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升級改造背景
北京西站地區公廁升級改造是北京市政府部門委托的項目。2016年4月,北京市環境衛生設計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市環衛科研所”)工程設計人員開始對西站地區的公廁進行現場調研。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領導和市環衛科研所領導高度重視,前往公廁現場進行調研并在方案設計階段提出了大量建設性意見。圍繞市城市管理委領導提出的“便民公廁、綠色公廁、智慧公廁”的理念,以及“精細化”設計要求,課題組開展了溝通了解和調研分析,12月末完成9座公廁的施工圖設計。2017年4月20日公廁升級改造工程開工,當年8月6日竣工并交付使用。
二、掌握一手數據
公共廁所是一個城市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務設施,也是體現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公共廁所的管理建設和保潔服務是反映城市文明程度的縮影。北京西站地區的公共廁所是西站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均客流量高達60萬的西站地區,公共廁所的問題日漸增多,如廁排隊、如廁環境差經常見諸報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工程設計人員對西站地區公共廁所進行了精細化調研,包括人流統計和分析,廁位數量、男女廁位比例、廁位設計人性化,以及指示、引導標牌等。
(一)實地調研
工程設計人員對西站地區北廣場的東側和西側、地下4-6號的5座公廁進行了為期七天、每天16個小時(早6點至晚10點)的人流統計,內容包括男女如廁人數,小時、帶行李人數、帶孩子人數、排隊人數、如廁時間等。通過對27640人次的如廁數據分析得出:
如廁的男性群體大約是女性群體的2倍;如廁帶行李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為10%-30%;如廁帶孩子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為1%-5%,其中女廁帶孩子的比例普遍高于男廁;女性如廁時間大約是男性的1.5倍;女性如廁的平均時間為249秒,男性如廁的平均時間為170秒,女性如廁的時間是男性的1.5倍;在一天的排隊等候時間里,高峰時段集中在9:00-12:00;在每周的時間段內,以地上東側的女公廁為例,周末排隊等候的現象十分嚴重。
調查發現:5座公廁的室內隔斷、衛生器具、便器老化腐蝕嚴重;男女廁位比例均在1.5:1以上,不能滿足相關規范的要求;地下公廁室內異味嚴重,只有機械通風設施沒有除臭設施;無論地上的公廁還是地下的公廁,周邊設立的引導標志牌明顯不夠且不明顯。尤其是標志牌,只有男女廁所的區別,而且只設在入口處。
(二)結果分析
通過對調研中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西站地區公廁人流集中,人流量大,男廁和女廁均存在嚴重的如廁排隊等候問題。特別是女廁,排隊等候的時間更長,說明廁位數量嚴重不足,男女廁位的比例不盡合理;公廁內缺少第三衛生間和母嬰間以及視線遮擋等人性化設計;公廁周邊的引導牌和引導標識不夠明顯;如廁人員帶行李、帶孩子的情況比較普遍;公廁設施老舊,如廁環境差。
通過調查分析和結論并以此為“藍本”,突出節能環保的設計理念,對西站地區的9座公廁進行升級改造。
三、升級改造項目:注重人性化設計
(一)增加女廁位
增加廁位是此次升級改造的一大內容。設計人員通過互換男女公廁的位置、合理利用室內空間、重新劃分室內功能區,總計增加了50個女廁位。例如,北廣場東側的男女公廁通過互換位置后,女廁廁位增加了7個,女廁排隊等候的時間減少了50%;在人流密集又不能加建的公廁旁邊增設無性別的移動公廁,以備高峰時段女廁應急所需,減輕女廁壓力,減少排隊等候的時間。
(二)增加第三衛生間和母嬰問等設施
西站地區的公廁只有男廁和女廁之分,如廁人員帶行李、孩子、老人的情況又很普遍。廁位內不足以放下行李箱或背包。公廁內沒有專門為嬰兒設置的多功能整理臺,即缺少第三衛生間和母嬰間,視線遮擋等人性化設計不夠。以東側公廁為例,通過升級改造,在公共空間增加了第三衛生間(無性別規定的公廁問),主要用于幫助行動不便的異性使用,如母子、父女或夫妻之間等需要照顧的。此處空間緊臨公廁的入口處,主要是方便母子、父女或夫妻和行動不便者如廁。
母嬰間是為帶孩子設置的廁間,設在女廁內并配有多功能臺、兒童座椅以及洗手盆,方便給孩子換洗之用。廁位設計采取具有火車站特色的廁位,前方可放置大件行李,后方的行李臺可放置小件行李和掛架,并在廁位空間允許的情況下,每個廁位配置行李空間,方便如廁時放置行李。
