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琛
沁陽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隅、焦作市西部,與焦作市相距36公里,距鄭州與洛陽大約1.5-2小時車程。沁河及其兩側區域位于沁陽市域范圍中部、城市中心區的北部。本文針對千年古縣——沁陽市(懷慶府)工業比重較高、第三產業(旅游等服務業)比重較低的實際,基于實地調研、歸納整理和研究分析,通過梳理當地的核心資源覃懷文化、太行山水和四大懷藥,提出“三產帶動一二產”農旅融合的發展戰略,同時在規劃中以引擎項目帶動策略、懷藥旅游品牌策略、田園綜合體載體策略,共促“農旅融合”可持續發展。
一、資源優勢
罩懷文化:《左傳罩懷注疏》有“河內郡有懷縣,在河之北,蓋覃懷二字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居中華腹地的覃懷地區一直以來以中華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傲立于世。而“覃懷”,即是河南省焦作市所轄縣級市沁陽市的前身。在沁陽市的崇義鎮肖寺村、范村等地進行的考古挖掘中,考古人員出土的磨制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器具,展示出古代覃懷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考古時期所占據的地位。
太行山水:沁陽北部為太行山區,有仙神河、二仙廟、窄澗谷太平寺摩崖石窟,以及神農山景區(5A級景區)、丹河峽谷等景點,以神農山景區、修武云臺山景區、博愛青天河景區為代表的壯美的太行山岳系焦作市北部旅游廊道上的核心。隨著未來焦濟洛城際高鐵的開通,沁陽北部太行山水進入鄭州的一小時交通圈將成為鄭州市的“天然氧吧”,同時以其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資源,成為鄭州市近郊旅游圈中森林覆蓋面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旅游目的地。
四大懷藥:四大懷藥(懷山藥、懷菊花、懷地黃、懷牛膝)在沁陽地區的栽培歷史迄今已有2700多年。其名稱的由來是因產于懷慶府(今沁陽市)而得名,并因其獨特的藥效而廣為人知。沁河流域為沙、黏兩合土壤,土質肥壯,水位深的高地優勢便于井水灌溉,因此比較適宜種植懷藥。
二、實地調研:產業布局不盡合理
第三產業比重偏低:據沁陽市統計局的一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沁陽市產業的結構比為5.2:64.3:30.5,其中第三產業的比重遠低于同年國家公布的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的51.6%。特別是旅游業,目前仍停留在自熱觀光游階段。
分析沁陽市的產業結構,現代服務業的比重明顯偏低且增長緩慢,文化旅游的資源潛力遠未被充分挖掘。例如,雖然神農山與修武云臺山、博愛青天河同為5A級景區,三者的資源稟賦差異并不太大,但是神農山在品牌打造、景點建設上卻遠不如修武云臺山,因此人氣也遠低于云臺山。目前,沁陽市旅游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遠低于大焦作,各類旅游資源未能進行有效整合,沒有優化旅游精品線路,旅游多以自然觀光游為主,生態游、鄉村游、文化游等游樂形式很少,造成全市旅游市場不活躍,旅行社發展不景氣,游客多以向外輸出為主,地接幾乎為零。
農業從業人口偏重,產值較低,懷藥產業附加值更低。目前,沁陽市鄉村的從業人口為25.5萬人,占焦作市總人口的17.06%;年農業產值35.9億元,占焦作市年農業總產值的15.64%。溫縣鄉村從業人口23.73萬人,占焦作市總人口的15.88%,農業的年產值卻高達47.3億元,在焦作全市中占比19.2%。相比臨近的溫縣、武陟縣而言,雖然沁陽市的農業從業人口較多,但是產值卻相對較低。沁陽市的懷藥種植具有一定規模,但一直以來停留于出售原村料和粗加工階段,附加值明顯偏低。
三、“三產帶動一二產”:農旅融合的發展戰略
針對沁陽市三產比重偏低、農業附加值偏低的實際,結合太行神農山5A級景區、懷藥、丹河等資源,規劃提出“農旅融合”的發展戰略,即以旅游及其配套服務業為龍頭,帶動當地特色農產品(懷藥)種植(一產)、加工(二產),打造沁河綠色生態旅游經濟帶。
