室主任由區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主任兼任,具體負責區級街巷長工作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街道、鄉鎮級街巷長工作管理組織。街道、鄉鎮級街巷長工作,在區級街巷長工作領導小組的指導下開展工作。街巷長由街道、鄉鎮行政主要領導擔任,全面負責轄區街巷環境建設管理工作,貫徹落實區級街巷長工作領導小組的決策部署,領導所屬街長、巷長開展工作。街道、鄉鎮的“街長”原則上由街道、鄉鎮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擔任;“巷長”原則上由街道、鄉鎮科級干部擔任。
村級街長工作管理組織。各鄉鎮的每個行政村成立街長工作領導小組,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為本行政村的總街長。村級街長在鄉鎮級領導小組的具體指導下開展工作,負責本行政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建立精細管理的工作機制
建立對接熱線電話制度。區級街巷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建立全區街長、巷長名錄及通訊錄。建立群制度。建立“日巡周查月評”工作機制。下一步將建立對接網格流程制度,由區、街道、鄉鎮網格中心負責在網格化服務管理系統中增加街長、巷長工作模塊,并增加移動終端功能。建立對接網格數據制度。區、街道網格化服務管理系統加強各類數據整合統籌、更新核對,為街長、巷長工作提供數據支持。
二、玉橋街道辦事處“五微”精細化管理
(一)堅持“街巷長制”,狠抓“微管理”
“街巷長制”切合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微需求,是治理背街小巷環境長期臟、亂、差的一劑藥方。一是嚴格制度,二是嚴管隊伍,三是嚴密監督。實現了每條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有“街巷長”、有責任公示牌、有自治共建理事會、有公民公約、有準物業管理隊伍、有一個志愿服務團隊、無“開墻打洞”、無暴露垃圾等“十有十無”治理目標。只有管理精細化,效益才能最大化,確保了“環境優美、文明有序”階段性目標的實現。
(二)堅持“三社聯動”,狠抓“微服務”
玉橋街道注重發揮“三社聯動”協調共建作用,全面拓展社會組織服務領域,突出社區、社會工作者、社會組織“三社聯動”作用,實現社區多元共治。一是強化平臺建設,為“三社聯動”構建良好載體。完善社區公共服務平臺,堅持“一站式便民服務”,盤活社區資源,開辟社區網站、社區微信、社區心連心QQ群,“線上線下”為居民創造交流溝通的“直通車”;二是強化服務功能,為“三社聯動”贏得民意支持。以居民滿意為導向,以社區為平臺、居委會為樞紐、社會組織為載體、專業社工為骨干,完善社區多元服務供給模式,察民情、訪民意、聽民聲,改善和提升服務質量,努力爭取民意支持;三是強化制度建設,為“三社聯動”提供有力保障。建立社區居民服務需求信息采集制度,明確以社區居委會、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服務中心、社區網格長、社區居民等為信息來源渠道,通過民風評議臺、居民議事會、代表接待日等形式收集服務需求信息。
(三)堅持“兩網合一”,狠抓“微細節”
“垃圾分類”能夠充分體現城市管理的細枝末節。玉橋街道從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的角度出發,通過技術和管理的手段逐步提升玉橋轄區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水平,規范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轉運、處理,提升小區管理品質。一是融合。將再生資源回收和垃圾分類兩套系統整合并軌,開展“兩網融合”工作試點。將再生資源回收和垃圾清運兩套系統整合并軌,形成從垃圾產生源頭的分類收集、規范化分揀運輸,到專業化處理工廠,最終實現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合一”。二是宣傳。全面開展“兩網融合”中垃圾分類新機制實施細則和“APP”平臺、“北京藍”生態卡使用及操作方法宣傳指導,居民通過使用“APP”軟件和垃圾分類“生態卡”獲得積分并進行積分兌換。三是培訓。對垃圾分類“綠袖標”指導員進行業務培訓,加大分揀力度,實現垃圾減量化。