考慮到西站地區不同群體的如廁需要,每個公廁增加了一定比例的坐便,無論蹲便或坐便,每個廁位的一側均加裝了扶手,以便更好地服務行動不便的如廁人員。同時,在入口處增加了多功能臺、置物架等設施,為如廁人員梳洗提供方便。
視線遮擋是保護個人隱私的需要,也是社會文明的體現。尤其是男廁的小便斗和女廁的蹲坑,不能暴露在門外人的視線之內。設計人員通過增加隔板,徹底解決了廁位外露的問題。
(三)增加公廁內外標志牌
設計中除注重增加第三衛生間、母嬰間、廁位標志牌,方便如廁人員更快地找到廁位外,還注重增加夜間導引的標志牌,配置智能化引導系統,幫助如廁人員更方便地找到距離最近、有空廁位的公廁。
(四)增加除臭設施
公廁產生的臭味主要來自大便尿液揮發物、便器地漏回返的臭味和遺撒滲透產生的臭味。對此,設計人員設計加裝了空氣處理系統,通過負壓作用收集凈化、新風凈化、內循環三方面的氣流組織,有效處理大便、尿液揮發物產生的臭味,使如廁人員在嗅覺區域內感覺不到異味(圖1)。
由于地下公廁的異味大部來自小便槽產生的尿液氨氣,為此專門設計了帶有除臭裝置和反水彎的小便槽,其他的便器和地漏也一律改為附帶返水彎的器具。
四、貫穿綠色理念,引領綠色公廁
“綠色建筑”的概念是指在全壽命周期內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包括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等,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公眾提供健康、適用、舒適、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公廁不僅僅是指綠化的公廁或是屋頂花園的公廁,而是可持續發展的公廁,是生態公廁、節能環保型概念的公廁,可以為公眾提供衛生、方便、舒適的空間。這就要求綠色公廁一定要從節能、生態、環保的角度進行設計。
(一)升級改造+技術進步
1.廢水再利用
西站地區人流量大,公廁的使用率非常高,造成用水量大。設計人員通過實地勘察發現,公廁內的洗手池和小便槽距離較近,完全可以利用洗手池產生的廢水作為小便槽的沖洗水,從而達到節水的目的。
2.節水便器+廢水再利用
按照國家《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CJJ14-2016“4.3.7-2大便器宜采用具有水封功能的前沖式蹲便器,坐、蹲便器宜采用每次用水量≤4L的沖水系統”的要求,設計人員特別選擇了小于或等于4L的便器,同時通過采取噴霧龍頭、節水便器以及廢水再利用等措施,使公廁的節水率達到了40%。
3.節電
此次升級改造,9座公廁的照明設計一律采用LED節能燈具,通過測試,節電率高達20%以上。
(二)智慧公廁是“公廁革命”的大方向
大數據時代為城市管理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手段,極大地提高了智能化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同樣,“公廁革命”完全可以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此次北京西站地區公廁的升級改造工作,設計人員大膽創新,增設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統。該系統包括信息收集、分析、處理三大功能(由于部分客觀原因,部分系統暫未投入運行)。信息收集包括每天如廁的人流量、廁位信息、用水用電消耗(量),以及公廁內空氣質量的在線監測、安全防爆、預警系統等;信息分析處理包括利用新開發的軟件,對全地區的公廁實現自動化控制,使其具備自動感應、自動信息收集、互聯通信、預警和自控等功能,實現了實時調控,大大減少了政府財政后續的投入成本,減輕了日常管理的壓力,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圖2)。比如,在調研階段分析人流如廁情況時發現,地上東側的公廁位于出站口、售票大廳和公交車站附近。這里客流量大,經常出現如廁排隊等候的情況。而在距東側公廁不足百米的地方還有兩座公廁卻極少有人光顧。通過走訪得知,由于沒有明顯的指示標牌,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附近還有公廁(地下的5、6、7號公廁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如何將公廁信息一目了然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設計人員根據實際需要,提出了智能視數據技術方案設計理念。