(一)打造農旅融合基地:一切基于市場
將一小時經濟圈2860萬人的區位人口優勢,將大焦作年接待4200萬人次的旅游優勢,轉變為沁陽市發展旅游業的市場優勢。其“農旅融合”戰略實施的主要路徑如下:
路徑一:以農旅融合引擎項目為核心,引爆綠色經濟帶。農旅融合戰略落地需要項目帶動,所以策劃提出包括伏羲八卦田園綜合體在內的多個獨具特色的核心引擎項目,以達到引擎項目引爆休閑經濟的目的。
路徑二:以沁河智慧農谷等農業園項目為依托,推進農旅融合。發揮農業的生態美化、旅游休閑、文化傳承、健康養老、科普教育等功能,依托美麗田園、農耕文化,圍繞林業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園、特色種(養)殖基地、水庫濕地周邊等優勢,打造一批休閑農業品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推進農旅融合。以沁河市的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為主線,以沁河兩側生態農田為核心,打造集現代農業觀光、自然風光游覽、郊外休閑度假、特色城鎮與綠色工業景觀展示為一體,沿沁河兩側的智慧農谷旅游帶。同時,圍繞生態林業、農業休閑觀光園、特色種殖基地,打造神農牡丹園、沁河灣農業生態園、紫陵萬畝果園等一批集田園觀光、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特色精品農業園區,推進旅游業與農業、健康養生產業的深度融合。
路徑三:打造懷藥旅游大品牌,助力農旅融合。依托四大懷藥的原產地優勢,延伸綠色懷藥的種植、觀光體驗和營銷產業鏈,推進“旅游+電商+懷藥”多業融合。沁河與丹河在王召鄉上游交匯,在沁陽市的三鄉六鎮中王召鄉的水質最佳。規劃在王召鄉建設以懷藥為主的中草藥科普觀光園以及懷藥加工旅游小鎮,加快懷藥產品產業化進程,使“懷藥旅游”成為沁陽市旅游經濟新的增長點。
路徑四:以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創建旅游村為載體,共促農旅融合。大力發展農旅融合的新載體——田園綜合體,全方位滿足修學、養老、鄉村游各類需求;利用農業、旅游業的政策紅利,以休閑農業為龍頭,打造“農業+科技+旅游+互聯網”新載體——田園綜合體。同時,結合沁河流域實際,提出適宜沁河流域的“智慧+農業+創新創業+旅游+教育+民宿+養老+健康”的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例如圍繞懷藥種植、加工、銷售,打造集懷藥體驗、市民休閑、養老度假于一體的伏羲八卦創業田園綜合體。
路徑五:打造農旅融合的特色小鎮,推動農旅深度融合。以崇義鎮楊香村二十四孝之一的“扼虎救父”為主線突出“德孝”主題;結合四大懷藥為特色的懷慶府系列養生菜系,以“美德熏陶、健康養生、文化旅游”為主要功能,打造農旅融合新地標、深具傳統文化魅力的休閑旅游度假特色小鎮“德孝康養”度假小鎮;挖掘山王莊鎮“商隱故里”的歷史文化價值,打造商隱故里民俗小鎮;依托馬坡八卦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和名人效應,結合馬坡特色小鎮規劃,打造傳統文化旅游小鎮。在河南省美麗鄉村試點——柏香鎮的建設中,深度挖掘地域農業產業特色,打造以“鄉愁記憶”為主題的美食街,繪就集美食、休閑、養生、體驗為一體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打造特色旅游示范村,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以丹河九渡村、紫陵封門村、山王莊盆窯村為載體,打造具有罩懷特色,集鄉村美食、鄉村攝影、徒步漫游、康體養生、農副土特產品銷售為一體的旅游示范村,定期舉辦以“覃懷文化、特色美食、太行養生”等為主題的鄉村體驗等活動,帶動區域旅游發展;以省級文保邗國故城和靜應廟為載體,將西萬鎮邗邰村打造成為古邗文化展示村和特色旅游村。在上述綜合體、特色小鎮、美麗鄉村、旅游觀光游的創建過程中,注重將沁陽市所具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其產品體系設計中,具體包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嗩吶藝術、懷梆、高抬火轎、四大懷藥種植與炮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鄭王詞曲、懷府鬧湯驢肉制作技藝、二仙廟會;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女媧補天傳說等等。