(四)堅持“互聯網+”,狠抓“微創新”
探索發展“互聯網+社區治理”020模式,努力實現居民參與、群眾互動、業務辦理、文化宣傳為一體的“互聯網+”社區治理模式閉環體系。一是創建“掌上玉橋”平臺。以“掌上玉橋”微信公眾服務平臺為支撐,不斷推送“互聯網+志愿”、“互聯網+宣傳”、“互聯網+政務”等服務項目。二是拓寬“網格治理”理念。對《北京市城市服務管理網格化體系建設基本規范》進行細化,區分網格化工作6大功能模塊,明確科室、社區在網格化服務管理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及職責。三是建立“協商治理”機制。以“樓門文化”、“雙百工程”等品牌為抓手,推動社區多元共治。設置樓門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實行項目制管理,使用原則向重點社區、專題項目傾斜。
(五)堅持“四個管理”,狠抓“微目標”
提出加強“目標管理、分類管理、動態管理、創新管理”四項管理措施。一是加強目標管理。各科室、各社區的第一責任人牢固樹立指標意識,主動開展對標達標工作。二是加強分類管理。定期梳理下發《實地考察未達標項目督辦單》問題,要求各包片領導、責任科室和屬地社區主動認領,建立責任清單和問題臺賬,形成條塊結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加強動態管理。對各督辦項目堅持“每周一問”制度,加強跟蹤督查。四是加強創新管理。以解決“中國式過馬路”難題為導向,通過實地調研及隨機訪談的形式,了解轄區過馬路現狀及成因,確定介入方式、流程及合作機制。
三、永順鎮環境理事會“家庭式”管理
永順鎮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西北部,與通州區4個街道辦事處交叉包容,屬于城鄉接合部,待拆遷、待開發區域較多,背街小巷治理管理存在的難題多。永順鎮“街長”、“巷長”牽頭組建所負責街巷的環境理事會,并擔任理事長。街巷是個大家庭,街巷長對居民反映的問題或理事會微信群里的問題等信息,如某某商戶門前的地漏經常溢出污水、某某商戶的保潔隨地扔雜物、某某商戶又在果皮箱扔廚余垃圾等等,街巷長像處理家務事一樣及時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上報上一級街巷長領導小組解決處理。
物資學院路“街巷長”理事會,打造自治共治樣板街。物資學院路有商戶百余家、地鐵站、大型商場、多家銀行、幼兒園等,存在著人流量較大、問題較多、管理難度較大等難題。副鎮長趙萬國擔任物資學院路的街長及理事會理事長后,帶領環境辦、城管分隊隊員等理事會成員單位,現場辦公解決路面不潔等問題,保障整條街的潔凈;多次協調理事會成員單位共治共建樣板街,理事會成員單位環境辦投資兩萬余元,對物資學院路及地鐵周邊設置了支撐式自行車存放架等等。
四、中倉街道延伸街巷制——胡同“主事”制
中倉街道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核心區域,既是運河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通州區重要的商業和文化活動中心。2017年以來,中倉街道將南大街的背街小巷作為共管共治試點,在以黨建為統領的前提下,指導和動員組織居民形成區域自治、領域自治和點面自治三種自治模式,通過模式間相互補充、相互作用,實現居民自治自管全覆蓋,為整治提升工作提供配套軟件設施,其中點面自治的“主事”制,延伸和創新了“街巷長”制。
創新“街巷長”制在街道社區的推廣延伸,街道形成了“主事”責任體系。按照“自愿報名、居民推薦、社區審核”的程序,推選居民擔任“胡同主事”“樓門主事”。以“主事”為點,帶動轄區居民為面,積極開展各項工作。“主事”兼任衛生監督員、安全管理員、矛盾調解員、文明倡導員等工作。同時,“主事”作為街道與居民的溝通橋梁,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達街道工委辦事處、社區居委會相關工作要求,并且及時代表居民向街道工委辦事處提出建議與需求。在“主事”的推動下,街道與居民共同配合,完成了背街小巷中“小街景”、“小博物角”等文化景觀設置,并設置了沿街花箱、綠植筐等近千個,在呈現文化底蘊的同時提升了市容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