智能視數據系統主要由四個分系統組成,分別是人流量統計系統、信息引導系統、調控管理系統、在線監測系統。人流量統計系統可以統計每時、每天、每月、每年的如廁人數;信息引導系統通過引導牌和公廁入口處的指示屏聯網,引導如廁者盡快找到距自己最近且無需排隊等候的公廁;調控管理系統可以為管理者提供每天、每月、每年的如廁人數報表分析,并可以在管理中心調控保潔人員,實時監督公廁的衛生狀況;在線監測系統可以實時監測H2S和NH3的濃度。作為如廁者,通過引導牌引導到距自己最近的公廁。公廁入口處設有男性導覽顯示屏和女性導覽顯示屏。顯示屏可顯示廁位的空余情況。當出現排隊等候的情況時,顯示屏可顯示其具體信息(比如女廁17個廁位,空余0廁位,排隊20人),同時還可以引導排隊等候的人員就近前往另一公廁并指明具體位置和方向。除以上這些功能外,入口顯示屏還可提供天氣預報、列車到站提醒等服務。作為管理者,可以足不出戶監測公廁排隊等候的情況和衛生狀況等,緊急情況下可以實時調度管理人員。同時,屏幕上方也可顯示每個公廁的實時數據,包括總人流量情況、廁位情況、排隊情況、管理人員到位情況等,便于監控和管理(圖3)。
五、升級改造后引發的社會效益
此次對西站地區的9座公共廁所進行的升級改造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如今,通過升級改造后的9座公廁外觀漂亮、設施齊全、方便舒適、節能環保、智能科技,成為西站地區一張靚麗的名片,得到了中外游客的充分肯定。比如,通過人性化的設計,增加廁位、指引標志牌導流,致使高峰時段如廁人員人均排隊等候的時間從原來的154秒減少到54秒,等候時問減少了65%;通過增加第三衛生間、母嬰問、帶行李空間的廁位,以及設置多功能臺、增加廁位扶手等,旅客的滿意度得到了極大提升,很少再有投訴的現象;廢水再利用、節水便器和節能燈具等技術的應用,使公廁的能源消耗相比改造前降低了20%;通過增加公廁內部的氣流組織設計、小便槽創新設計、新型空氣處理系統等,使公廁的除臭效果非常明顯,如廁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西站地區公廁升級改造增加了智能化數據統計系統的創新設計。實踐表明,該套系統非常適用于人流密集、排隊等候時間較長的公廁,在北京市公廁的升級改造工作中尚屬首次應用。通過一段時間的運行,表明該套系統的設計非常有利于提升公廁的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在國內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
作為北京市第五次“公廁革命”的試點,此次北京西站地區公共廁所升級改造首次提出了“智能化”設計理念,并且首次應用于改造工程中,“智能化”設計理念對公廁領域的設計和改造起到了積極的引導和示范作用,為“公廁革命”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不僅可以有效推動公廁的精細化管理,而且在公廁規劃設計方面起到指導意義,充分體現了北京市在公廁建設和升級改造上所提出和倡導的建設市場化、設置景觀化、功能集成化、運行科技化、管理人文化的理念,在改善公眾如廁環境、軟硬件上加大改善力度、提升公廁品質上作出了表率,為北京市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公廁”建設、推進公眾的如廁環境跟上國際水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17年6月,結合“十三五”時期北京市開啟第五次“公廁革命”的時間窗口,搶抓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契機,《北京市公共廁所智能化管理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設》課題的開展,將為北京市建設“智慧公廁”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進一步提升公廁的服務品質。
《北京市公共廁所智能化管理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設》課題將從公眾對公廁智能化的需求入手,對公廁的硬件條件及建設情況進行深入調研。調研內容包括公廁的建筑結構、建筑面積、內部裝修、沖洗方式、除臭設施等存在的問題;調研智能化產品應用于公廁的使用現狀,諸如公廁的引導系統、智能化信息系統、安全防爆預警系統等,為智能化方案的設計和研究提供指導依據。同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分別從導廁信息、廁位信息、節水節電、通風除臭、安全防爆、預警系統等多個公廁智能化系統開展研究工作,研發具備自動感應、信息收集、互聯通信、預警、自控等智能化設備,在滿足公眾如廁基本需求的基礎上開發適應性智能化軟件。通過智能化公廁示范工程的建設,展現智能化應用于公廁的成果,考察及跟蹤智能化設備研發及軟件開發效果,在技術逐步完善、成熟后,最終形成“智能化公廁技術超市”,為政府部門建設“智能公廁”提供科技支撐。市環衛科研所將繼續跟隨北京市“公廁革命”的步伐,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北京市街巷(胡同)公廁提升改造、“精品公廁”建設的各項設計工作,加大力度完成公廁的升級改造任務。