路徑六:開創“互聯網+智慧農旅”新模式。農業+旅游+信息化+物聯網=智慧農旅。依托“互聯網+”,發展智慧農旅,加強智慧休閑農業建設;加快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推動生物資源與終端消費品雙向對接;大力推廣應用信息化管理系統、農業專家咨詢服務系統和農業電子商務,深化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與互聯網融合,實現農業智慧化發展,打造農工商全程信息鏈條;打造可追溯的農產品種植、加工、交易智慧農業產業鏈,開創“智慧農旅”新模式;充分發揮林果業、懷藥、小麥、蔬菜等種植優勢和太行山水觀光的資源優勢,搶抓互聯網創新發展機遇,以智慧農谷為中心,在全域農村推廣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各環節的應用;以“智慧農旅”為目標,打造智慧農旅特色村鎮;推進村鎮電商發展。在神農山景區腳下(沁神路與沁河交匯處)規劃建設具有旅游功能的智慧農旅電子商務中心,推動懷藥、中藥和其他特色農產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以及加工流通企業和電商企業的全面對接融合,實現線上線下互動發展;鼓勵村鎮發展綠色懷藥等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打造綠色農產品加工與鄉村觀光游以及農產品銷售相關聯的農旅融合產業鏈;發揮山水人文資源的影響力,與大焦作旅游資訊網、手機客服終端等平臺進行長期深度合作;依托沁陽蠻蠻云大數據中心,構建沁陽智慧農旅咨詢服務平臺,在沁陽東城際站及主要交通樞紐和旅游景區周邊建設智慧旅游信息亭,提供基于“互聯網+”的旅游服務。
(二)“七星拱月”傳承歷史文脈——帶動農旅一體
太行神農山有中國最古老的神話傳說——伏羲創立先天八卦、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等傳說。因此,規劃中延續了伏羲始祖“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沁河兩岸基于現狀村落,規劃增加、改建或提升為七處田園綜合體,以“北斗七星”的布局,與千畝濕地公園(以濕地為水,水主陰,象征為月),共同構成“七星拱月”之勢,融文、農、旅三大元素,打造集旅游觀光、休閑農業、體育健身、文化休閑為一體的精品鄉村旅游線路(圖1)。
(三)伏羲八卦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帶動農旅融合
綜合體設計規模占地100公頃,位于太行神農山腳下四公里處,規劃定位為整體區域汲取沁北太行伏羲傳說的精華,以“天人合一”的理念統領區域發展;定位為突出太行神農山區域的伏羲文化特質,以休閑農業旅游為主導,打造集文化傳承、農業旅游、休閑體驗、旅游接待等功能為一體的美麗鄉村綜合體。規劃格局為一湖、一街、一村、一田。其中心為半月形池塘,圍繞池塘的是八卦形的路網,八卦田與八卦村、八卦創客街均以半月形池塘為核心向四周發散。塘、村層層圍繞池塘展開,似層層溢漾花開,在盡顯鄉村美景的同時,分別以寒暑假特色托管與培訓(利用當地配套小學的暑假空置期聯合社會機構開辦)、民宿養老、老年大學等產品滿足“親子”與“銀發”市場的需求;以一老一小休閑游為吸引目標,打造集養老休閑游、親子教育、民俗體驗等功能融合的農旅示范區(圖2)。
四、結語
本文針對沁陽市三產比重偏低、一產產值低、農民收入低的核心問題,提出“農旅融合”的發展戰略,即著力于以旅游業為核心龍頭產業,帶動一產農業種植、二產農產品深加工、旅游紀念品制作等,并以旅游示范村、美麗鄉村試點、田園綜合體試點、特色小鎮試點、智慧農谷等作為物質載體,以“天人合一”為理念和文化特色構建的“七星拱月”格局為基本架構,以伏羲八卦綜合體為典型示范,形成文、農、旅融合的沁河流域綠色經濟大發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